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艺术家蔡国强在北京798艺术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新书《绘画的精神:蔡国强在普拉多》的签售及同名纪录片展映活动。这是此次蔡国强自己关于“绘画的精神”在中国特别项目。
说到“绘画的精神”,其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它蕴涵着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探讨“绘画的精神”不只是艺术上的难题,更是一个哲学难题。因为绘画作为艺术类型的其中一种,“精神性”不是源于艺术自身,而是深藏在民族文化所包孕的哲学、宗教或者所意识形态。面对这样一种当代的状况,蔡国强自己通过长时间在国外进行艺术创作的旅行计划,实质上也是一种在不同国家地域、文化和观念的时空格局中,不断摸索“绘画精神”的实践方式。
普拉多美术馆,西班牙马德里 《绘画的精神》展览现场
纯粹
从现代绘画开始,艺术的精神逐渐从古典主义那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跳脱出来,寻找属于当下时代艺术的真正精神是什么。在关于追求艺术自由精神,发现艺术内在力量的探索中,有一个人他将艺术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注重“写实”的探索之后,逐渐的开启了新的方法道路,那就是康定斯基。他所要寻找的正是一种艺术所应具有的那种“独立精神”和“内在力量”,在这思想背后其实是受到叔本华在《康德哲学批判》的影响: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可见世界幻觉的产物,是一种骗人的巫术,一种把视觉幻想和空间加以比较所产生的无根基、即无自身本质的外观,这个可见世界是一层环绕着人类意识的浑浊的迷雾,它是那种同时是错误和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人们可以在说他不存在的同时说他是存在的。”
《最后的狂欢》,2017。火药、帆布,280x750cm。赵小意摄,蔡工作室提供
康式从精神“金字塔”的顶端,开启了艺术最终实现的目标,不论是冲破传统达到自由状态,还是从绘画之间的相互研究使他们的“内在”努力重新结合。这就是对于艺术,也可以说是绘画精神“纯粹性”的一个方法论。那么目光回到当代,蔡国强在马德里的历史宫殿大厅里引爆了18米长的火药绘画《绘画的精神》,这也是他火药绘画中的倾心力作。那么在这个突破传统绘画方式的创作中,他抛开了传统的颜料、材质和画笔,用火药来作为自己的绘画表达。那么在突破绘画传统形式的部分,转向绘画精神的内在核心,其实蔡国强在表达自己的“绘画的精神”时候,他说:
“绘画的精神不仅仅是普拉多美术馆里收藏的具有时代性的艺术家们的诠释,同时也是我所追求的绘画的精神……所以对我而言,绘画除了是游戏,也是一个政治态度。即,在今天,在中西方语境下,绘画还会有哪些新的可能!”
《昼夜托雷多》,2017。火药、帆布,260x600cm。赵小意摄,蔡工作室提供
那么绘画的精神是否应该是一种对传统观念的打破,对精神纯粹性的再塑,其实在他自己的艺术作品的大胆尝试和古典绘画艺术大师的对话中已经看到了他的动向。因此,蔡国强他想通过跟西班牙黄金时期的艺术家对话,从对话中找到心灵的振颤和共鸣,所以不论是格列柯绘画里绵延不绝的灵性和对世界神秘性的表现,还是维纳斯奎兹笔下孤寂却又挣扎狂暴的表达,这其实都是绘画精神最内在的精神表达,而这种精神是最为纯粹,毫无粉饰的。纯粹,是蔡国强绘画精神的一种态度,也是他尝试用火药绘画的基底表达。
异变
在当代绘画个格局中,寻求一种绘画形式的异变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那么对于这种异变的根源是来源于现代绘画早期对社会危机和生存状态的批驳,逐渐发展到了对启蒙理性、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商品经济的滥用,随之让艺术成为这一切的“共谋者”。这种异变不论是阿多诺还是鲍德里亚都提出了极为强烈的批判。
《帕米拉》,2017。火药、帆布,240x450cm。赵小意摄,蔡工作室提供
而我认为,对于当代绘画的表达,蔡国强这种绘画尝试也存在“异变”的特质。既颠覆了传统绘画的创作程序和手法,也导致了对“绘画”真正概念上界定的疑难。面对这种双重挤压式的疑虑,我却想到一个更为可取的路径来理解,那就是还原绘画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其实是一种对古典绘画的再度对话,他想到,今天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能力上与以往的大师是平等的,但是在绘画的可能性上是不平等的,那么这个“可能性”到底是什么?这似乎是今天他想试图通过《绘画的精神》来回答自己的这个疑问。
绘画的“可能性”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这也是他自己想要拥有的一颗在艺术国度里坚守的雄心,他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说道:
“我们中国人很喜欢说自己是伟大文明的继承人,但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伟大文明,那些不同民族不同祖先创造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他们也是我们的先辈,这一点才能真正表现我们的自信。”
《蓝》,2017。火药、帆布,183x152.5cm。赵小意摄,蔡工作室提供
由此,建构一种民族自性,文化自信甚至是艺术自信,其来源应该是一种广阔视野和博大胸怀的包容和接纳,同时也可以看到蔡国强对于艺术的一份“野心”,这个野心的特质是在这种全球化“异变”特质下的重构,这也或许是一种在当代甚至在艺术史当中所要去持续的一种精神。
缝合
“缝合”来源于一个电影理论的专业词汇,意在将电影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和话语链的“裂缝”弥合成一个系统,将前者的意识形态掩盖。那么在蔡国强的火药绘画艺术中,他将火药背后所要传递的某种精神或者说意识形态以一种爆破的裂变方式淡去,最终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了他所开启的“绘画的精神”,这种缝合是巧妙的,也是极端的。
《黑色仪式》,2017。火药、帆布,300x450cm。赵小意摄,蔡工作室提供
那么在这种裂变的缝合过程中,其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什么?就像在他创作火药绘画时候他所要面临的一种矛盾性,用火药作画,其中的步骤是从“点火”,然后“爆破”,最终是“灭火”这三个阶段,但蔡国强在将绘画生成过程中他既要注重火药的释放效果,也要掌控安全性。面对不同火药种类、火药材质、火药颜色的分类排列中,还要控制剂量,将所有合乎绘画的线条排列出来,在底面刻纸出形,还有稳固性和受力点......这就是一个控制者和解放者的双向抗争。它在火药狂欢化的刺激快感中也耽虑火药的安全性,那么这种对于意识形态中“民主”与“专制”的对抗关系就在绘画的方式表达中缝合了起来。
《发情山》,2016。火药、帆布,239x450cm。赵小意摄,蔡工作室提供
从《绘画的精神》时空格局中,不论他是在西班牙的托雷多还是中国的北京,蔡国强的绘画精神一直是在用自己穿梭艺术史的旅行中在完成自己的书写,那么在这个“精神性”的追求中我认为应该先从人的感官感觉,主要是视觉与听觉出发,将外在刺激和视觉盛宴满足,再将这种艺术精神的内在力量用于绘画的专门术语,特指运动、张力以及类似的状态,因为火药自身也有异样的运动和张力,最终这种“绘画的精神”应该是具有“灵性”的,也就是与宇宙精神同一的特性。如果这三个阶段是如此发展,我想,蔡国强在当代艺术界提出“绘画的精神”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关键字: 内容标签:蔡国强,UCCA,绘画的精神蔡国强 UCCA 绘画的精神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