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旺忘望:画一张德里达的像_-一地-理论-让人

编辑:杨晓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
 
  德里达,这位后现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些“打散重构

  德里达,这位后现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些“打散重构”的当代艺术作品,无一不受他的“解构”理论影响。

  有时,想起德里达的理论,我仿佛看到这样的情境:我的小儿子兴致勃勃地在那儿用“乐高”堆积起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大飞机,结果有人来把它拆散了一地,变成一地的零件和“碎片”,而且还把图纸给撕了。我的小儿子再也堆不起来原来的飞机了,只能拿起一地的零件,自己随意地组装。从此,不靠图纸,堆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由此,我理解德里达“解构”的核心概念是:每一个字,延伸到每一句话,都具有多层内涵意义,而且这些内涵意义随着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语言是无法传达固定意义或普遍真理的,因为所选用的词以及选择这些词的人的观点,会不可避免地歪曲语言想表达的现实。解构就是通过拆散文本、揭示文本内部模棱两可和互相矛盾之处,从而揭露这种歪曲。

旺忘望  德里达像

  在这一点上,我自己在宗教信仰中体悟非常多。无论什么宗教都会有经书,而经书大多是弟子对师傅话语的记录,但这种使用文字的记录不会百分之百地传达出师傅的本意。如果非常教条,那么又违反了《圣经》上的另一句话:字据叫人死,经意让人活。中国的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也是反语言文字的,它应该是最早的怀疑主义和解构理论。

  因此,德里达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后出现的问题和内部矛盾的揭露是大胆的、深刻的、辩证的。然而,当“解构”这把理性的屠刀伸向人的问题时,就像哲人们说的:尼采杀死了上帝,福柯、德里达们杀死了人。

  德里达最终得出“人的终结”的观点,提出拒斥主体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提出人的自律性、社会性、历史性;提出对假定的意识的批判;反对传统人本主义的自由史观,驳斥知识和历史的进步;揭露将哲学建立为“真正科学”的幻想的破灭,由此,哲学与人将一起走向终结。

  可以说,德里达等一些后现代理论谱系里的大师们,对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意识习惯以及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意义颠覆,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在对“意义”的消解中,一种巨大的“无意义”的虚空感会不由自主地生出。这种虚无感,让人无依无靠,无聊、消极。无论如何,人是创造意义和需要意义的动物,生存的力量和勇气是靠各类的信念系统支撑的,如果没有预期和盼望,就会活得不踏实。当人成为一堆历史、一堆结构、一个自动的机械,的确生不如死。因此,我想“对意义的消解”一定不是人类精英们的初衷。

  在此,画德里达,向勇敢探索而最终无奈的哲人致敬!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一地,理论,让人,德里达一地 理论 让人 德里达
下一篇:郑嘉励:两座宋墓—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贵州论坛”讲座_-发掘-讲座-南宋||上一篇:胡知凡:核心素养,如何教,怎么评?_-核心-美国-素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