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罗怡女士2004年曾是中国也许发行量最大的席殊书屋会员杂志《好书》的执行主编,在她二十年从业经历中几乎一直没有离开过艺术类型的图书出版,她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海量购书与阅读的习惯,熟悉的人称她上书店为“厢式购买”。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在所有的成本投入中,书是最小投资,也是最大投资。小是因为便宜,大是因为时间。这一份榜单虽然是她的阅读私体验,毋宁说是为艺术专业人士尤其是艺术机构从业者在海淘中得到的精华。之所以有2017年的5本书,是因为她认为之前的出版精华都被她吸收在她参与写作的《艺术博物馆》一书中了。
书名:为什么那是艺术
作者:(美)特里.巴雷特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8
原版出版时间:2008
和作者的经历相似,我这些年总是被不同的人主要是非艺术从业者问同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或者“艺术的价值是什么?”之类。有这本书,答案会变的简单得多——读“为什么那是艺术”。本书是一位艺术史家和艺术教育家因自家小朋友们对艺术的质疑而起笔,因此选择了非常通俗易懂的艺术解释语言,考虑到全书五个章节建立在677个专业注释和20页专业参考书目(大约300词条)的基础上,这种通俗易懂的选择就更显难得。图书的章节结构建立在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和人们的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把艺术圈——艺术,艺术家,评论家,机构等解释清楚后,进而从写实主义、表现主义与认知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多元主义来布局,并进行了总结。每涉及到一个主义或是一位艺术家则有作者、艺术家、三方(评论等)的多角度认知,看出作者尽力提出是综合的视野。读此书使我不断回忆从2000-2010至少持续了10年的“学术盲从”期,除了工作中需要审读大量的艺术评论之外,我囫囵着吞下了大量的“学术专著”,这种状态随着我对主要西方当代艺术博物馆里的展签、导览词的研究认识加深而开始“缓解”,TATE美术馆的学术转译部的建设精神尤其是我热爱的。“讲人话”这件事情在全球范围的“艺术界”似乎还不是统一的最高标准,但是我感觉除了有大量人要靠“学术门槛”吃饭外,“讲人话”建设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
书名:Fifty Years of Great Art Writing
编者:Hayward Gallery
出版社:Hayward Gallery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18
2018是伦敦Hayward Gallery50周年。所谓老牌,就是坚持一件事情一个方向50年吧,没错Hayward Gallery就是坚持策展当下艺术(导致偶尔会有感觉水平失常的展览,或者过于先锋我辈还无法消化?)50年,虽然我感觉她不怎么被中国艺术圈熟悉。我也是长居伦敦时才日渐感受到其在我心里具备了与tate modern 一样的分量(从不同角度的)。全书47篇文章从350个出版过的展览场刊专业书写中挑选出来,08年之后占三分之一强,是因为如馆长所言,Hayward Gallery在他成立的前40年都是展白人男性欧美艺术家的(可是够伦敦老牌:)。暂时挑自己兴趣读到了来自1972年对今天艺术观念的预测,读到了1983年霍克尼的摄影评论,读到1989年多元潮流下英国艺术界对拉美的关注,1993年”James Turrell谈James Turrel”,1998年的Anish Kapoor,读到1960S到2007年关于当代生活的绘画框架的建设,2011年翠西爱敏的爱是所需,2014年对当代雕塑的新视角。最后两篇文章的展览正好是我看过的。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是作为一个案头资料,在一个需要与“学术门槛”对接的现实社会就当个护身符使了。
书名: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时间:2017年3月版,2018年8月三刷
原版出版时间:2002(1981)
这是最近几年我看到的最佳艺术译著——虽然我不懂法文。作者是被福柯认为“将开始一个德勒兹的世纪”的本尊,译者是北大法语系现任系主任董强。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如果法语写作丢失了浪漫或者聪明,就直接判为死刑,这本书显然在此方向著译均为上上乘。在德勒兹以哲学之名撒欢的各种领域中,绘画的讨论这本据说最成系统,董老师的翻译以及长序又给了这本书一个最好的进入通道。当德勒兹从哲学的“感觉”出发向培根的“形象”进发时,虽然被培根自己超级反对,却触发了熟悉众多培根的我不断地生发出艺术的“感觉”、现代的“感觉”,现在的“感觉”。自认为一直在不断驱逐形象中的“具象性”、“图解性”、“叙述性”的培根,无论在他的时代如何,其三联画在今天的艺术世界回溯中如同一个Drama Queen(戏剧女王),因此当作者用文学家巴勒斯的一段话来描述培根时,我觉得简直妙极了——“强尼的身体缩成一团,靠近自己的下巴,每次痉挛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啊呀,他肌肉鼓起,大叫一声,而他整个的身体试图通过性器而逃脱。”如同很多艺术家创作是从观念出发去开发媒介,艺术作为哲学家的“肉”和艺术作为博物馆的“肉”有什么区别呢?这也是阅读中我一直保持的一个神经而可笑的“占位”。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者,出版时间,艺术机构 博物馆作者 出版时间 艺术机构 博物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