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宗登 刘宗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摘 要:古人的设计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智慧,体现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场合、合适的创新设计活动所获得的最佳成果。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他吸收了居延纸与扶风纸的工艺优点,创造了表面平整、方便书写的“蔡侯纸”,对文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蔡侯纸”的发明有着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在客观方面,社会对“纸”的强烈需求以及前期技术积淀等社会背景;在主观方面,蔡伦身体力行的参与创新实践,并能找到正确的改良方向,最后完善了造纸工艺的整个流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蔡伦;书写材料;造纸术;创新
依据英籍学者李约瑟先生的观点,纸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一起,并称为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纸作为一种方便携带、易于记录的书写材料,结束了“缣贵简重”的书写历史,奠定了我国古代信息传播与文化繁荣的基础。文字出现之前,民众主要依靠结绳记事的方式,来传播与交流信息,文字作为信息符号被发明之后,民众开始用甲骨、石块来记录信息。继甲骨、石块之后,竹木片(即简牍)、缣帛作为书写材料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缣贵而竹繁,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蔡伦开发出光滑平整,方便易用的“蔡侯纸”。
1 蔡伦生平
蔡伦(公元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汉章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家遭变故,被迫入洛阳宫内为太监,时年约13岁。年少的蔡伦聪明伶俐,知书达理,能说会道,很会讨人喜欢,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较低者)。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小黄门“掌侍左右, 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
公元89年,和帝即位,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为了获得汉和帝与帝后邓绥的赏识,蔡伦极力讨好。邓绥皇后有一定知识,喜欢舞文弄墨,蔡伦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分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间,蔡伦尽力讨好,凡是帝、后喜欢的器物,蔡伦均亲自监制,于公元105年制作出比较优质的纸张,受到和帝称赞。和帝病逝后,年幼的安帝继位,朝政仍由邓太后把持,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洋县),由他监制的纸因此被称为“蔡侯纸”。公元121年,邓太后病逝,安帝亲政,蔡伦自尽而亡。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
蔡伦掌管尚方时,他所改良的造纸技艺,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书写载体和交流方式,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美国《时代》周刊名人榜中排在第7位。
2 “蔡侯纸”的发明
2.1 “蔡侯纸”之前的“纸”
纸是一种记录信息的书写材料,发明文字之前,人类主要通过“结绳记事”的方式,来记录和传达信息,但这种方法很难准确方便的传达信息,且不便于保存;文字发明后,人们开始利用动物的甲壳、骨头以及石板、石头等载体记录和传达信息。但这些材料坚硬,难写、难刻、不便携带,人们对便于携带,易于书写的材料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蔡侯纸”发明之前,易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有简牍、缣帛和麻纸。简牍是竹(木)片制成的书写材料,狭长的竹片和木片称为“简”,较宽的竹片和木片称为“牍”,“简”以竹片为主,“牍”以木片为主。简牍相对甲骨、石材更加方便书写和携带,但简牍还是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在搬运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据《史记•滑稽列传》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讲的是东方朔初入长安时给汉武帝谏言,有近万字,总共用了三千根木片,汉武帝看完信花了两个月时间。由此可见木片在实际使用中弊端还是比较明显的,不利于知识的传播。“缣帛”是一种贵重的丝织物,“缣”为双色的绢,“帛”为丝织物总称;“缣帛”柔软光滑,可折可卷,运笔顺畅,书写方便,重量轻,上面的文字、绘画称为“帛书”。然而,“缣帛”昂贵的价格以及制作难度,是普通民众不可企及的,作为书写材料,也仅在上层贵族中流通,不可能普及和推广,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麻纸是“蔡侯纸”的初级阶段,“蔡侯纸”是对麻纸的改良与革新。麻纸是麻布制作过程的衍生品,用废旧麻绳头、麻絮、废麻绳等为原料,经捣浆、搅拌、过滤、晾晒而制成纸,未经蔡伦改良前,产量非常稀少,不易普及。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从20世纪60年代起,多次对考古发现的植物纤维状残片或类纸物进行研究,其中有“灞桥纸” (1957)、居延金关纸(1974)、敦煌马圈湾纸(1975)、扶风中颜纸(1978)、越王墓纸状残片(1980)、放马滩纸地图(1986)、悬泉置纸(1990)、绵阳西汉墓纸状残片(1992)等。其研究结果认为:“灞桥纸”为铜镜下的衬垫物;越王墓纸状残片为铜匜包裹或衬垫用的旧麻絮和麻布;绵阳西汉墓纸片残片属于近代麦草浆瓦楞纸残片;放马滩“纸状地图”很可能早期麻纸或絮纸残片,马圈湾纸是造纸工艺成熟后的产物。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金关纸、中颜纸属于西汉早期的麻纸,是麻絮、麻筋过渡到“蔡伦纸”的中间产物。
2.2 “蔡侯纸”产生原因
(1)社会对“纸”的强烈需求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上行下效”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社会特点,蔡伦对纸的发明,离不开当时皇宫贵族的支持,以及对轻便、匀质、美观纸张的强烈需求。
蔡伦本人聪明绝伦,有才学,而且具有科技头脑,善于发明创造。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永元九年,兼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说明蔡伦组织制作生产各类军用器械,都制作精良,为后世所效法,展现出富有创造力的发明才能。在君臣尊卑制度严苛的时代,蔡伦作为皇帝家奴,所作所为均是以主人的喜好、需求、意志为转移的,其掌管尚书令所进行的发明创造,不可置否地得到宫廷贵族的支持与帮助。东汉宫廷里有蔡伦的得力支持者汉和帝刘肇,以及刘肇皇后邓氏,其中邓皇后的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邓皇后名绥(公元81年~121年),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邓皇后被册封3年后,和帝去世,邓氏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先立出生刚百天的汉殇帝刘隆(105年~ 106年),殇帝去世,继而选了年仅13岁的刘祜为帝,是为安帝,这使邓太后垂帘听政成为可能。邓太后虽迷恋权利,但却是一位才貌双全、通情达理的女子,她重视文化教育、自己带头厉行节约,和帝死后,执政达16年之久,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政策的决策者,邓太后不仅自己才华出众、心胸豁达,还希望国家政策与儒学经典能在民间得到传播。邓氏主政期间,她组织了一批博学鸿儒校订经书,并抄写副本颁布到全国各地,政策的颁布需要大量的书写材料,然缣贵而简重,很难承担起迅速且广泛传播知识的重任。早期的麻纸为纺织业的附属产品,质地粗糙,且数量少,难以满足书写需求。蔡伦主动请缨,兼职尚书令,全面主持书写材料的改良工作。据范晔的《后汉书·蔡伦传》记载:“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曝体田野”。说明蔡伦非常勤奋,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谢绝会客,到野外做调查研究,以完成造纸术的改良工作。公元105年造纸成功,汉和帝刘肇夸赞他的才能,从此大家都用这种纸,所以天下人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可以理解为蔡侯纸使用的原料树肤、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制造出轻薄平整,便于书写的纸张。
(2)前期技术积淀
根据量变与质变的哲学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由量变开始,在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然后才会发生质变。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不是突然出现的,一蹴而就的,而都是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础的。蔡伦发明造纸术不可能在一天就完成,或者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完成的。
前文提到缣帛贵、简牍笨,作为书写材料进行全面推广存在诸多困难,而且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社会中已经有纸流通。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自(邓)后即位,悉令禁绝,岁时但供纸墨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有纸的,只不过这些纸可能是絮纸、缣帛等珍贵的书写材料。此外,从考古资料来看,蔡伦之前,民间已经可以生产麻纸,只不过这些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聪明的蔡伦从粗糙的麻纸中发现了创新的可能。他组织富有经验的工匠,经过反复实践,创造出似缣帛的平滑、轻便,且原料容易获取、造价低廉的改良型“麻纸”。
由此可以看出,前人的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后人发明创造成功的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的产物并不等于就是发明成功的产物。造纸术的发明,绝非蔡伦一个人所能为,他起到了核心和关键的作用,作为尚方令,蔡伦既是制造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亦是制造的直接参与者,既定的个人地位、本身素质和历史条件造就了蔡伦,前人的创新成果和制造经验在蔡伦那里得到了升华、扩展、更新、发生质变、获得成功。
2.3 “蔡侯纸”制作工艺
“蔡侯纸”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麻线的切割、清洗、浸泡、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等流程,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4个步骤,即:剉、捣、抄、晒。
(1)剉
剉具有砍、切的意思,是指将造纸用的原料麻线、树皮、破麻布等切断砍碎,然后将切碎的造纸原料用水清洗干净,再将其浸泡在石灰或者草灰的水中,浸泡的时间一般需要十来天,最好放在有阳光照射的位置,这样可以加快植物发酵以及去除木素、果胶,使植物纤维互相分离。
(2)捣
捣就是用木棒、石臼舂捣纸浆。这样可以把植物纤维的外壳打破,裸露出微细纤维并使纤维的纵裂羽化起毛,在水中形成相当大的丝状表面积,使纤维素分子结构上的氢或羧基暴露于纤维表面,相邻纤维上的这类基团在水中形成水键,经脱水干燥后产生氢键,以增强纤维间的结合力,使纸张具有一定强度。
(3)抄
抄即手工抄纸。捣打成浆的植物纤维,基本都悬浮在水中,用抄纸帘过滤成湿纸页,干燥后即成纸张。许慎《说文解字》提到“纸”从“丝”旁,其中对“纸”的解释为“纸、絮——苫也”。“苫”指抄纸帘。
(4)晒
晒就是将竹帘抄起的纸张,放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火烘烤的方式使其完全干燥,成为可以书写的纸张。
2.4 蔡伦的创新智慧
(1)找到正确的改良方向
蔡伦所处的时代,人们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缣帛”与“简牍”,缣贵而简重,都不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选择“缣帛”这种轻便的材料作为改良创新的方向,是其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进入汉朝开始,人们就开始酝酿、实验用于书写方便的纸张,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研究,一直未取得太大的进展。蔡伦整合了当时工匠造纸的工艺与方法,通过改进造纸原料及相关工艺,制作出方便流通和书写的纸张。当然,蔡伦对纸的改良离不开缣帛这种“古纸”的启发,缣帛除了造价昂贵外,具备了纸张“易于流通、书写”的优点。由此可见,蔡伦的改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凭空从无到有的发明,而是在已有造纸工艺与书写材料的启发下得到灵感,进而创造出优良的书写材料,今天的设计创新也必然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2)身体力行参与实践创新
蔡伦奉命制造纸的时候,由于职务上的关系,他经常开展市场调查,接触生产实践,一有时间,他就到造纸作坊研究制造工艺,向生产一线的工匠请教,询问生产的技术瓶颈和难点。据传,蔡伦有一次随手下宦官张纸去为张父祝寿,经过槐沟河时,见一群小孩用木棍挑起水面上的沤变物玩耍。这引起了蔡伦的注意,他发现那些沤变物离开水面后会迅速变干,用手摩擦时,感觉轻巧柔韧,似乎可以用来书写文字,与自己所要研究的造纸工艺有一定的联系;此后,他便借住在张纸家,专心研究造纸方法。经过他与工匠的反复实践,最后完善了造纸工艺,其剉、煮、打、抄的工艺原理一直沿用至今。
造纸的发明,使文字的载体成本迅速下降,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实现,至晋代(公元4世纪),纸基本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工艺完善后,造纸行业开始又由自发阶段转向自主阶段。蔡伦以前,造纸只是纺织业中附带的一部分,并未形成独立行业,发展缓慢;蔡伦以后,新原料、新工艺的使用,使得造纸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形成了独立的行业——造纸业。
(3)拓展了新的原料来源
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前,虽然已经有麻纸、絮纸存在,但所用原料本身有着较大的局限。麻纸从麻纤维制成,絮纸由絮丝制作,絮丝来自漂絮,麻纤来自沤麻,但漂絮与沤麻都有其自身的目的,是为了纺织而不是为了造纸;用于造纸的麻絮原料只有沤麻、漂絮过程中残留下来的极小部分,其余材料均用于制造布匹丝绸了。由于数量有限,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对造纸的大规模生产产生了阻碍。
蔡伦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材料,大多为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或者廉价材料,大大拓展了造纸的原料来源,使大规模造纸称为可能。麻头、破布、旧渔网均为废旧材料,没有实用价值,是废料再利用的典型;树皮获取便利,开阔了造纸的途径,开创了木浆造纸的先河,其中桑皮纸、构皮纸、楮皮纸及藤条纸均来源于此。宋苏易简《纸谱》:“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均是对蔡伦造纸术的传承与发展。
(4)完善了造纸的全套工艺
新原料的使用,对造纸的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造纸工艺比较简单,使用旧布、破渔网后,制造工艺需要新的改良。从蔡伦造纸的工艺流程来看,其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树皮、麻头、破布等用切碎、洗涤、泡石灰水;二是用木棒、石臼捣打,用碱液蒸煮原料,去除植物中的果胶、色素等杂质;三是加水搅拌原料,就得到浆糊状的东西;四是用筛子过滤水分,留下竹帘上的薄纤维,晒干压平,获得颇有张力的纸张。今天的造纸工艺也基本遵循这些程序,只不过使用现代设备与机械生产,当然,造纸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语。
3 “蔡侯纸”的设计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蔡伦发明造纸绝不是偶然的,是一系列条件的综合,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的需求产生发明了造纸的动力,时代的需要催生时代的发明;二是造纸术发明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如有东汉朝廷的支持,没有朝廷的支持,这个“国家项目”就无法完成;三是蔡伦担任尚方令,有掌管研制秘剑等制作经验,可以将这些创新经验与方法运用到造纸术的改良工作中,同时,他善于学习,懂得借鉴已有造纸技艺的方法与经验;四是蔡伦具有发明家的多方面素质,如天赋较高,才学出众,有“豫参帷幄、匡弼得失”的经历和能力,重视向民间学习生产劳动的实践经验,作为宦官了解朝廷内外形势等。
任何发明都是一连串实践创造活动发展到最终成功的成果,发明不可能凭空想像,不可能从无到有,必然有前人相似、相近的工作成果、经验累积、方法启示等。历史进入到西汉后,人们先后探索在“缣帛”等的基础上实验创制新的书写材料,使蔡伦受到启发证明了这一点。这启示我们研究思考问题时,要善于将联系、发展的观点融入其中,不能将创造发明等事物理解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工业革命代表性人物瓦特被认为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但他只是蒸汽机的改良者,他在已有纽克门的蒸汽机的基础上,解决了蒸汽机持续运转问题。同理,蔡伦在居延纸与扶风纸的基础上,解决了纸面粗糙、凹凸不平,不便于书写的问题,实现了造纸术的飞跃,因此蔡伦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发明家。
由此可见,任何创新都是由人来实现的,具体说又大多由杰出个人来成功实现的,在实际创新设计过程中,绝大多数普通群众(配合者)起了铺垫、配合的作用,其力量不可低估。然而,最终荣誉和地位一般由最终获得成功的人来享有,这是因为创新者往往能在正确的时间、地点、环境,取得了正确的、最好的创新成果。
造纸术的改良和发明具有世界意义的,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公元7世纪(隋末唐初)初期,造纸术开始向东传入朝鲜和日本;公元8世纪(盛唐时期)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造纸术带到中亚地区,整个阿拉伯世界得到普及;公元10世纪造纸术传入到埃及;直到公元12世纪,造纸术才流传到欧洲,结束了欧洲数百年的羊皮纸时代。13世纪传入印度;16世纪传入俄罗斯、美洲、荷兰,17世纪传入英国,19世纪传入澳洲,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原文载《湖南包装》2018年第二期,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