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仕睿,平面设计师,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装帧专业,2005年成立typo_d工作室,被誉为“MOOK专业户”。
嘉宾简介
马仕睿,平面设计师。1979年出生于北京,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籍装帧专业,2005年成立typo_d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typo_d工作室主要致力于公众出版领域的设计,与众多出版机构合作,试图将更开放的设计观念与形式介绍给大众消费市场。
站酷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书籍设计的?能不能简单概括一下你的书籍设计经历?
马仕睿:我大学的专业就是书籍设计,毕业2年后开始以独立工作室的形式工作。2006年开始集中与各种书商、出版社合作,几乎95%的工作都是围绕书籍设计,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2017年,工作室才开始有意识的减少书籍项目的比例。
逗号的区别
站酷网:书籍设计师关注的很多细节往往是大众不那么在意的,大到封面、书脊、封底、天、地,小到切口、用胶,你认为哪些细节是你最关心的?你是否曾执着于这些细节?
马仕睿:由于我大部分工作是围绕大众市场的书开展的,所以通常不会太过纠结于细节。不过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执念,比如等线体的逗号我就受不了类似Helvetica的方块及尾巴的形态,只能接受Universe的那种。
《知日》
站酷网:通过大胆的图文设计帮《知日》在MOOK界打开一片天地后,你便成了大家口中的“MOOK专业户”,你曾经的大胆是否是基于当时对杂志、书籍设计现状的思考?
马仕睿:《知日》的设计对于他们这套MOOK到底是助力还是阻力,我觉得可能很难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从始至终的设计思路只是想一反主流群众对日本设计就只是“禅意”、“ 留白”或者“细腻”的固有印象。
站酷网:被誉为“MOOK专业户” ,一定对MOOK有着独到的见解,简单讲讲你所了解的MOOK吧。如今纸媒唱衰,MOOK的未来,你怎么看?
马仕睿:还在唱衰纸媒吗?我觉得杂志衰落了,MOOK开始变得多起来,是不是证明纸质媒体只是转变了形态,压根儿就还是存在着、被需要着。我觉得也许杂志死在为了广告的投放而虚报印量,这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导致最后杂志失去了原始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纸媒自我更迭到了MOOK,再次将内容价值本身作为核心,从这一点来说,未来是很好的。因为有价值的东西总是很好的。
《建筑文化研究》
站酷网:你曾因为覆膜会增加纸张分解难度而尽量不用铜版纸覆膜这项工艺,如今你依旧坚持这样吗?随着时代的进步,你认为,除了拒绝使用污染材料,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让设计变得更环保?
马仕睿:我变了。我目前仍然极少使用覆膜工艺,这出于对质感的个人偏好,但是我想这对于环境的实际帮助并不大。改善大的工业机器链条可能是一个经济学层面的事情,只要还有利可图,污染环境的工艺材料就不会灭绝。作为设计师,我觉得尽可能使自己的设计做的再好一点、可以更长效的被使用、被需要或者被喜爱,使它们晚一点进入垃圾的循环通道,这比纠结于使用什么材料更实际。
《浮城述梦人》是一本对香港众多作家的访谈录,作者希望藉由对作家的访谈由作家自己“谈创作的源头”或“自圆其说”。我只选择了文字作为必要元素,借香港著名的“九龙皇帝”的笔意和编校文稿的感觉,“写”出封面
站酷网:作为很多出版品牌的幕后操盘人,你会通过出版风格迥异的选题、装帧抑或其它方式让一个新兴出版品牌被读者关注吗?
马仕睿:我只是为一些品牌提供过视觉形象的设计,并不能去干涉他们的选题或者对于出版价值的理解。在我的经历中,最怀念和看重的是当年的“三联国际”。这是香港三联的李安老师北上,联合三地三联发起的一个出版品牌。基于李安老师对我的信任,我从最初便参与进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三联国际”的风貌,但非常可惜,由于国有出版社领导层的更迭,这个品牌的定位彻底改变,我想我们按部就班的计划还没有展开,还没有来得及将她出版的价值推向市场。我一直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现在,这个品牌已经完全转向了,留给我的只是当年出版的一些书获得了很多八展的重要奖项或者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书”之类的荣誉头衔。
站酷网:你认为古人的阅读习惯与今人有怎样的差别?传统题材或古文古籍中使用竖排的依据是什么?在当今这个大家都已习惯横排的时代,竖排还有怎样的价值?
马仕睿:给你们看看我出的一本64k,我的想法暂时都写在里面了。
《64k-竖》 (节选部分内容)
站酷网:你曾说“我一直都比较坚持不要把文字只保留在阅读的层面,一本书必须保留些有趣的东西在里边”,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让一本书变得有趣?
马仕睿:我可能之前说错了,不是“不要把文字只保留在阅读的层面”,而是不要把书只限制在阅读的层面。
我小时候寒暑假经常被寄养在姨妈家,我的姐姐是服装设计师,我在那里翻看了大量的外版时尚杂志。由于看不懂原文,这些美轮美奂的印刷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不明觉厉”的感官印象。我觉得那些搞不懂是文章还是广告的页面乱七八糟的穿插在一起实在精彩极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可以乱入一些莫名其妙的页面在一本书里会非常有趣。往往只有那些看不懂的东西才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她比烟花寂寞》是一本知名的文艺小说,客户的要求是在表达苦涩的情感同时有明确的女性风格。设计采用了一个函套,内里印刷黑色,切割镂空出书名等。书的本体采用淡粉色,同时元素的设计使书的整体有清冷锋利的感觉
站酷网: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的?哪一届展览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
马仕睿:第七届全国书籍艺术展,我们有两套书参展;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八展,我们递交了很多书,全部入围。这是一种巨大的鼓励,让我得意洋洋。
《HALFTONE》(节选部分内容)
站酷网:你认为什么样的书,才能被称为“最美的书”?
马仕睿:任何一本书你要是真心觉得美,这种情感是真实的,那都可以是“最美”的书。美是一种私人的感受,我其实一直不理解用美作为评选标准,去试图划定一个“共美”的感受体系,这很奇怪。因而看看莱比锡最美的书的评选标准,我觉得其实准确的用词是“最好的书”, 当然这只是咬文嚼字。
我觉得一本“好”书,首先是具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内容价值;其次是有充分恰当的物化表现,就是材料、印装、结构的恰切;最后是设计者的平面语言是否高级、专业。
站酷网:近几年,中国书籍设计师频频出现在国际大赛的榜单中,你认为中国顶尖的书籍设计师与世界水平有多大差距?国内整体的书籍设计水平如何?
马仕睿:顶尖的没有差距。中国顶尖的设计师,在世界也是顶尖的这个层面里的。国内整体书籍设计水平我无法去评判,只能说在市场上的面向大众出版书,与我们自己比起来有巨大的进步。
《古寺巡礼》封面、封底、局部、立体、书口、天头
站酷网:一代又一代的书籍设计师在书籍形态、阅读功能、设计语汇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你有哪些探索结果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马仕睿:我倾向于使用既定的字体,通过调整大小、空隙、位置来完成设计;假如能够得到客户的支持,我也希望实现一些触感上的尝试。这两点是我现在自我总结在书籍设计上的想法,《古寺巡礼》可以算在这两点上有所实践的一个例子。
站酷网:2005年,你在北京成立了typo_d工作室,至今已经有13个年头,13年里工作室曾面临过哪些重大转变?你在每次转变中有什么思考和感悟?
马仕睿:05年之前,我主要做的都是杂志设计,但是那时候的工作很被动,这种被动是源于我的自身,干的多想的少。后来杂志工作中途结束,我们开始开始接触民营的图书公司,那个时候市场上的大众出版物几乎没有什么好的设计,绝大多数都是“画”个封面,在内页的页眉上放一些花纹什么的。当时流传一个观念,认为好的设计师都不会做大众出版物,因为设计费太低。我真心觉得不是这样,把设计师拦住的不只是廉价设计费,更重要的是经营者和编辑们封闭、固守的观念以及对商业社会中设计尝试和价值的孤陋寡闻。我们折腾了几年,算是在大众市场实践了一点设计的观念。13年后我们工作的速度越来越慢,今年开始,我计划更谨慎的接受书籍设计的委托。我觉得市场已经转变、更加成熟和丰富,只有更谨慎的思考才能为市场提供有价值的设计。
《64k 森山小道》
站酷网:书籍设计离不开出版行业,谈谈你所了解的当下出版行业吧。你认为书籍设计的发展与出版行业最好的平衡点是什么?
马仕睿:其实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从粗放到精致,并且息息相关人类科技和认知水平的程度,一些行业会消失,一些新的行业产生。我们现在的出版业还处于从粗放到精致的初步阶段吧。我觉得目前的情况下,平衡点可能会来自编辑水平的更迭,更好的编辑的出现可能改变设计者在一本书诞生过程中的角色,从而令更深入的设计成为可能。
站酷网:作为经验丰富的书籍设计师,你想对设计师们说些什么?
马仕睿:抓紧时间。
专访主持:姜雨雯 视觉设计:大萌子大侠
关键字: 内容标签:酷网,出版,书籍,书籍装帧,设计,酷网 出版 书籍 书籍装帧 设计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