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周思梅:临摹古人悟画法,书法则是我的心法_书法-展览-都是

编辑:裴刚 来源:雅昌网 
 
周思梅  “古往今来,吴地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闪耀在华夏文明、世界苑囿之中。尤其书画,一如脱俗

k9RHo3b5Lqm8JVBIt1od0IbJCK4InUaq7h5yMTVI.png

周思梅

  “古往今来,吴地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闪耀在华夏文明、世界苑囿之中。尤其书画,一如脱俗儒家风范幽幽袭人的馨香,沁之心扉;一如高士举止作派翩翩欲仙的旷远,超凡脱俗。……思梅之书画确乎系出吴门正宗传承,却少见女性作者的某些孱弱流露如同须眉一般。”国画大家戴敦邦的这段赞语,说的是知名画家周思梅。

  周思梅,1963年出生于吴县。现为中国画院书画家,苏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画收藏协会理事,吴门画派学研会会员,苏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师从费松伟、朱耕原、邵文君、徐绍青、钱定一先生学习山水,近年又深得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指导。

WZIpCaNyU1wMsIscbJTGYiAVN1pGLk638nOjNJhs.jpg

月下清欢 2019

  近日,“吴门传馨——周思梅书画作品展”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举行,展出共计57件书画作品,以小品为主,分为山水、水乡、梅竹、人物、书法五个系列。这是周思梅女士继故宫展、上海豫园展后,吸收了京城深厚文化和北方雄浑大气,结合吴门的清逸之气,画出的一批以吴门笔墨为基调,小品形式为主的作品,诸如《万水千山总是情》系列、《山静日自长》《野老秋江一叶轻》《月下清欢》《一蓑一笠一扁舟》、《刘海戏金蟾》《灵山法会图》《仿石田老人溪山秋色图》等作品均首次对外展出。

  对周思梅女士著名媒体人进行了一段对话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从事书画艺术的经历。

  周思梅:我出生于农村,家里很贫穷,父母没文化不识字。我是我家的第一个读书人,也是我们村上的第一个高中生。只是因为喜欢,一路拜师学画。当时条件很艰苦,买不起纸,就用水在水泥板上写、涂鸦。一路坚持,2015年我在太湖举办首次个展。著名人物画大师戴敦邦先生率一众亲友团莅临开幕式现场。戴老认真又较真地审视了展览上的每一幅画。我陪伴其侧,有说不出的紧张和忐忑。其间,有记者访问,戴老郑重又严肃地给予了四个字的评价:“思梅作品,我认为‘正宗清新’。”他说,我要把思梅的作品介绍到上海豫园去展览,让大家看看一个没有进过专业院校的农家姑娘画的传统中国画。第二年,我在戴老的推荐下来到上海,走进豫园,举办个展。上海豫园是海上画派的发源地。上海很多书画名家曾在此组织参加“豫园书画善会”。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蒲作英、钱慧安等经常在这里聚会,展出作品。解放后,上海著名书画家,沈尹默、吴湖帆、谢稚柳、刘海粟等也常在豫园雅集,切磋书画艺术。

  2016年,我首次在上海豫园办展览。对于这个展览,其实我当时心里是没有底的。在准备作品时,唯一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不辱没吴门艺术,更不能辜负戴老的大力举荐,以及豫园等多方的支持和关怀。展览效果出乎意料,观众络绎不绝。为此,豫园方特意将15天的展览周期延长至40天。展览期间,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丽华女士来到豫园,看到我的作品,随即向豫园发出让我去故宫博物院展览的邀请。2017年,我带着我的“吴门传馨”作品走进了故宫。在故宫展上,荣宝斋原总经理郜宗远老师,荣宝斋出版社总编张建平老师邀请我来荣宝斋做展览。2018年,我精选了故宫展部分作品以及经过一年沉淀后的新作,重回豫园,举办汇报展。我从太湖来,从上海豫园出发北上,汲取北京包容、开放的文化因子,特别在故宫得以窥见先辈前贤的书画真迹。南归后,我对吴门艺术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与观众交流、交心的机会。因此,每一次展览作品,我都力求展示自己阶段性的新作。经过一年的全力准备,我再次来到北京。荣宝斋,这个艺术的殿堂。在荣宝斋办展览是每一位书画爱好者的梦想。2019年的秋季,我的梦成真了!

vJCSFrdp9PirekygWXlhtjWiwvNCP4JDB7DnoRxY.jpg

平生最与竹相知 70×35,2018年

  记者:一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幅书法作品,听您讲述从童年起就开始练习书法,由书法进入绘画,书法对于您的绘画来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周思梅:我每天都写字。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日常。我觉得书法与绘画同根同源。书法是一切美学的基础,他用一根线表达感情。甚至我觉得在我们的国家,书法应该是继儒释道以外的第四种信仰。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在梅兰竹菊的笔墨趣味中,画着画着在画竹子中寻到了书道,你看那竹竿的用笔是隶书,竹枝如同草书,而竹叶却是楷书,这点线笔墨原是同理。迄今为止,我写了小楷《金刚经》100遍,《孙子兵法》56遍,《三字经》《千字文》《道德经》《感应篇》都在五六十遍以上,《心经》近千遍。这过程练字也学文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常常有人问我,如何写好书法?临什么帖好?我说:临你喜欢的,只有喜欢了才会坚持,最后功到自然成。

e99o2rGYyKO0CrSh6AO3QwivgKFziuz0vsKnNOpq.jpg

野老秋江一叶轻 2019

  记者:这次展出的一件《心经》书法很有特点,既有汉隶的力量,也有竹简的味道,还有楷书的中正。在书法的用笔风格上,您有哪些探索?

  周思梅:我比较单纯,这些年基本上都写“二王”,一直没变。直到去年,有一位收藏家朋友给我看了一批汉代竹简,突然给了我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种线条、用笔,自由、随性、生动,意态奔放的气息,让我看到很多和王羲之相同的用笔,潇洒、随性,也看到了《张黑女碑》中魏隶的用笔。突然觉得这是不同时代人的一种不约而同。那段时间,我写了一批受汉隶竹简影响的书法作品,这次选了几件展出,想作为一个试探。

2kfOMfECTg8RSp2dpt0lraKKSxQOJuelYqOYHy4V.jpg

湖庄春晓 140×5,2018

  记者:您的作品中,既有表现江南水乡的寻常小景,也有师法古人的山水作品,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两种题材?请谈谈您的绘画路径。

  周思梅:我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外出写生。但是,我特别注意身边的事和物。我现在从城市搬到甪直古镇居住。水乡古镇的一房一树,一舟一人,都勾起了我对小时候的怀念。其中,有一幅我画的“童年的记忆”,画的是50年前家里的老宅。我小时候在家门口的水泥板上练字,十七岁的三姐姐在河边淘米、洗衣……这个完全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表达一种真情实感,这种小时候的记忆,到这个年龄都突然泛出来了。这中间可能你在外面忙忙碌碌想不起来,也没时间想,可是到了快六十岁,这个时候,特别怀念。所以,我很想把家乡从前的一点一滴用笔记录下来,呈现给大家。包括另外几张水乡画,都是我现在住家旁边天天走来走去看到的,把它画出来,也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的感恩。

  早些年,我兴趣广泛比较杂,山水、梅兰竹菊、人物都有涉及,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收藏上。也有老师说我这样东弄西弄不好,没有出路的。当时,我自己想法比较单纯,就想弄自己想弄的,我写我画自己想要的和自己喜欢的,我觉得艺术这个东西到最后是融会贯通,殊途同归,待到一定高度所有的都是相通的,越全面越容易打通。

  这几天,我也在考虑,可能真正出新就是要很多东西的交融,从另外的角度才能改变你原有的一些规矩和习惯的东西,才会有一些新的碰撞出来。这一点,我觉得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几年随着画画基础的提高,随着生活的历练,我认识到山水、梅兰竹菊、人物、书法到最后是一种融会贯通。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和高度,但我想希望用我的书法用笔来画画,用绘画线条来写书法。这个也是我写汉隶和竹简的启发。虽然,当初没有这么高的认识,我这是歪打正着,所有的兴趣爱好的结果。正好落在其中的一个点上,我觉得这个对我很重要,对我以后的绘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又从临摹古人山水中去探索,提升自己的绘画技法。用心法补充技法,而书法就是我的心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与古人交流,让我愈发安静,单纯。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给予读者观众营造一个可以内观世界的山水境。我特别喜欢用一方章:古人山水今人梦。临古作品是与古人对话;画水墨时,我仿佛看到了倪云林,他站在太湖边那种落寞寂寥的神情,而我就在他的身后,我也仿佛看到了沈周、文征明、仇英、王宠,他们泛舟太湖之上的悠游。我还想沿着古人的脚步丈量他们笔下的山水世界,然后寻找到自己的山水路径。我的作品很传统,很规矩,相比现在时尚的当代艺术,我比不了,也做不来此类创新。我自认为把老祖宗的东西吃进去,消化了,吐出来就是新的。因为新不是想不出来的,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不自觉的结果。

eGhy879OdZIvHjhjhrxQtgYixAzjRqCrDy7ulo84.png

舟载得雅人归 70×35,2019年

​  记者:这次展出的几件梅花作品别具特色,尤其是《三梅图》给人印象深刻,可否讲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当时想法?

  周思梅:这幅《三梅图》是去年三月从香雪海探梅回来创作的,当时画的很激情,特别是那背景,刚好笔根有点淡墨没有洗净,调上淡石绿,把梅花的孤傲幽静衬托出来。大多人画梅花为了构图需要把梅花倒过来。我的梅花都是不屈向上。我用梅花精神来鼓励自己,也以此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一点骄傲。这幅画也是为我的三姐画的,她叫三梅,从小特别照顾我,画面上三枝梅花,相互照应,表达的是我们的姐妹深情。

  记者:青绿山水不容易画好,金箔纸本身不吃墨,色彩处理不好也容易流于俗气。您是则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周思梅:这一组“万系列”小品青绿山水,也是我今年创作的。我共画了一组十张,称为“十万图”。这次展览上选了其中六幅展出。梅花、柳树、松柏、山涧都是江南山水常见的景色。青绿山水对着色要求特别高,在金卡上表现难度更大。近代山水画大师吴湖帆先生,对于青绿山水有一句秘诀,用苏州话讲“橄榄黄胖绿”。他笔下的青绿山水,用色温润,没有火气,构图层层递进,回环曲折。他的画境,也是我心之所往。

  记者:在山水、梅兰竹菊之外,您还在尝试人物画,这次展出了仅有的一幅人物画《灵山法会图》。请谈谈画这幅作品时的状态。在这方面还有什么计划?

  周思梅:我非常有幸得到一代人物大师戴敦邦先生的提携和指导。戴老一直希望我能好好读《红楼梦》,画《红楼梦》,不枉自己生长在姑苏城这天然的条件。这些时我也一直在读,但我始终不敢动笔,觉得自己画人物不行。但我想我应该动起来,从人物线条开始。刚好戴老在我写的小楷《金刚经》长卷上画的引首白描《灵山法会图》也是戴老精心之作。我就想把它放大临摹。从线条上先把自己提高,把基本功先弄起来。我把这想法一说。老爷子非常赞赏。于是,就开始临摹放大。画了一个多月,这期间,也是反反复复拿到上海不断听取义父的意见作修改。在义父的指导下完成了这幅画,这次作为一件重要的作品展示出来。虽然和老爷子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但画了这张画,我增加了信心,我会在人物线条上继续下功夫。这件画画的很辛苦,这个体会和画山水不一样。我画山水就像跟古人对话,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画梅兰竹菊就是表现文人情怀,笔墨趣味。但画这《灵山法会图》特别理解了古代民间艺人的情怀。前段时间,我来北京之前,给老爷子写了封信,我说以前您一直叫我去敦煌,其实我没有懂,没有理解,也并不知道敦煌真正伟大在哪里。但是,今天我突然觉悟,开始觉得我有点懂了。我有想去敦煌的冲动,也有想画敦煌山水人物的激情和想法。这个展览结束后,我可能会在这上面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到目前为止,我人物画上没有很好的进步,一直也是内心觉得愧对义父戴敦邦先生的厚爱和期望。

  记者:好。希望您继续深入这个人物画。谢谢!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法,展览,都是,周思梅,书法 展览 都是 周思梅
下一篇:旅德华裔艺术家吴哲仁的自我造化_表现主义-材料-综合-美术学院||上一篇:刘万鸣博士著作《徐悲鸿》出版_康有为-改良-油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