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加大审查审读力度传递出什么信号_第十二届国展-评审-作品-国展

编辑:李家丽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国书协对作品审读审查的关注,严格讲并不是从第十二届国展开始的,第十一届国展就提出16字评审方针:

​中国书协对作品审读审查的关注,严格讲并不是从第十二届国展开始的,第十一届国展就提出16字评审方针: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

16字方针提出以后,几乎每一次评审都会设一个环节,就是对作品内容的审读审查。但过去的这种方式基本由评委分组进行审读审查,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问题。比如,不同评委对尺度的掌握不一致,也有可能局限于每个人都有的缺陷而导致误判。所以,中国书协在此次国展中提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审读审查环节,并提出相应措施:由五位专家构成审读审查专家组,再由25位来自全国各高校,分别在文学、文献学、书法学等各领域的博士组成审读小组。

那么这些博士的工作机制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机制就是凡发现问题,一定要找出文献依据,现场有上百种工具书,他们的电脑里还有权威数据库,甚至一些博士可以直接上网进入到他所在学校的古籍库里核查资料,保证查出问题时必须言出有据。另外,中国书协在设计审读审查工作原则时明确强调审读审查人员没有投票权,只有阐述问题的权力,这样还可以避免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导致作品的艺术性不被考虑而遭淘汰。

对于这样的审读审查环节的设置,我是比较认可的。因为在以往的评审中,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痛苦,大量优秀的作品因低级错误而被淘汰。而这一次,在基本原则方面,“坚持以合理适度为原则,把握好文与艺的关系;坚持以学术规范为准则,把握好纠错与宽容的关系;坚持以切时所需为目的,把握好作者当前文化现状与日后涵养提高的关系”“既不以文轻艺,又不偏艺轻文”“既要差错纠误,又不妨碍作者艺术思想的呈现和艺术灵感的发挥”,总体来说,因为低级错误而导致淘汰的优秀作品大为减少。

对于在审查审读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几点,比如低级错误。虽然人数大幅减少,但仍然存在。第一种情况,把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人名写错,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羲之居然写成王义(義)之。第二种情况是字法,尤其是草法和篆法不讲究,这次国展在文字审读审查环节,有一条重要原则,凡是历史上能找到写法依据的原则上从宽。我们拿篆书做例子,其实包括隶书就已经逐渐失去了日常功能的作用,这就直接使得后来使用这些书体的人常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清代一大批非常有名的篆书家笔下也有笔误,严格按照文字学的标准来看,自然也是错的,所以,凡能找到依据的,原则上不追究。但是,我们仍然有很多作者在这方面不讲究,随便改变字的平面布局,左右结构调整为上下结构。还有一些随便改变上下字的组合关系,在章法上做变化,强行将两个字安放到一起后有些组合就变成了另外的字。第三是文章内容版本的选择,很多作者选择抄古代诗文,而版本的选择上又有很多的讲究,大家知道近些年来出版事业非常发达,但一些出版社为了商业利益,可能出一些很低级的版本,结果错误百出,而作者不加选择地拿来照抄,更有甚者直接在互联网上搜寻。第四,我们强调自作诗文,很多作者也愿意做一些尝试,总体思想是好的,但无论是诗文还是其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作者,首先要经过训练,要去了解行文的规则,问题是很多作者有一股热情,有对文学表达的意愿,但缺乏基础的训练,所以导致写出来的诗文在形式上、在意境上、在艺术表现的水平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以上几点大概是本届评审中比较集中发现的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我想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多翻书,不断学习,而且现在学习的条件非常便利。所以,第十二届国展释放出一个信号就是未来一定要加大对书法文化方面的引导,如果说,你在今后的作品中写得太随意、不认真,对文本不加选择,有可能在评选的最后一关被刷掉,王羲之写成王义之这样的作品能进我们的书法作品集吗?如果这样,我们面对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情何以堪。所以,通过第十二届国展审读审查的这一环节传递这样一个信号,让我们的作者更加重视文化基础,并且在将来的各项展览中避免不该存在的问题。因为书法艺术决不是简单的笔墨游戏,它承担传播精神的作用,古人讲教化人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培根铸魂”。所以,如果我们在作品中连字都写不对,又谈何书法事业的传承。

诸家观点

孙晓云:关于书法在新时代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历史,真正进入展厅时代,前后才60年。现代展厅增强了书法的传播力度、展示效果,为了强调视觉效果,同时也对书法的笔墨技法、空间布局、作品形制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也相对失去了它的原始功能,甚至是对中国书法几千年璀璨历史的漠视。目前存在为参展而学书法的现象,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国展确实是对书法水准的一次综合考量,然而书法学习和参加展览不能混为一谈。一些作者为展览而展览,临摹拷贝,突击打磨,生造章法,拼凑乱接,生怕作品不引人注意。但是,参展并非最终目的,更不是学书成功的唯一标志。如果对书法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一定无法行稳致远。

“书至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展览中,别具一格的装帧形式与技法融合形成的气韵生动,对作品的脱颖而出确实有所帮助。有些作者另辟蹊径,在做形式上专门下功夫,无端割裂,完整的句子生硬断开,书写内容与书体、作品形制不匹配等等。一言以蔽之,自然流露少,“做”的成分多。貌似有新意,实则缺乏合理的实践支撑。凡创造新形式要在传统书法中找到“出处”和依据,必须符合几千年书法欣赏的审美延续。今人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得其形,不究其理,甚至生造章法,必入歧途。现在,书法作为纯艺术,适当的美化形式可行,但过分做作不可取。因此既要亲近传统、对接传统,厘清前人内容形式结合的原因和意义,又要在形式、书体、展示形态各方面结合展厅,人的审美心理和实际需求不断改进,技道两进,既自然流露,形式上又赏心悦目,才能守正创新。

另外,一些作品专为展览甚至展厅而设计形式,展览结束就失去作用,形成资源浪费,“唯展览化”的苗头显示出书法功能的单一化和脱离生活的倾向。书法的活力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中汲取的,书法是中国的文字,要在实现“文化自信”“培根铸魂”中首当其冲,则必须贴近群众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要具备书法专业水平,又要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书法既能传递艺术审美,又能真正走进百姓生活、走进社会的每个角落。

包俊宜:传统坚持得好,便有机会出新

在中国书法的诸多书体中,篆书是一个小众的书体,第十二届国展共收到篆书作品超过5000件,整体水平相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与往届国展相比,这一届国展的篆书作品,基本功体现得相当扎实,作品主要取法于古代经典,我们讲书法能否有新的创新和进步,根基在于我们向传统学得扎不扎实,传统坚持得好,便有机会出新。本届篆书作品的基本功都表现得相当好,无论是甲骨文、金文、秦篆、汉篆到清代的各种流派都写得有声有色,所以我认为本届篆书可以讲是在坚守传统、继承经典的基础上还有些小小的发挥,所以,我对未来五年的中国书法的发展充满信心。

朱培尔:篆书有亮点,刻字有待提升

国展是个永恒的话题,从开幕仪式上蜂拥的人群我们便可以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感受到观众对于书法、对于展品发自内心的关注。本届国展中就篆书、篆刻与刻字而言,篆刻有巨大进步,不仅在风格上更加成熟,作者对于印屏的制作、对于篆刻语言的表现,尤其是对于命题创作在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思考上都做得很好,虽然尺幅不大,但却能感受到每一位作者从题签到边款,以及边款与印面结合得一丝不苟。虽然我们反对形式的制作,但是在印屏中,做好形式不是一种贬义,可以有利于内容的生发,有利于艺术的提升。另外,今年的篆书也有亮点,在诸多的篆书作品中,有不少取法明清书家的篆书,这一点难能可贵。因为明清的篆书是对早期篆书的一种提升,加入了某些人文化的转换。也有人评价说篆书怎么这么均匀,我只能说你们是不了解篆书的,如果了解篆书,就能感受到篆书的多元,因为不了解篆书,所以感觉都是一样的。那么相对较弱的可能就是刻字了,刻字目前还有很多可待提升之处。第一,在创作模式上是否可以有所提升;第二,既然强调刻字,就要强调刀法,在刀法的表现上是不是可以再有所突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刻字要用到材料,石头、木头、泥塑等,怎么样来强调各种材质的不同肌理和质感,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解决的。

张铜彦:第十二届国展评审工作的反应是积极正面的

评审的公平公正问题不仅是投稿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书协最重视的问题,在第十一届国展的经验基础上,中国书协又采取了新的评审举措,进行了监审机制的改革:一是制定了比第十一届国展更为科学、更为严密、更为完善的《评审办法》和《评审流程》,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评审行为守则》。二是首次增设了新的审查审读委员会。三是首次在评审中增设了复评审议环节和复议制度。四是首次实行了严格的评委、监委、审委、观察员“承诺”和“回避制度”。五是进行了高比率的抽查面试考核。

为了严肃评审纪律,杜绝串通拉票等违规现象发生,组委会在评审现场入口设置了严格的安检,安保人员只认证、不认人,手机在入口处统一收存,评审现场安装了无死角监控摄像头,评审重要环节摄像机全程跟踪录像。尤其在抽查面试考核评审中,中国书协对监审机制又进行了改革,要求监审委员除了要对整个评审程序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面试现场进行巡视,监督评委公平打分,不得拉票等违规行为外,还要对面试作者进行认真督查,对其现场复写和命题创作的作品与入围原作进行认真分析比对,并参与发表评审意见,做到监委与评委优势互补,强化了监视范围,加大了监督力度,严肃了评审纪律,保证了公平公正。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评审,作品,国展,审查,第十二届国展,评审 作品 国展 审查 第十二届国展
下一篇:中国青年艺术家美育联盟创作基地落户云竹湖_大地美术馆-青年艺术家-艺术-中青年-中国青年||上一篇:周大福“韩美林艺术•传承”系列发布会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举行_工艺美术-韩美林-珠宝-艺术家-北京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