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尘封百年的亚东遗珍集结面世_“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在沪展出_文献-胡适-新文化运动-亚东图书馆-《胡适留学日记》-《红楼梦-图书馆-人生观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发布
 
“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上海站现场适逢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回溯历史,由陈独秀

n5saQL2q2pCnLzpAvCWYYzCyKSTWjI4nn93nO3sC.jpg

“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上海站现场

适逢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回溯历史,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由此书写了中国近代出版史的辉煌篇章。

而出版发行这本杂志的,就是“亚东图书馆”。在1913年,在陈独秀等人的号召下,安徽科学图书社迁至上海,更名“亚东图书馆”,而《新青年》也为亚东图书馆奠定了“革命功勋场”的历史地位。因此,上海算是亚东图书馆的故乡。

近期,用“一座图书馆,两位文化巨擘,一场新文化运动,百年中国史”为寻访蓝图,“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开启了全国5城巡展计划。

继北京之后,展览于9月9日亮相上海图书馆,以新发现的亚东图书馆藏陈独秀、胡适系列文献为契机,以特展、学术研讨会、专题短片为形式,开启一程跨越百年的文化寻访之旅,追溯百年前一个大时代的文化遗珍,梳理探讨新文化运动对百年中国的深刻影响。

RDGoXxE1Aoqc02b6w4Su6sdlQamhgsmVOnfk3J6V.jpg

vD7mvkxQaU2oVWwBqXSxzpN28nc2QwhqH7A2YIP3.jpg

41SZFUgJVKQhjOaIIOBRlSbEaCpwchgJox2rgtid.jpg

KWhNi5l01uAZHFr81x46pPRl9r2cUX8szSbtjVax.jpg

展厅现场及观众

本次展览现场呈现了亚东图书馆藏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包括目前最完整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二)》以及胡适与友人往来信札等——被誉为“新文化运动文化遗产”,学术界对其文献价值、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甚为瞩目。

展览开幕式现场,在艺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致辞:“今天是‘亚东图书馆特展’全国巡展第二站的开幕仪式,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亚东图书馆’发源于上海。胡适和陈独秀作为亚东图书馆非常关键的两个灵魂人物,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新文化运动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百年之后我们再度回到上海,重访历史大时代的现场,再看当年思想巨匠们对于时代和国家的关切、使命感和思考,不管对于今天还是历史的梳理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LqJqSabgAN5KcgwFGDzHBZls8m9Qxyx7rhR1pVIx.jpg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左)代表上海图书馆颁发捐赠证书

“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在上海图书馆举办具有非凡的意义,开幕式上,在艺与华艺国际联合向上海图书馆捐赠《胡适留学日记》影印本,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先生代表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

华艺国际书画部专家宋李军致辞表示:“华艺国际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艺术品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探究。展览之后还会在杭州、南京、以及陈独秀和胡适的家乡安徽进行展出,希望让更多喜欢陈独秀和胡适的朋友能更直观地感受这些作品,重新认识亚东图书馆在特殊时代的辉煌,致敬大先生与大时代。”

开幕式也邀请到亚东图书馆后人代表朱莉说的:“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胡适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亚东,陈独秀就像亚东的父亲,胡适有如亚东的母亲——胡适是特别细心的人,具体到对编辑符点等细节的注重,是他成就了亚东的标准,而陈独秀是亚东的灵魂。亚东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亚东图书馆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对于家族所有的人来说,踏实的亚东精神一直存在。”

《胡适留学日记》:解决了悬而未决的疑案

FKKdgVNgn8MrD9pCGplxerJscsUD0CviRDzQK1X2.jpg

《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留学日记》是民国五大日记之一,记录了其在留美期间的社会见闻、对时代的困惑与思考,是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一代青年的内心独白与思想演变。复旦大学出版学术总监陈麦青认为:胡适的日记手稿就是现代文献的《石渠宝笈》。

《胡适留学日记》最早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于1939年整理出版。此后,商务印书馆、安徽教育、湖南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均依照“亚东版”,以《胡适留学日记》为名重印出版。

EpobsgfrqSneqPsXWEGeVTZV5q50waXUUWAZnQVk.jpeg

《胡适留学日记》集合

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展出的《胡适留学日记》皆为胡适亲笔手稿,共十八册,五十余万字,且在日记手稿中随文黏贴了四百五十多张珍贵照片及中英文剪报,完全保存了原来的真面目,是《胡适留学日记》迄今公开发现的最全本,有力补充了此前学术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案。

而这份手稿首先有效填补了胡适与新文化运动文献研究空白。现有上海亚东图书馆版、商务印书馆版、台湾版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所有的《胡适留学日记》各版本中,均未涉及《北京杂记》和《归娶记》,在《归国记》1917年7月10日结束之后直接跳到1919年7月10日,这空白的两年正是胡适酝酿和倡导新文学及新文化运动的极为重要的两年,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另,《北京杂记》明确了胡适与钱玄同的首次见面时间——1917年9月11日,可补钱玄同日记的失记,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和急先锋,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

8BTxHLOzfsIQ1nqOiLyIVNVYlQflNkGX9nUnHAkk.jpeg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第十七册《北京杂记》(局部)

其二,解密胡适思想成型之路。《北京杂记》记录了胡适归国后处于重要思想交汇期的读书札记,从1917年 9月11日至11月30日期间,有围绕方东澍《汉学商兑》的阅读和辨析,也有围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阅读和辨析等,读书之多,涉猎之广,思考之勤,对胡适后期思想的成型有重要作用。

其三,有效增补胡适诗歌创作。《北京杂记》中有多处胡适自作诗词的记载,《归娶记》中有对胡适组诗《新婚杂诗》的记载,与以后正式发表的定稿在次序和字句上均有所出入,对胡适诗歌创作研究是有效增补。

A621a5G65S4bVsa0xbQd9UZnmMqrPmcBXUWqMOdg.jpg

《胡适留学日记》(局部)

其四,解决胡适私人生活悬案。《归娶记》明确了胡适的婚期,解决了胡适生平研究上长期未能解决的悬案。文中记载胡适1917年12月16日离京回绩溪迎娶江冬秀的始末,如对江冬秀的第一印象、婚礼的参加者、行礼次序、演说、甚至结婚礼堂的平面图,揭示了胡适的婚姻观和对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态度,颇为详尽。

PTiZJoAKz4ExbplPL8j4KbehH4OVhBCN8tXgtYJB.jpg

《胡适留学日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哲生指出:“《胡适留学日记》是中国留学生群体学业思想、生活、交谊的唯一记录,也是最好写照。”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姜异新认为:“整部《胡适留学日记》文献从物态到形式、到内容不仅是胡适传记和思想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更是不可多得的早年留美学生的第一手史料,完全可以支撑思想发生学研究具有源头的意义。”

就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子善指出,这是 “21世纪最重要的胡适文献发现。”作为《胡适留学日记》迄今公开发现的最全本,有力补充了此前学术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案。而能够有幸见到《胡适留学日记》的手稿,对他来说堪称是人生的一场奇遇:“当时6年前见到的时候,我们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部竟然手稿还保存在天地之间。这一批东西是一个宝库,对我们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文化、学术、文学,甚至中国整个国家的走向,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百年间从未露面过的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

DmI3xFiD3mw1S74np4oexhGB5LX3n20fgYD2GZuP.jpeg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集合

“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展出的《<科学与人生观>序》原稿,是陈独秀送亚东出版社的手写终稿,自“亚东”出版之后百年间从未露面。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旗帜鲜明地加入到“科玄论战”中,使得这场轰动20世纪文化思想界的“世纪大论战”暂告一段落。

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章清认为,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这份文献确实有特别的价值,因为这场论战在中国现代学术成长史上具有象征意义。

4EQbVF4vkX2sIiWV1erKjGaJxy9zHha86jFRqos8.jpg

Gz9pqc8ExzgNDFr8IRmnfjG0DQTSmo2DQCONcctb.jpg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局部)

“科学与人生观”是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场著名的思想论争,也称“科玄论战”,被梁启超誉为“替学界开一新纪元”。三大派别玄学派、科学派、以及唯物史观派,就科学与人生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中国重要的思想家几乎全部参与其事,论战文章字数高达“煌煌二十五万”。“科玄论战”表面上是中西文明异同优劣之争,深层剖析是关于哲学的物质与精神关系之争。在论战暂告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里,三派的观点还是不断再起。“科玄论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对中国哲学与历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KvBD5IR8AmMRVJuJW3qp8heDjwHYtjyqvFJesabt.jpg

8i9Ik2AODSY3mHlqvujeJmPOK9eG3Uc8siF7aK7i.jpg

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局部)

陈独秀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对科学与人生观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客观且详尽的解释,最终使论战暂告结束。他写于1923年12月20日的《〈科学与人生观〉序》表达了他同时要对玄学派、科学派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既批评了玄学派张君劢“九项人生观”等“怪论”,也批评了科学派丁文江的所谓“存疑的唯心论”。他指出,“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派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加入科玄论战之中。

此次展览的《<科学与人生观>序》与后来刊印的各版本相较,手稿内容出入不大,但保留了陈独秀对序文重点的圈红标识,这对于解读陈独秀的思想轨迹、理解这场世纪论战乃至20世纪哲学思潮具有重要的文献补充意义。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二)》:红学论中的重要史料

imnKFzwml8UH5MdGbQpvvG8vsBxbp6vIVrCSs5sw.jpeg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手稿四纸

《跋<红楼梦>考证(一)(二)》是胡适在20世纪红学论战中极为重要的史料,也是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展出的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二)》原稿,可以在手迹中管窥具有时代性的思想轨迹,对新旧红学的研究起到助力作用。

Li8iBRSiYyx5LfQ4Nx4s6fMKOkvTTmI3GZBAFmnZ.jpg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手稿外观

“红学”自光绪年间盛行,直至民国后,研究热情不减。其中,以胡适与蔡元培的研究成果最为瞩目。胡适于1921年出版《红楼梦考证》,将红学的考证内容限定在作者、版本、时代三个方面,得出《红楼梦》是曹雪芹“将真事隐去”的自传结论,自此开启红学研究的新时代,俗称“新红学”,并对过往红学研究予以尖锐批评。过往红学的代表人物蔡元培难以接受,在自己考证《红楼梦》的研究《石头记索引》第六版中表示胡适的观点不能征服他。胡适随后发表《跋<红楼梦>考证》一文,其中含“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指出蔡元培所用方法过于守旧。

rV95LByfGNAzsQ7tgupTUTShmD9jQSW8Sg6ZiWkt.jpeg

胡适 《跋《红楼梦》考证(二)》手稿十纸

两大学者就《红楼梦》不同的研究视角展开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论战。蔡、胡之争并无结果,两人各执己见。但这场论战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20世纪新旧红学之争”,使得《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在特定时代语境下不断获得全新的阅读视角。

谈及这批亚东图书馆文献的重要历史地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小明评价这批文献是最重要的文化和文明的遗存和遗留,不仅带给自己立体的冲击,对于观众而言也是如此:“大家到展览现场就能感受到它的气场,一个人的境界和高度不一样,放射出的精神影响也不一样。”

Z09NyBcrEXxYpFj5EC5tRm6YkL2Ltm3aTW1FRGfr.jpg

展览现场:著名书画鉴定家傅申参观展览

亚东图书馆珍藏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的现身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展览自8月25日至31日北京首站展出后,反响热烈,同期举办的“陈独秀、胡适与他们的时代——纪念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高校及机构的30余位学者专家,充分肯定亚东图书馆、陈独秀、胡适原稿“对于完整理解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中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堪称“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学术宝库”。

XQSIz0aigYCqDyfacj2qI9kyg4WVBufWRWrPSCuR.jpg

“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上海站开幕学术沙龙

研讨会所形成的4大学术议题近10万字的学术报告令本次文献的学术影响力持续发酵;展览自北京首发,辐射全国,全网传播触达2000万人次。如今,这批重要文献重回上海展出,既是对亚东图书馆辉煌历史的追忆与致敬,同时对于理解今日之中国大时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因此,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强调本次展览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为上海的读者带来一份内涵丰富的文化大餐,使我们可以近距离地阅读和欣赏两位文化巨匠的手稿真迹,更通过这批作品,体会20世纪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史上一场著名的文化思想论争,同时从两位文化先辈种种思想痕迹中,找寻更契合于当下时代的新意义。”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3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红楼梦,图书馆,人生观,陈独秀,文献,胡适,新文化运动,亚东图书馆,《胡适留学日记》,《序》,红楼梦 图书馆 人生观 陈独秀 文献 胡适 新文化运动 亚东图书馆 《胡适留学日记》 《序》
下一篇: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在线国际学术论坛——纪念中国和列支敦士登建交70周年_学术论坛-李磊-美术馆-中国-奥地利||上一篇:OUTPUT携手腾讯探讨公共艺术的新可能_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科技-装置-互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