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藏家来说,毕业展是一个甄选优秀作品、优秀艺术家的大好机会。台湾藏家林明哲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到川美,用100万美元几乎买断了上世纪80年代四川美院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既包括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程丛林、叶永青、周春芽等川美77级、78级优秀毕业生的作品,也有他们的老师辈杜泳樵、王大同、王龙生的画作,一时传为收藏界佳话。但这类针对毕业生作品成规模的市场化行为,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并不多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美术院校的毕业生而言,主要的展示与被认同的渠道,是以官方的美术展览为主;而另一个重要方式则是被学校的美术馆购藏。
大约10年之前,在艺术市场比较火爆的那几年,美术院校毕业的学子们都是在毕业之时直接与画廊、艺术机构签约,开始市场运作,成为职业的艺术家。而之后艺术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后,艺术机构在选择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时,开始变得谨慎而小心,尤其是通过毕业展直接购藏艺术家作品的情况少之又少。
如今毕业生们在作品标签上贴上二维码,已是常事。这不仅便利了欣赏者与作者的直接沟通,更架接起作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有藏家相中作品的,可直接落订,有机构欣赏作者的,亦可发出邀约参展。
随着全国各大美术院校毕业展的相继落幕,在逾万人观展的盛况之下,我们不禁要问:展览过后,这些毕业作品将去向何处?
关键字: 内容标签:毕业生,艺术,机构,毕业生 艺术 机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