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上一天艺术课的李先海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摸索出的木雕被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亲自出山请到了最高艺术殿堂。这神雕,轰动了中国美术界,轰动专家教授,轰动北京观众。但1月8号的中国美术馆开幕式上,他没有喜悦难耐的那种激动,还是如同平时埋头创作时的沉默状态,静静地站立在中国美术馆前沉思不语,一言不发,好像这个展览与他无关似的,他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
李先海1955年出生重庆奉节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导致他十四岁辍学去干了木匠。但骨子里融入的艺术追求始终在他心中不灭,忍不住多次去四川美术学院报考,每次都因为因为文化课的缺失而四次落榜。于是这颗艺术种子只有散落在艺术大树的边缘逆境生长,风吹雨淋,吸收着来自天地间的营养。
几十年下来,没想到这颗艺术大树的脚下竟然结出了一颗绮丽的果实,超凡脱俗,艳丽夺目,引来社会各界一片惊叹赞美。李先海的奇迹印证了坏事都是好事的古训,大树的压制恰恰成就了一颗奇花异草,自由生长铸就了奇观。
他在属于自己的木匠天地里自由翱翔,选取天然的木材乌木,用手中的木匠工具去开凿硬如钢铁的木材,更为吃惊的是他创作时信手就来,不需要打轮廓和安排结构,随意的锤锤凿凿,一个个神态毕现人物造型便呼之欲出,李先海不善言语,却让木头喊出了声音。
这些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以其质朴逼真、细腻夸张和独特的板材结合形式大大开了观众的眼界,极具震撼力,更以苦难之中民国百姓艰辛讨生活的人生百态摄人心魄,让人一眼望去立刻被带入严肃和沉思,与木雕深深共鸣。这些魂魄飞扬的木雕,没有学院派的羁绊,没有教条主义的痕迹,没有繁文缛节的种种约束,反而特色鲜明,活力四射,光彩夺目,摧枯拉朽,涤荡酸腐!他是靠着超凡的灵性和惊人的悟性创造出世界雕塑历史上属于自己的雕塑语言,没有钱买木料的困苦背景恰恰开创出板式拉长的崭新木雕表现形态,让人艺术界大为惊叹。
研讨会上,当所有专家都在分析探讨李先海的艺术之迷时,当很多教授在琢磨他的如何用料精巧时,当一些行家津津有味地总结他艺术成功的经验时,李先海就平稳低声说了几句话,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要爱国,我想把民国时期百姓的苦难艰辛告诉下一代,让人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和民族曾有的苦难。剩下的其他话,他一句都没有了,这是他的真心话。所以他乐意以木雕形式来展现这个主题,愿意自觉主动担当。就是这种朴实的爱国情感一直激励他去创作。而且他自己就来源于贫民,最能体验下层百姓的悲欢喜乐,他虽然不善言语,但他有一双善于洞察人物心灵的眼睛,善于观察百姓生活中各种人物的情态,特别善于默记和捕捉人物表情最生动的刹那间,他把他的情感和一生要说的话都交流给了木头,所以木头活了。那些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精彩情态是那样夸张而生动,是那样眉飞色舞抑或伤心欲绝,每个木雕都被他赋予了灵魂!
李先海从艺道路异常坎坷艰辛,一个生活和经济来源都没有保障的人想在艺术道路上走下去那是不可思议,但李先海从来没有放弃艺术追求,其中困苦折磨说来非常心酸。2005年终于机缘来临,他一举丰收,木雕作品陆续参加全国美展,还参加了法国卢浮宫的国家艺术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家博物馆收藏,他本人多次应邀到希腊、意大利、瑞士进行文化交流。
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在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技能技巧,期盼着成功,但恰恰少了或忽视了李先海这个情,没有这个情他的木雕不会说话,他的创作不会成功。李先海性格和他打交道的木头一样,质朴沉默,但他内心燃烧着却是炽热的岩浆,这团火就是深深的爱国情怀。他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土地上的人民,为老百姓的悲苦而惆怅,为老百姓的艰辛而哭泣。他愿意记录,让锤子和凿子去刻画一短痛苦挣扎的中华历史。所以,站立这些木雕旁边,我们仿佛能闻到民国百姓身上的劳作气息,能触摸到他们的心跳。
没有考取美院,成就了一个雕塑奇才。没有钱财买木料,反而成就了他板式结构独特的雕塑语言,没有一天艺术学习,其作品的神韵却让世界雕塑行家惊叹。李先海的艺术道路不可复制,一颗被排斥在艺术教育之外的幼苗在深山缝隙里自由生长。如果进入专业引导,很难说他不是千百个学院派模型之一。
李先海的作品被搬上了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众人捧场,专家称赞,他却没有攀缘教授专家的世俗情态。我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他,他平静得就像在看别人收获,平静得如同不起一丝波澜的湖水,处惊不变,始终一言不发,完全就是一个漠然的局外人,真让人深深地叹服和敬佩,可见李先海内心定力有多么强大。如果没有这个定力,他不会几十年如一日甘守寂寞,甘愿勤苦,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丰碑。因为任何伟大成就的背后都是坚韧付出和脚踏实地。
(编发:新媒体头条、责编:成才、编审:雄亮,作者:中央电视台主任记者.李德琼)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塑,让人,美术馆,雕塑,李先海,雕塑 让人 美术馆 雕塑 李先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