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是在作者的《商周金文資料通鑑》檢索系統的基礎上改編充實而成的。《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和《金文總集》只收錄青銅器銘文拓本,並不收錄其所在青銅器的圖像、釋文,以及相關的背景資料。這種僅僅印行拓本的方法,並不是一種完美的方法,讀者面對一大堆拓本,雖然排列有序,但使用起來卻有諸多不便,特别是研究古文字和先秦史的學者除了看到銘文拓本外,還必須參考其所在青銅器的圖像,以及其他有關資料,以便準確地判斷銘文的時代,進行綜合性研究。要得到銘文所在器物的圖像和相關資料,又得翻閱許多圖書和期刊,實在苦不堪言。
爲解決上述問題,並能利用現代化工具——電腦來爲商周金文研究服務,於是作者在上世紀90年代末,向國家文物局申請立項《金文資料全文檢索系統建設》(後改名爲《商周金文資料通鑑》),經過四年的努力,到2004年終於完成,並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科研課題驗收專家委員會的驗收。驗收結論認爲:“1.該課題完成金文字庫、輸入法、金文資料全文檢索系統的研究和軟件開發,實現了考核目標,完成了預定的任務。2.該研究成果很有實用價值,爲從事金文、先秦史書研究的有關人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豐富的資料。”但鑑於經費問題,《商周金文資料通鑑》電子版未能正式出版。此後,作者不斷補充修改,始成今日之規模。近得上海古籍出版社支持,故改名《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以紙質書的形式出版。全書共收錄傳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銘青銅器16703件(下限到2012年2月),既收錄青銅器銘文拓本,又收錄其圖像,同時將釋文和相關背景資料,編排在一起,以便爲古文字研究者以及考古、歷史學者,提供一份較爲完整的資料,希望對於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有所裨益。所收錄銘文拓本(包括摹本和照片)20554幅,圖像(包括照片和綫圖)11426幅,文字資料約400萬字。其中食器5804件,酒器6580件,水器634件,樂器711件,兵器2125件,日用器641件,附錄(金銀、玉石等)208件;其中700餘件屬首次著錄。
關於器物的分類,盂是一種大型盛飯器,兼可盛水盛冰。這類大型器物有的自名爲“飤盂”,有的自名爲“(饙)盂”,饙是熟飯的意思,知其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飯。它與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飯乃取自盂中,故將其分在食器類。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最初的功能是酒器,盛放玄酒(即清水),用清水以調和酒。王國維《説盉》云:“盉之爲用,在受尊中之酒與玄酒而和之而注之於爵。”但到了西周時期,盉主要與盤組合,主要功能便是盛放洗沐用水,故稱爲盥洗用具。有銘文的盉絕大部分是水器,個别有銘文的盉是酒器,所以本書把它放在水器類。刀、斧等,有的是兵器,有的是工具,但數量少,因此,本書把刀都歸在兵器類,斧都歸在生活用具類。
除青銅器銘文而外,還有一些商周古文字資料出現在金銀、玉石、漆木等質地的器物上,雖然數量不多,沒有專著收錄,但其内容很重要。它們也是古文字和上古史研究的對象,常常散見于文博考古書刊中,不易尋找,《殷周金文集成》收錄了一些金銀器,分放在各個器類中。爲方便研究者使用,今就作者所能收集到的,分爲金銀器、玉石器、雜器三類,集中列爲附錄。另外,1949年以來,在一些文博考古書刊發表的商周青銅器中,有一些僞器僞銘,原作者以爲是真品,以致被一些研究者稱引,爲使不再謬誤流傳,擾亂學術研究,故亦列爲附錄,以供學界參考。本書是一部大型的金文資料圖書,編撰工作極其艱鉅複雜,自知非一人所能勝任,但編著者還是大膽爲之,雖鼓足幹勁,竭盡綿薄,歷退休後之十載,勉強完成,但限於水平,釋文和斷代等方面錯誤一定不少,期盼諸位專家指其謬誤,補其闕略,使其漸臻完善。
吳鎮烽
2012年春節於西安豐景佳園書齋
关键字: 内容标签:研究,器物,酒器,研究 器物 酒器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