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清峻化通——王海滨中国画作品展”开幕_王海滨-工笔人物-海滨-艺术-任丘

编辑:裴刚 来源:雅昌网
 
  2019年1月19日上午10时,由中国工笔画学会、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丘市委宣传部、任丘市文

vQ8PKMSx7ENsoLDm25mWNWDiDRAaoykBObV2TyJs.jpg

  2019年1月19日上午10时,由中国工笔画学会、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丘市委宣传部、任丘市文联和任丘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庆祝建国70周年任丘文化名人回乡系列活动之“清峻化通——王海滨中国画作品展”在任丘市政府招待处会议中心开幕。展览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鹏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北京、石家庄、沧州和任丘当地的文化界、美术界人士3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此次展览共展出王海滨创作的工笔人物、水墨和手稿作品近百幅。

X0xDc7vbj1VCgazq8Kl0elUqWlejjhIq6JsYUo2n.jpg

FIUqgP1Pw2hQGg1G0l923QzZ4QqdAjBXGVEBV2FB.jpg

4Cx9E1TAj2fe6I7Cr6KmOzsREMgfjanU5vEt0GbT.jpg

8ZfSlT1wYBFJCCC31rDjWqZU0V5aRZ6dAynvYjNJ.jpg

s9sLcXb8NAWOSY0i264uY8ugdVkLSmWhGDQhXUUx.jpg

pVhzQwlKzcFKyMkPUqvzKhJSpUksuqVs43qww7mB.jpg

IvX39bBCNV1d0gejBbH12aUGYCs2Ne633QIhUPVV.jpg

UghJ6lJaG9bZOhaNGSvVE9wgt4ppdnMxYakCmUDB.jpg

oYxqDp8xFdkMO31Dd0RZt0O3eUkMA9kKDPo9PFQD.jpg

X2kHrFqIShO25ZSsTcL45RXHQF91iqHOjgkOUkIQ.jpg

pgx1ZTFxEdFNih9WmqcH0WO2HFAfc6ws18JUfdNO.jpg

OAmtZDHltNuNIi6384Z8QtxN3h3fo1a87YWmM5bG.jpg

psPv8XMsH0eB4dCkmYQi9UCnXe3nXUe43poXlfM8.jpg

  展览分作三个单元:“凝重·深邃”部分体现了王海滨对中西绘画艺术经验的汲取和理性探索,试图在作品中传达厚重、典雅之美;“清朴·瞬间”部分为作者在外出艺术实践中的手稿习作,此类作品用简单的工具材料快速捕捉物象的直观感受,在物象与心象间体现相对融洽的统一;在“空灵·古意”部分,画家将传统典故、文人雅事以及对美学名篇的感悟作为绘画题材,多为巨制之后的放松之作,是对情趣和修为的滋养。三个部分彼此映照,内部贯通,具有共同的精神指向。此次展览是王海滨中国画创作的阶段性总结,如果说“清峻”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他近期的语言导向,那么“化通”即是一种可以恒久持守的艺术理想。

9gh2LczsFOCYonn45i7eespU6pnKw6eFH3Nf6KV3.jpg

xCShxIkemSpJyoJbyQIlGKyRqJaEW5FRla4RP6Kw.jpg

xicjzP1UU9eH9cpY0I4lj9BFTSqh4qCZ7y2Gfert.jpg

  以清峻,致化通——王海滨画作漫议

  近现代以来,“中国画”这一艺术品类的时代定位及其发展走向,成为一个持久被关注、被讨论并伴随着深省和自励的课题。其中,不少理论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植根于历史文脉与现实土壤的认识和观念,尤其是关于“现代中国画”的考察和估断,极具前瞻性与学理价值。中国画迈进现代,无法回避“古今”与“中西”两大文化时空坐标,一切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都会在这个背景坐标内思索、取舍并建构自身。依此脉络,在当代的青年国画家中,王海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个案。

  海滨主攻工笔人物,那些笔意沉笃、色调凝重的人物肖像或群像让观画者久久记忆。这些作品沉淀着画家对丰富的现实人生与朴素的悲欢情感的一份独特的理解,真诚的怀抱与淳至的表达蕴藏其间。难能可贵的是,在“图像化”和“制作感”弥漫的工笔画坛,他能从传统中活用养分,注重笔墨的传承经验,并呈现出一种有别于板结刻画与照片复制的鲜活格调和血脉气息。这一特征在他很多作品的细微处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坚守和探求,在青年画家里并不多得。

  学者型画家黄宾虹与傅抱石,都论述过中国画独具的“超然”本质,体现为一种高蹈流俗的精神指向和生命情怀。无论上述工笔画中性格完满的少数民族人物肖像、速写小品中朴茂的邻家翁媪,还是兼工代写的高逸古人,皆流淌出澄澈而空灵的超然感受。古典与现实两类题材交互滋养,清峻的本色呼之欲出。所谓“清”,意指画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追寻的清朗之美,不僵滞,不混沌,不迂阔,同时也包涵着人物气度上的清明之态,此二者,皆可视作“超然”的表征。另外,展示超然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画的笔线,这也是其最根本的艺术规律。海滨的画一直崇尚用笔,将学习、融化古人的笔法培育为敏感的思维习惯,这也保证了其笔底之制与时下以染为尚的流行工笔拉开了理性的距离。六朝以降,画论倡导以骨喻笔。海滨画中显现的“峻”恰是这种源于传统且来自笔线内部的骨力,宏观几许绕指柔,细察一尊百炼钢。不仅工笔如此,写意也是这样。对用笔、用线的执着研求,是他艺术探索的主体方向之一。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家,在面对“古今”“中西”时,不可盲从,亦不可机械。作为学院派画家,海滨接受过完整而系统的院校美术教育,在中、西美术的技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下过功夫。他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造型,尤其是中国画用光方面的精微实验,都含有对西画的借鉴之处;而他又常一头埋进中国本土最高古的笔、墨、色等技法系统里寻觅与之对话、通贯的种种依据与可能。在谈及相关话题时,他时而从伦勃朗自然聊到黄宾虹、李可染,无意识地忽略了某些壁垒和表象,直面艺术的核心。对于海滨的中国画创作,若言“清峻”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他近期的语言导向,那么“化通”即是一种可以恒久持守的艺术理想。海滨正值盛年,进境自在望中。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张鹏

  戊戌岁杪写于京西


关键字: 内容标签:海滨,艺术,任丘,中国画,王海滨,工笔人物,海滨 艺术 任丘 中国画 王海滨 工笔人物
下一篇:同途异质_当代水墨作品展亮相丝路华兴艺术中心_丝路华兴艺术中心-艺术-丝路-展览||上一篇:宣明典居文化讲坛:传统家具收藏知识与当下古典家具演绎_宣明典居-玫瑰-审美-黄花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