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沙”王维峰个展现场合影
9月26日,“王维峰个展:如沙”在iSGO Gallery(北京)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王维峰近十年来以沙为主要媒介创作的系列作品,布面、版画、装置作品。从中可看出艺术家多年来的创作脉络。
从右至左:策展人张长收、iSGO CEO Maria、艺术家王维峰、艺术家刘家华、iSGO Gallery 罗吟
艺术家王维峰
“如沙”综合材料系列创作之前是“美丽的谎言”布面油画系列,连续画了5年到2008年开始过渡到“如沙”,直至现在。《如沙》系列既是延续也有变体,延续了以往的观念,改变了材料以及作品的形态,使得作品的表达更为充分和饱满。材料转变后,最初作品延续了“美丽的谎言”系列中的图像:楼与城市, 所以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联系,其中都有人类物欲,迷茫,恐慌...的表达。当然图形之外也有它自身的表达,比如它材料自身的物理属性:建筑物必不可少混凝土材料“沙子”,和诸多建筑物的外挂材料“玻璃”,所以在“如沙”作品中应用到了石英砂和玻璃砂。它的外展(精神)表达则主要体现在后期一些作品上,比如“果”“彩虹”“某年某月某日”...这些作品的“精神表达”是艺术家本人赋予的,也就是它的包容性和消散性。
展厅现场
策展人张长收表示,王维峰多年往返于京冀两地,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艺术家,他心理上所产生的落差强化了对于社会与现实的关系思考,他通过“沙”这种媒介将“时间如沙、生命如沙”的观念渗透到艺术创作中,细腻而微妙的情感表达,鞭辟入里的批判视角,作品中隐含着一定的禅意思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认识自我,可以说,王维峰的艺术探索之路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
《 如沙-果》 装置(玻璃大脑容器、白沙) 尺寸可变 2015
同样作为艺术家的刘家华却对王维峰的装置艺术作品《如沙·果》进行了详细的表述。艺术家以众多被灌入沙粒的玻璃材质的大脑形状的容器非逻辑,非再现的悬挂在空间中,时间的沙粒发出沙沙声飞速坠流向地面。三个小时后玻璃大脑容器中的沙粒全部转移在地面上,形成连绵起伏的一片沙丘。从现实,时间的深度和三维空间出发,玻璃大脑,沙雾,沙沙声,沙丘在艺术家王维峰的编织下,它们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混沌无序,一个说不清楚的流动的多维拟像世界。这种能量来自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转译出凝固与流动互通,能量增减守恒,固态液态气态时空转换,生命与自然迭代轮回等本质密码。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无穷大的观念的“排列组合”关系并不断延展。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艺术家王维峰对装置作品《如沙·果》表达是有意识克制的点到为止,他给我们提供了与更高思维维度世界的链接。作品不确定性的暗示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神秘与未知;人类的认知是相对的,而无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绝对的,唯有深邃智慧的艺术偶尔让我们得以无限地接近一下。
展厅现场
谈到市场如此不景气的状态下,却依然助力推广年轻的艺术家时,iSGO CEO Maria表示希望除了从学术上,商业及各种跨界中也可以挖掘艺术家更多可能性(艺术展,艺术衍生品的研发,科技展会及活动……),艺术与科技的大趋势里,让两者如何更好的融合,iSGO会尽量地联合艺术家一起去做尝试,不断地努力。
《泛起的记忆终将有一天会消失》 直径40cm 综合材料 2014(版数:八分之三)
《云3》 90X50cmX30 装置(白云石、鱼线) 2016
《有关“一道彩虹”认真的玩笑》 20X80cmX31 石英砂、胶、UV油墨 2016
《如沙—钻石4》140X140cm 综合材料(白色石英砂、丙烯) 2014
《如沙—紫禁城-太和殿》 直径180cm 综合材料(白沙、镭射片、胶) 2013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4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表达,玻璃,装置,如沙,王维峰,装置,表达 玻璃 装置 如沙 王维峰 装置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