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雕塑中,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的双向运动,实际指向的是一个共同的文化目标:努力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文化的自身价值。
刘永刚所创作的一百多件名为《爱拥》的系列雕塑,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现象,因为它们恰好吻合了中国雕塑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这个大的学术方向。《爱拥》大型系列雕塑的成功创作,为这个学术方向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个案和范本。
从走向世界的角度看刘永刚,他的《爱拥》系列雕塑,其民族性的文脉和根基是一目了然的;同时,他的雕塑也是一种“国际语言” 。
中国的雕塑家和雕塑走向世界时,还面临这样的问题:是原封不动地搬出老祖宗的东西走向世界?还是在国际文化的交流、对话的大背景中,创造性的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资源进行梳理、加工和改造,以文化创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刘永刚选择的是后一种。刘永刚的创作实践证明,这一种方式是对的,它有利于创造性的将中国文化向前推进,而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只有将传统文化进行大胆地、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在这方面,刘永刚的经验值得借鉴。
刘永刚十分令人称道的一点,在于他摆脱了狭隘民族观的限制,将八斯巴文、蒙古文、和汉篆融为一炉,在艺术创作中,自觉体现了中华文化大家庭的整体观和民族资源方面的多样性。
刘永刚的《爱拥》系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们源于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与象形有关,但又可以脱离象形;他在以文字为基础的雕塑造型中加入了许多个人性的创造因素;这使这些雕塑造型既像字,又不完全是字,这个特点也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也更少拘束和限制;这个特点可以将他艺术创造的成分进行充分地发挥。
刘永刚的这些“站立的文字”,显然为中国当代雕塑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处寻找到了一条通道。
刘永刚的示范意义,更主要还是体现在“寻找中国”方面。
刘永刚的这些“站立的文字”,显然为中国当代雕塑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处寻找到了一条通道,将文字资源转换为雕塑造型资源,并加上个人的创造,这种努力给当代雕塑带来了新的气象。
刘永刚在这个雕塑系列中,体现了一种值得肯定的方向,即把多民族的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他的这种对待民族传统的新的思维方式,是特别具有当代性的;它的现实意义表现在,将有力地匡正在吸收民族传统资源过程的某些认识上的局限和偏差。
同样是发现中国,刘永刚的思路和方法有着明显的突破,他切入点,他的语言方式以及他的方法论,为建构中国式的雕塑文化体系做出了他个人的努力。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文字,寻找,中国 文字 寻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