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人的理想有多伟大,那他的抱负就会有多辽阔。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浩瀚宇宙,时空豁达,每一个艺术的情节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每一个艺术家也会通过他的行为不间断的随着事物的发展迸发出每个阶段的可能性。
他,曾在2007年的诗《让语言抵达不到的响着水声的夜的大地》中写到他要歌唐诗宋词所跨越不到的温暖的黑洞........
2012年春天,他,在北京双桥发见西藏人用过的牛皮袋,直觉到在这个富有生命与大地多维语境的材质上创作,将让废弃之物有了起死回生的春天........
在西藏阿里的山路上,他,看到悬崖上几个小洞瞬间变成了自己经常画的水墨点........
在西藏牛皮袋上的创作
这些意外的经历与脑海中创作的升华,致使他从二维空间的水墨转瞬至三四维的“空洞黑”。
韩三之,诗人、艺术家,曾在美国、日本举办过画展。2007年在他的诗《让语言抵达不到的响着水声的夜的大地》里写到“黑洞”,时隔5年,再一次被西藏山崖修行的洞穴惊醒,随即向西藏普兰县捐赠了经过一个多月创作的钢铁装置《向外星发射一颗人类语言卫星——天洞》和《育》。2014年7、8、9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永宁山旁的七里湾地区创作了大型化界艺术《天洞》,宏观地触及到哲学、宗教、艺术与时代的重要神经,微观的包括艺术中的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篆刻、剪纸、行为、观念、大地艺术等,引发上百家媒体的转载与争议。
—— 代表作品 ——
《向外星人发射一颗人类语言卫星》
钢板·搅拌机·电焊·2012年捐赠西藏普兰
化界艺术作品《天洞》
钢铁焊接作品
作品《一首爱情诗》
作品《源》
让传统书法成为一片叶子
韩三之长期以诗歌作为载体来表达他的灵魂语言,在他的众多的艺术创作中将诗歌、影像、装置和灯光结合陈列,融合自己独有丰富的艺术感官语言诠释一种人与自然的依存、自然与时代的关系、人与生命的力量。自2007年起,他以“洞”为基础,从诗歌、绘画到大地、山川艺术等多重维度空间里对“洞”的概念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通过“天洞”让我们看到他对于传统与当代的创造性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展现出及其鲜明的艺术态度,并以“天洞”的独特语言传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准则,为时代提出了关于“化界”概念。正如艺术批评家朱青生所说:韩三之是一个创作的热情已经不能为自己的肉身所容纳的那一类艺术家,因此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艺术,而他的艺术则是他的存在的一次显现。它存在今天这个时候,有无限的可能性加以发展,但是他目前选择的发展被不同的评论家、思想家解释着。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伟大的艺术品不像生活那样令人失望,它们并不像生活那样总是在一开始就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
——马赛尔·普鲁斯特
韩三之为诗歌凿洞
(文章转载自爱德华JEFFSON公众号)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创作,诗歌,大地,韩三之,创作 诗歌 大地 韩三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