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艺术是一种未受过专业艺术训练和教育的人依靠自己天性和本能自发创作的一种精神艺术形态,。这类艺术在欧洲受到关注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第一次将这类艺术命名为原生艺术的是法国现代艺术家杜布菲。开始,对这类艺术的关注仅限于欧洲前卫艺术圈和精神医学界,近十几年,原生艺术开始受到了文化艺术界广泛的关注,并常常成为重要国际艺术双年展中的一个热点。中国原生艺术的起步与发展恰恰出现在这一时期。
原生艺术之所以会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应该与今天的时代和原生艺术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有关,今天的人类正进入到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家开始遇到了因越来越远离自然而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挑战,如时空观念的改变,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思想、情感、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等。从物质成果方面看,人类的确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手段,但同时,人们却又因为远离了人的本性而感到了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各种疾病因此开始应运而生,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出现了各种不曾有过的危机,对此,仅仅依靠现有的文化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已难以解决。这时,开始有人将注意力转移到自然身上,并希望借助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欲了解自然就必须寻找到一条进入自然的通道,但这个通道不应该再是科学技术的通道,而是一条更加接近自然的通道,它应该是人最原始的生命反应方式,如最原始的人的直觉、感受、情感等。正因为原生艺术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原始联系,这才使得今天的人对原生艺术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
原生艺术不是人后天学习获得的知识,它是人类在过去数万年,甚至是数十万年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能力和记忆的复活,这种能力和记忆的复活不同于我们平时见到的专业艺术家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制作,它是由人的先天意志和能力支配的一种自发地创造和表现。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在这些表现形式中寻找到许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原生艺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与自然的联系,同时还有可能为今天的艺术、心理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哲学等专业学科指出发展方向和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因为任何学科的研究一旦脱离了与人的生命和自然的联系,它自身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中国本土的原生艺术出现在本世纪初,2002年,西安有几位年轻艺术家将从未受过任何专业艺术训练的中国大妈郭凤怡自发创作的图画安排在他们的当代艺术展上展出,在这个展览上,郭凤怡的作品引起了北京长征艺术空间创办人卢杰的特别兴趣,面对着这些横空出世的作品,当时的卢杰并不了解这类艺术在西方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当他将这些作品介绍给刚从法国回到中国的当代艺术批评家费大为时,郭凤怡作品的价值才开始获得了学术上的支持和肯定,费大为又立刻将郭凤怡的作品推介到了西方,并受到了西方艺术界的追捧。
郭凤怡作品
郭凤怡作品
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台湾作家洪米贞著写的《原生艺术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洪米贞对西方原生艺术进行了一次生动的介绍。但由于中国公众对这类艺术实在是过于陌生,所以也没有太多人在意这本故事的出现。在中国读者看来,这些原生艺术仅仅是一些奇怪的人的业余爱好和玩耍,甚至有艺术批评家将这类艺术称作是“鬼画符”和“装神弄鬼”。
洪米贞《原生艺术故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006年,南京艺术家郭海平为了从精神病人自发创作的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出路进入到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他在精神病院内创建了一间临时画室,为住院病人自由图画提供了各种画材,住院病人的自由创作让郭海平见到了他在现实中从未见到过的画面。三个月的住院实践后,他与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病房主任王玉合作著写了《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人艺术报告》(中英文双语),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精神病人自发创作的艺术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同年,该书被《新京报》选入“华语图书传媒年选100本”。2007年11月24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邹建平在北京798罗伯特书店和零工场艺术中心主持了新书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温普林、朱其、汪民安、王干和多位专家参加了这场研讨会,当天,“癫狂的艺术一一中国精神病人艺术展” 在零工场艺术中心开幕,由朱其主编的《艺术地图》杂志2008年第二期刊登了这次研讨会的内容。
2010年,郭海平在民间力量的支持下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为精神疾病患者和康复者提供服务的南京原形艺术中心,与此同时,该中心还长期向公众展示各国精神病人创作的原生艺术。就在这一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天志的出现,让原生艺术成为更多中国人关注的对象。从2013年开始,由张天志策划,郭海平担任总编的“原生艺术丛书”在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原生艺术手册》、《中国原生艺术手记》、《原生艺术:界外艺术的起源》,同时也出版了四辑《原生艺术》杂志(张天志担任总编,郭海平担任艺术总监)。
郭海平 王玉著《癫狂的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郭海平著《中国原生艺术》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年
2011年,郭海平带着南京精神病人创作的原生艺术作品,参加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的“首届亚太区艺术与精神卫生研讨会”,该次会议的研讨主题是“用艺术推动亚太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2014年,郭海平再次前往墨尔本,这次参加的是“国际原生艺术大会”,郭海平在大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原生艺术的现状。201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郭海平在南京市博物馆策划了“非理性之美—原生艺术作品展”,并成为当年南京市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郭海平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群体中有较多的人具有艺术的潜能,并可以不受约束地自由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2014年开始,在政府的支持下,郭海平在南京市建邺区、鼓楼区先后创办了两个建立在社区的原生艺术工作室,并很快从生活在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和康复者中发现了二十多位原生艺术家。
精神疾病患者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原生艺术创作的主要力量,一方面是因他们是生活在主流的社会文化生活之外,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疾病屏蔽了世俗文化经验的干扰,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比常人更加活跃。这种情况在欧洲原生艺术的发展初期也同样是如此。
2015年5月,郭海平在南京策划了一个《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南京社区原生艺术作品展》,这是一个南京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的年度总结展,主办方是南京市残联和建邺区残联,这个展览让政府和公众清晰地看到了精神疾病患者群体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具有较高艺术天赋的原生艺术家,同时大家也开始意识到“原生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活化石”这一独特的文化价值。
2015年6月,由从英国和法国留学回国的年轻人刘亦源、张宇凌在北京策划的“中国素人艺术节”将中国原生艺术的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拓展了中国原生艺术的边界,让更多未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自学者创作的艺术展示在中国公众面前,从而让中国公众进一步意识到,艺术可以如此无拘无束地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在这次展览的学术论坛中,他们邀请了欧洲著名的原生艺术机构创办人英国万物博物馆詹姆斯(James Brett)和法国波斯特画廊的波斯特(Christian Berst),中国艺术家叶永青、郭海平也以嘉宾身份参与了这次与公众的对话和交流,地点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之后,刘亦源先后2006年和2007年又策划了两届“中国素人艺术节”。
2016年,由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和南京市残联主办,南京市建邺区和鼓楼区残联协办,张和勇策展,郭海平与翰斯分别担任中方和荷方学术主持的“中荷原生艺术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和荷兰冬宫博物馆举办,这次展览得到了中国文化部的批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为这个展览写了贺信,她在贺信中写道:“这一展览的举办,对于促进中荷两国残疾人文化交流,以及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对国际原生艺术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同年,由张天志策划的“界外艺术——法中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在上海新华中心新空间举办。
2017年,宁夏社会福利院(精神卫生中心)在银川主办“宁夏、南京原原生艺术交流展”。同年,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中荷原生艺术交流展”,数十位中国原生艺术家集体参加“第七届里昂边缘艺术双年展”。
2017年,那特艺术学院与南京界外者工作室合作在南京举办了中国首届原生艺术社区服务培训班,吸引了17个省(市、自治区)66位学员报名参加,这些学员分别来自医疗卫生机构、社区精神康复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和高校,同时,那特艺术学院官网开辟了“原生艺术”专栏,并录制了由郭海平主讲的10集原生艺术课程。
原生艺术在中国近十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家的预料,近十年来,艺术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原生艺术为研究课题已屡见不鲜,中国留学生张琍沫已在法国文化管理学院完成了原生艺术研究的课题,并获得了硕士学位,里昂三大博士生曲晓蕊(中国留学生)、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生亚希子、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生黎飞都将中国原生艺术作为他们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他们从现象学、社会学、比较文化的专业角度研究中国的原生艺术。我们确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学者从心理学、精神医学、人类学、哲学的专业角度来研究原生艺术,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众多的专业视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原生艺术反映的恰恰是人类的初心。
对于当下中国艺术教育的困境,原生艺术有望开辟多条新的发展通道,一方面可能穿越中国推崇经验和技巧的传统,促使人正视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艺术教育从传统精英教育向公民素质教育转向,并为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清除思想文化中的障碍。
2016年中荷原生艺术展海报
2017年9月,第三届 A素人艺术节在北京798艺术区 Tabula Rasa 画廊举行。
关键字: 内容标签:精神,南京市,艺术家,原生艺术精神 南京市 艺术家 原生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