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冯博一:乡关何处_-作品-展览-空间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
 
将当代艺术元素植入到城镇、乡村,并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公共空间之中,是当下比较流行举办当

jKj1DRsTzyvxaupBxaFjZvVz02SFjJQH8QOt5WaL.jpg

   将当代艺术元素植入到城镇、乡村,并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公共空间之中,是当下比较流行举办当代艺术展览的方式之一。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是为配合广安新农村建设所举办的一次当代艺术展示。我们试图通过中国和来自九个国家的35位(组)的著名艺术家,利用雕塑、装置、灯光、影像、行为、声音等多媒介艺术方式作品,并结合科技与艺术的新视觉,在广安武胜的宝箴塞和段家大院室内外的公共艺术空间,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观赏艺术的场所,为广安武胜的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感受。使身居广安的乡民体验到在自然与现实、真实与虚拟、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联,以及形成一种奇幻的视觉世界。让更多大众走进当代艺术,重新理解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同时,树立广安的文化形象和品牌,形成劳作、休闲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参与观赏、感受、体验当代艺术为一体的新场域。从而,以当代艺术的雕塑、装置、光影动感和观众体验感为着眼点,构成广安武胜的宝箴塞、段家大院等旅游文化区域成为传播优秀当代视觉文化的途径和当代艺术活动的风向标。这种展览方式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通过当代艺术展示和活动,使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能够在宝箴塞、段家大院的公共空间相辅相成地形成知识生产与审美生成的交流平台,并凝聚为文化创意、推广与大众生活空间的复合之力。

ALotqMD9Lh5COCWERmHICgsQvHOOZYvNidG3flDP.jpg

   在举办这样具有特殊性的展览中,我以为牵涉到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处理参展作品在乡村、城镇场地的当代艺术作品与消费群体的审美习惯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最原始的生存庇护,但那已不再是简单的住所空间,在现代社会里,这一功能性的需求,正逐步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代替。换句话说,我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一个可以挡风避雨的场所,而是在这个居住空间里能体验到一种对文化艺术生活不断提高的诉求。所以,我们关注的不仅仅只是那些和自我有着直接接触的部分,更是把目光投放到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乡村的文化空间。但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当艺术家所认定的所谓好的、有意思的作品,往往与一般受众,尤其是坐落在乡村村民的审美可能会发生冲突。当然,这一审美的差异性是由于我们艺术教育的滞后和实验艺术的特点所导致的,我们难以苛刻地要求一般受众全面接受艺术家的实验性创作。尽管这是理想的期待,但毕竟会给予大众一种看待和表达事物、现象的别样视角及视觉的转换和呈现。我们作为从业者也承担着当代艺术普及推广提高的义务,否则艺术也就无从变化了。因此,类似于在广安武胜的宝箴塞、段家大院这样公共空间举办当代艺术展览,我以为那种只强调观念性、实验性而阻滞了一般受众进入作品、进入展览的方式,那是另外展览策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介入乡村日常的生活环境,除了美化之外,当然还有提高他们审美品位的作用,也是引起对审美问题对话和讨论的前提,否则对艺术作品本身都难以释读,谈何在公共场所讨论公共性问题?所以,我们在策划、选择参展作品时,强调广安武胜自然的、历史的、人文景观的和谐有序,以及作品完整的感觉是为首要。这些参展艺术家们,正是通过依据环境的艺术创作,把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对展览主题“守望原乡”的理解,以及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渗透到他们的作品里。而作为生活在当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也将和这些作品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微妙关系,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依此,我们作为策展人,试图将艺术家的作品与乡间的公众之间搭建一条能够对话、讨论的通道。期冀他们与作品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而逐步趋向于相互理解和共同审美观念的形成,丰富乃至提升乡镇公众所关注话题的进一步思考与追问。

QpayCHWt5mb4rllZuHF7gPJmvyPDjmhkch5lIoPf.jpg

​   至于参展作品在展览期间静落在正在不断开发的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中,而成为新农村现在和未来的一道景致,那就需要公众、时间和业界人士的检验了。这样的判断只是我从自然、人文环境与展览本身的角度做一个个人的解读。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既不是传统概念的室内外公共性艺术作品的制作,也不是与外界阻隔的封闭式的展厅内的艺术展示,而是乡镇环境与各自作品的媒介,以及与艺术资源之间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也是一种以往观看作品视觉经验的看与被看之间的新型的视觉角度。因此,我寄望于首次广安田野双年展与乡民能够提示出对文化时空和自然生态的环保新概念:即以广袤的乡村而延伸出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特殊景观,构成一种有意味的转化。而这种变化是以当代艺术作品本身的视觉样式与装置艺术,以及声光电等多媒介而构成了最具有接触性、激活性的衔接效果。进一步的指涉是将当代艺术元素转化出与它既有关联又完全不同的一种形态,一种与都市美术馆和艺术中心等封闭空间完全不同的形态。从而形成当代艺术和乡镇田野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的关系,乃至具有“无墙美术馆”的作用与影响。是为构成当代艺术的未来在展览策划和视觉效果呈现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作品,展览,空间,作品 展览 空间
下一篇:一山:探索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新平台_-乡村-田野-建设||上一篇:顾振清:守望乡村,守望原乡_-艺术家-在地-当代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