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没有从意象走向抽象?
大家都认为我国的大写意离抽象最近,甚至许多外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那我们为什么没有走向抽象呢?
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国传统绘画理论或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含道映物 丶澄怀味象”,这句话出自“圣人食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象”。虽然对这句话的解释会有不同,并无大碍。我认为,这句话有三对概念,圣人--贤者,食道--澄怀,映物--味象。我们在这里重点分析映物与味象。圣人从物(大自然)中获得道,贤者只不过品味、体味物(大自然)的镜面——象。不管是物还是象,都是指大自然的具体形象。所以,我们的绘画的对象始终没有离开物,没有离开大自然。
2,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要么十分宏大,过于虚空,要么,过于实用,过于微小。所以,科学技术对推动产业革命的作用力太渺小,对社会科学的推动也太渺小。所以,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显得不足。
3,我国的封建社会阶段过长,我国的工业化革命也不是自身产生的,而是外来的。同时,时间也很短。这样工业化革命对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影响还没有凸现出来。
4,综上原因,我国的抽象理论也没有产生。这样,我国就不可能从意象走向抽象。因为,我们没有产生抽象的土壤。
我们现在的抽象画不是从意象画发展过来的,而是舶来品,从国外引进的。
——郭连章
(待续)
关键字: 内容标签:意象,大自然,圣人,意象 大自然 圣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