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廖上飞:闲话读书_-的人-学问-卓绝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博客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梯子,我向上爬。从兽类,到人类--------”,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梯子,我向上爬。从兽类,到人类--------”,高尔基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书带给他的真切感受。这里高尔基给人类一种提示,那就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清楚的很,我也像高尔基一样踩着书进步着,从兽类到人类,最终还想望取得更大的进步。可以这样说:读书不是最重要的,智慧、生活最重要;但是,当读书成为智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那我们或许不能不正视“读书”。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读书,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读书,但一种真理是:所有人都应该读书。人类由天才和普通人组成,天才跟普通人的合作促动着人类不断向前迈进。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步更需要天才。对于天才而言,他们可以直接运用自己超乎寻常的创造力为人类贡献有价值的东西而不去读书(拼命研究别人写的东西),当然,天才群落中也不乏十分勤奋博学之人,但明显的一种事实是,绝大多数天才对学究式的人往往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对于普通而言,读书可以弥补其先天缺陷而促动其向更加文明的层次上升。这样看来,读书(通过读书触摸最具智慧的人的生存智慧)对于普通人的进步、文明化至为关键、必不可少。

  读书可以让人获得知识。“知识”就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即信息、资料等需要知道的东西和思考、整合、梳理、认识、鉴别等的自己创造层面的东西。知识的“知”和“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的圣人孔子曾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是说:只读书、学*、获取信息而不思考,不对自己获取的东西进行梳理、整合、消化的话,就极有可能被自己所学的东西蒙蔽、欺骗、误导,而最终陷于更加无知;只思考、苦思冥想而不去读书、获取信息、资料等论证自己思考的正确性的话,那这种思考就极有可能陷于不着边际的空想,而最终同样一无所获。孔圣人的这句教导甚是智慧。

  很显然,只停留在对信息、资料等的获取上的读书是层次比较低的。一个人的创造力通常与此人的情感、性格、生存经验等个体特殊性息息相关,而“知”的获取起关键作用的是时间,勤奋可以解决这一层面的问题。像天才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勤奋加百分之零点一的灵性。但那百分之零点一的灵性通常起决定性作用。这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勤奋可以解决一切有关“知”的获取。而更高一层面的读书则是那“百分之零点一”的灵性的彰显。一个人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不可避免会掺入主观因素,这无可厚非,因为认识的主体通常是人自己,这也恰好是人创造力流显的方面。正如通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论的不同就是创造,而读书得出的相似结论那只是事物客观的普遍性。而在普遍性跟特殊性之间,对于个人的创造而言,创造力更亲近于特殊性。正如歌德所言: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掌握”是“识”的层面,而“描述”是“知”的层面。真正的创造蕴藏于“掌握”之中。

  高层次的读书应该是力求获取智慧,而最终也应该获取到智慧。而智慧是什么,智慧则是对“学问”的运用之“道”。大哲人弗兰西斯*培根在其《论学问》一书中对此有深刻的洞见。他告诫“读书者”抑或整个人类:把太多的时间耗费在学问上即为懒惰;把学问过多地运用在装扮自我上即为虚伪;全靠学问上的规则来作出判断即为书生意气……工于心计者责难学问,浅鄙粗陋者仰慕学问,睿智聪明者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并不教人怎样运用它;学问之外,学问之上的智慧就是这种运用之道,借助观察才能够获致。“道”即是智慧,将此“道”运用于生存、生活,那读书就会成为一种生命的恩惠。

  “书”的选取至关重要,甚至困难重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起初读书,每个人都会面对庞杂的“书”,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自然只能披沙拣金。首要选择的书应是励志丛书,即人学(做人自然应放在首位)。书是无穷无尽的,除了通常所说的、所能看到的摆在书架上的具象的书之外,还有更为深奥、博大、蕴藏智慧的“无字书”,即社会、生活、女人、宇宙、世界等等。知识不能穷尽,但每个个体都可以从知识的海洋里提出能维持自己生命的纯净水。明代洪应明在其卓著《菜根谭》一书中写道:观形不如观心,神用胜过迹用。(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已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他这里说得就是:通常人们只知道读解有文字的书,却意识不到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通常人们只知道弹奏具体的绷了弦的琴,却未曾意识到欣赏大自然中自然的美妙琴音;也就是只知道运用有形的事物,而不懂得领悟无形的“道”,这种庸俗的人怎么能够领悟得到抚琴、“读书”、学问的真正乐趣和价值呢?由此可见,无字之书乃最为深奥。将“有字书”跟“无字书”对照起来读方可领悟书中的奥妙,无穷的智慧。

  选取的第二类书应是真实的书。不谈自然、社会等“无字书”,就从狭隘的纸书来看。一本书,一篇文章自然应是一个智者体验得出的智慧,这种智慧自然应是其人生存经验、感悟、心灵等的真实流露,而不应是花哨的修辞、编造的故事等。通常的经验会告诉人们,真正的智者是在用灵魂、精神、智慧、体验写书,而下三烂的人则是用信息、虚假、臆想、轻佻的情绪写书;前者为心灵、生活、信仰、良知写,而后者通常为名、利、贪、虚荣而写;前者凸显的是纯粹的智慧,而后者全然生产的是扰乱智慧市场的垃圾……

  选取的第三类书应是卓绝的书,即最具有智慧的人的著作。卓绝的书通常出自卓绝的人,卓绝的书往往对人有教育意义,而且它真实,出自智者的心灵(异常诚实的心灵)。举例来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就是一本好书。评判证据有二:其一、此书出自文学巨擘列夫*托尔斯泰之手,他是一位出生贵族却为人类的贫弱与苦难、正义、自己的良知而写的作家,他伟大的人格必然能促成其作品伟大的品格;其二、《忏悔录》表露了列夫*托尔斯泰辗转的一生,遭遇与信仰的纠葛、记忆与人生的意义,能发人深省。当然还有其它的特点,如文笔的流畅、亲切等等,但前两点最为重要。

  选取的第四类书应是薄的书。这里不是说凡是厚的书都没有薄书有价值,而着重强调的是,选薄书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经过前三类筛选后,人们自然知道什么样的薄书是应该选的,即同样的道理:励志、真实、卓绝。现在加上第四点:薄。读励志、真实、卓绝的薄书有以下好处:一、可获取最纯粹的智慧,理解若干句便可受用终生;二、每一句话都质量很高,可反复品读;三、省时,可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最深刻的、有效的生存智慧,也就是效率高。……最典型的代表书: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等等。一言以蔽之,句子短小精干,意蕴无穷。以上虽标明有四类,但实际上好的书只有一类,即励志的真实的卓绝的薄的书。

  选取最具智慧的书之后,剩下的就是“精读”。读书不可以泛读,泛读多有些“读书而不求甚解”的意味在里头,多收效甚微。读书不可贪多,当然在自己没有学会选书之前自然只能披沙拣金,但一旦学会选书后,则应有目的地拿来,为己所用。读书不是教人去将个体地价值寄托在一本书上抑或去崇拜一个人,而是要让一个个体通过一本书领略到生存跟生命的意义,因而需要强调:为己所用,读别人是为了成为自己,创造。

  读书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开卷有益”,当然在书籍(智慧与垃圾)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也不排除书对人有误导、桎梏等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相信,也理应相信:对于一个会读书的人而言,书会成为自身进步的阶梯。人们都应该学会读书。

  二零零七年五月四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的人,学问,卓绝,的人 学问 卓绝
下一篇:论炒作与作秀_-异化-民众||上一篇:谁来批评徐冰?——兼论“当代艺术”_-艺术家-批评-传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