“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现场
2019年1月29日晚,成都博物馆人潮汹涌,一场名为“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在这里举行开展仪式。参展的15位艺术家为程丛林、高小华、何多苓、刘虹、龙全、罗中立、庞茂琨、王川、王大同、夏培耀、杨千、叶永青、张晓刚、 周春芽、朱毅勇。他们大多来自1977、1978级,既是四川当代油画的奠基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可以被看作是“改革开放的一代”。展览旨在通过展示四川地区阶段性的绘画成就,让观众深入了解西南地区艺术历程,播种对艺术的热情。同时,展览也呈现了这四十多年来四川的优秀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开幕式现场
研讨会现场
本次展览由何桂彦、范犁担任策展人,李明斌担任总策划,黄晓枫作为特别协助,学术委员会包括范迪安、吕澎、舒可文、王林、吴为山、殷双喜。展览分为“历史回响”、“时代肖像”、“语言世界”、“地域与身份”、“传统再造”五个单元,时间跨度40年,集结的76幅(组)作品涵盖了四川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多种艺术思潮与创作现象,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四十多年来绘画艺术发展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侧影。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恢复高考与之同步,在今天,以“与时代同行”为主题,回溯77、78级乃至前后的四川美院艺术家们的创作,具有怎样的意义?在博物馆中举办一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群集的展览,又有着如何的考虑?让我们走进历史,靠近时代,通过画作去感受那一段不负时代的青春岁月:
激活城市历史,拉近艺术与市民距离:一场博物馆内的当代艺术展
从成都博物馆2016年试运行的第一场开馆特展张大千“倥偬的乡愁” 到开馆展“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一共举办了26次临展和特展。这座位于天府广场的大型地标性建筑一直备受成都市民青睐。据统计,成都博物馆新馆作为全新的城市博物馆,开馆两年半时间内接待超过630万观众进馆参观。
展览现场
馆长李明斌表示,能够如此高的光中参观量,得益于博物馆所举办的一场场高水平、高品质的展览。“成博有着开放的办馆思路,凡是有益于提高城市文化品质、文化品位、提升市民对生活美学追求的展览,我们都是持开放态度的。本次‘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正是博物馆具有意义的一次尝试。”考古出身的李明斌认为古代文物同样是古代艺术家们留下来的作品,并且经过数千年岁月积淀才得以沉淀,在此方面与现在的艺术是相通的。“古今一体,对美的表达、追求和传导,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具有同样的内在表达,本次展览的15位参展艺术家们正是汲取了巴蜀大地数千年来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保护,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常常在闭馆之后流连于展厅,思考古人是在何种社会情况下创造出如此美轮美奂,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品的,这是我对艺术最为朴素的认知。同样,从‘与时代同行’的作品和纪录片当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以油画的创作手法和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凝练出具有独特意义的西南经验,在他们的身上也看到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一种对美的传承。”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成都博物馆艺术总监范犁对于成博首次接触到当代艺术主题的展览时表示,整个过程一边是尝试,一边是推动。“就我个人工作经历和感受而言,我清晰的觉察到博物馆的展览已经从原来保守的历史文物方向转变成为更加综合,广阔的具有历史文物文化和艺术的平台。因此在成博历届的展览中,从最初的文物展到此后的现代艺术展,包括这次的当代艺术展,是一个历史文物内涵与当代时代联系的过程,并当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去探索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范犁谈到,此前的“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博物馆共接待50多万人次观众的流量,这正说明广大市民对艺术展具有期盼并希望了解更多,这也为博物馆做艺术展览给出探索的方向,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让观众通过作品的解读获取背后蕴含的更多人文精神和时代信息。“在未来,成博在策展方面会开启更新的空间和维度,让艺术的魅力在历史文化中焕发新的生机。将历史与艺术相结合,把艺术放在时代和历史的背景之下进行探索,可以让它更深的植根于中国文化。让成都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焕发出一种更贴近市民生活或者是更贴近时代进程的艺术气质,成为凝聚历史底蕴和当代文博的艺术共生体。像李馆长在前言里面提到一样,希望成都博物馆未来可以成为当代艺术发展面向公众的优质平台和塑造艺术展示的新空间,我们希望在这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展览现场
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四十年:不负时代,艺术家们忆当年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艺术家周春芽谈到当年大家在创作上都是非常有激情的。“此前中国的学校十年没有招生,进校时学生非常少,老师有200多名,学生只有30几个人,每位老师对我们都是非常关心的。在那个时代下,大家都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特别的兴奋。学校领导对我们的创作非常支持,也提供了创作的教室,四川美协的领导也是非常支持,大家都希望把四川的艺术提升上去,出人才、出作品。当时在四川做展览,美协领导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在北京评委又评选出获奖作品,回头来看现在这些重要的作品,都是在那几次展览中产生的。这次展览的作品从内容到语言,都能够体现出历史和时代,如果时代不变我们也没有机会上大学,也不会有后来的展览,获奖,等等后面的事。所以这场展览对我而言是非常之感慨的,我们那会都非常的年轻,特别的感谢一路走来给予帮助的领导、老师们,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艺术家的今天,也没有此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艺术家叶永青认为,过去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美术馆展出,今天放在博物馆中,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而成都,在叶帅眼中是一座充满着记忆的城市。“来参加这次展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回家’,一个是这些作品的‘回家’,另外一个是回到成都。我虽然不是成都的艺术家,但这座城市充满着记忆,尤其是有西南基因的艺术家。很多艺术家的出发点都是从这里开始,四十年前的成都,1978年首次呈现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196年x月x日·雪》、王亥的《春》时,可谓万人空巷。今天这些作品回到了源头,透过画作的背后,一群与时代同行的艺术家们当时是如何一个个在时代的规定动作下做着自选动作,打破时代的眼光,把这些呈现出来是有意义的。历史从来不是僵尸、纪念碑一样的东西,而是运动着的思想,依旧还会产生影响,这正是今天做这样一场展览的意义。感谢我们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之下,我们有机会把梦想与时代同行,用艺术见证历史,记录历史;感谢身边一起走过来的同学,这群一同成长的人,正如镜子一般,照见自己和他人;感谢成都博物馆及其团队,把专业的艺术展放入公众的博物馆进行展出,感谢策展人和所有为展览付出努力的人。”
对于本次展览,艺术家刘虹谈到了两个关键词:“开放”和“改变”。在改革开放之下,大家搭上了历史这班车,有机会进入美院,学习并在一起共同创造未来。“当时大家的创作激情非常高,四川美院的学生在当时有巨大的产能,他们年轻、敏感,充满着可能性,四川美协也是向学生开放的。之所以77、78级那批作品引起如此反响,正是因为切中了时代。此外,我想说的‘改变’应该回到当时的语境当中。今天很多年轻人或许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要这样画,这样画有什么意思?在当时像程丛林的《196年x月x日·雪》、王亥的《春》,回到当年的语境,语言上虽然沿用苏派,但在当时的宏大叙事主流中,都是非常前卫的作品。大家在历史之下尝试着一点点的突破,累积出一些改变,并成为一段历史。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个体作为碎片很难再聚气一个时代的声音,或许向时代发出声音这样的创作方法论以后不会再有,但在当时是给历史带来了改变了。”回溯历史感受时代:走进“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四川油画在全国建立影响力和高度,开端当属四川美院77、78级的伤痕、乡土美术,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在当时是年轻学生的他们,在今日是知名艺术家,并持续影响着后来人。“四川的油画在全国产生影响力与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的美展息息相关,展厅中第一单元的作品很多都是从当时走向全国并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是1982年的四川油画进京作品展,可能在1982年前只有四川的油画才有此殊荣,能在北京为四川的油画做展览;第三是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将乡土绘画的顶峰、四川绘画第一个80年代的高潮在此掀起。”对于本次展览,策展人何桂彦给出了三个背景。
在对于如何呈现美术史的经典作品时,何桂彦在策展时将作品分为五个单元:“历史回响”中讲述了四川艺术家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面对历史、现实、当下的状况;“时代肖像”强调“人”,四川油画核心的是对人性的关怀,作品中充满着人文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语言世界”中强调的是绘画语言的变化,从80年代中期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到90年代以后当代的回归,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语言走向现代、当代的努力;“地域与身份”中可以看到四川油画浓郁的地域特点,从少数民族题材到90年代中国经验再到全球化语境当中的本土、成都和西南经验;“传统再造”是对当下文化现场的回应。第一单元:历史回响
改革开放之初,四川的艺术家关注现实,把握历史与时代的发展潮流,强调人文关怀,用作品去言说、表现时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1979-1984年之间,以《为什么》(高小华)、《一九七八年×月×日·雪》(程丛林)、《父亲》(罗中立)、《春风已经苏醒》(何多苓)等为代表的“四川画派”作品,呈现出反思与批判的融会、文化记忆与生命拷问的交织,是四川油画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也成为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油画佳作。由“知青题材”嬗变而来的“乡土绘画”,用对真、善、美的农村生活的歌颂代替了“伤痕美术”中“忧伤”和“伤感的人道主义”,并在其后延伸出两条不同的油画发展路径。回望历史,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四川油画在1980年代的艺术追求,而且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精神与人文力量,以及它们如何构筑了四川当代油画的人文传统。程丛林 《1968年某月某日·雪》 布面油画 200×300cm 1979
罗中立 《岁月》 布面油画 205x140cm 1988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画 96x130cm 1981
第二单元:时代肖像
在四川当代绘画中,涌现出许多围绕“人道”、“人文”、“人性”等话题展开的人物作品。1980年代,艺术家侧重描绘自身生活周遭的人物,借助这些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反思在一个大时代、一个特定的历史洪流中,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命运。这些创作实践,不仅推动四川油画从“知青题材”向“乡土绘画”的过渡,也实现了“伤痕美术”批判现实主义向乡土现实主义的转变。1990年代,四川油画对“人”的表现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在本次参展的作品中,张晓刚的《大家庭》最具代表性。从内省转向批判,从私密的个人性转向公共性,实现了对学院主义和1980年代的现代主义诉求的双重超越。四川艺术家以“时代肖像”为核心的作品,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与文化主体性,折射出时代的变化,是“人”的肖像,也是精神的肖像。
龙全 《基石》 布面油画 124cm×137cm 1984
罗中立 《父亲》 手稿(组)“守粪的农民” 素描 22.5×32cm 1979
罗中立 《父亲》系列手稿 素描 27.5×39cm 1980
张晓刚 《大家庭2007》 丝网版画 70 x 98cm 2007
第三单元:语言世界四川当代油画家不同的语言诉求与风格实践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1980年代初,为了解决语言的当代性问题,何多苓向美国的怀斯学习;罗中立迷恋克洛斯的超级写实;程丛林以苏里科夫作为榜样。“新潮美术”时期,张晓刚从喜欢梵高转向了形而上画派的籍里柯,以及超现实主义;叶永青喜欢卢梭与梦幻现实主义;周春芽则痴迷德国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这一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四川当代绘画转向现代主义的黄金时期。 1993年前后,紧随着现代性、前卫性实践,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罗中立等明确将绘画语言的当代性与本土化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反思“新潮美术”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经历与过程,从而完成了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身份的思考。
何多苓 《雪雁组画》 纸本丙烯 15.5×23cm 1983
庞茂琨 《朵莱多游记》 布面油画 180×280cm 2017
王川 《No.6-1992》 布面油画 100×80cm 1992
张晓刚 《说书人的魔法之十二》 石版画 80×120cm 2008
第四单元:地域与身份
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中,中心与边缘,地缘与身份始终是当代艺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四川当代油画,以及四川当代艺术家身上体现得同样突出。1980年代中期将“知青题材”推进到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就是不断挖掘作品背后积淀的地域生存体验与文化经验;而“新潮美术”时期,以张晓刚、叶永青等人的创作,开始将四川、云南的地域经验提升为一种“西南经验”。纯正的地方文化与宽广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四川的油画创作与教学提供了具有独特精神与文化气质的艺术生长地,也在四川油画传统的形成过程中,烙下了鲜明的地域与身份印记。1993年前后,以“中国经验”展为契机,西南地域文化经验开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叶永青 《阵风》 布面油画 110x82cm 1983
高小华 《布拖 人—布拖女》 板面油画 100×80cm 1983
第五单元:传统再造“传统的再造”是四川当代油画重要的艺术现象。周春芽以《太湖石》系列和以《豫园》系列为代表的两次“回归传统”的经历;叶永青不限囿于语言,而是希望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创作态度与当下的生活进行融汇;罗中立从作品的语言、图式、修辞方法入手与传统的对话,在发现、阐释传统中赋予作品个人化的语言逻辑;何多苓将率性而为的笔触与表现性结合,王川将书写性作为与传统联系的重要通道,都成为四川艺术家“回归传统”的重要艺术实践。实际上,在四川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屠宏涛、漆澜、何森、曹静平、杨劲松等人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传统正源源不断的为他们提供滋养。四川当代绘画中传统的绵延与衍生,清晰地展现了艺术家如何立足当下的文化立场,完成传统的再造,使其在当代语境下生成新的意义。
周春芽 《大假山》 布面油画 200x250cm 2018
叶永青 《草叶集》(及局部) 宣纸综合材料 630x35cm 2014
美术评论家殷双喜表示,本次展览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川油画具有代表性的缩影,不仅代表四川,更是中国美术史的一段。“如果没有四川油画,20世纪的中国油画是不完整的,四川油画不是地域性的,而应该放在整个油画历史长河中来看。在乡土和伤痕阶段,真正起到了中国美术界的反思和启蒙,这来自于生活于底层的中国经验。历史的人,创造了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在具有历史的博物馆内相会,四川油画家的作品让人民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感性的形象。”关键字: 内容标签: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改革开放40年,成都博物馆,当代艺术,,布面,艺术,作品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 改革开放40年 成都博物馆 当代艺术 布面 艺术 作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