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星期六,下午4:00,艺术家李勇个展“郊区的文学——地理空间的三重想象”于星汇当代美术馆隆重开幕。
星汇当代美术馆馆长黄中华发表开幕致辞
艺术家李勇与策展人王子云向观众介绍了展览的创作理念及策划概念
显然,这次艺术家李勇试图去追寻逝去的时间。作为观察者或旁观者,他将撷取的诸多时刻投射到展览空间中。在这里,没有太多关于自我部分的诉说,而是从第三视角进入,一种历史的、地理的、现实的片段地拼贴。
艺术家李勇 接受媒体采访
时过境迁,有很多情境和情愫都无法回到原点,再次反身时艺术家李勇被重重地理空间所串联起来的记忆吸引。此次展览犹如一次从幼年到少年再到成年的时空辗转。它将几个时间与地域连接:唐初,撒马尔罕(Samarkand)——关于一座中亚古城曾有的种种幻想与想象;2000年后,郊区——城市的边界处,平躺于日常中的审美与形式;2009年,广州——未再见面的故人和未曾真正抵达的湿热南国......这些都与现实现今,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投射到展览中绵延时间和前提。
开幕现场
由此展开,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郊区的文学”、“撒马尔罕的蓝”、“微风之南”。展览选取第一部分“郊区的文学”作为主题,这是一处满是烟火气息的地理空间。“文学”在此并不是文体或体裁,而是一种修辞,一种现实的寓言,一种展览中有待展开去书写与表达的章节,一种可以借助展览去探寻的未被留意语词与物质的逻辑关系。2000年之后,李勇便深浸于这一区域,工人在生产之余的阅读、娱乐和爱情,女工手中的编织与对未来的期望,患癌婆婆日常生活中的抽象与几何,凉亭的形式与身体记忆,都隐含着一种从郊区这一狭缝地带逸出的审美生活和诗性述说。
艺术家李勇 在开幕现场为到场嘉宾进行导览
第二部分“撒马尔罕的蓝”借助现场和文献,并非只是还原一个博物学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在公元7、8世纪的唐代,蓝的称谓不管是“青黛”还是“瑟瑟”,都由一种作为外来文明的物质,变成一种日常生活的语词,去描绘远山、时节或女人的眉梢。而在展览现场中“撒马尔罕的蓝”,颜色与物件婉转于历史与现实混合在一起的空间中,休憩在郊区路边的长凳,想象一处中亚古城被灼烧的角落。第三部分“微风之南”,2009年的广州,因为一段有始无终的感情,南方成为一处无法抵达而摇曳的地域。李勇通过现场的一些物质性材料,搭建出关于南方的只言片语。甘蔗、香蕉与丛林,潮湿的空气与热浪,这不仅是地缘层面的南方,更是公共、身体和记忆的南方。
艺术家李勇 在开幕现场为到场嘉宾进行导览
展览中这三个部分的框架,相互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时间与地理上的区分也只是提供一个进入的路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博尔赫斯的诗句背后包含着一种无法解答的,深沉而凝重的命运之谜。无论是郊区、撒马尔罕抑或南方,这几处地理空间中也同样都有着“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此次展览通过现场搭建、摄影、老照片、颜色,材质、文献和文字等方式,共同构成一个即可身处其中又存在分隔的地理想象空间。基于此讨论不同地理空间和历史空间中的个体、身份、形式、审美、文化、记忆与情感,而其中的历史意识,并不是的宏大和渐进式历史叙述,而是一种个体身处不同时刻中的停顿和回望。也许,我们还可以引用一段华兹华兹流传甚广的诗句作结:“卑俗的山歌俚语,现今日常熟悉的事情,天然的悲苦和伤逝,过去有过以后还会有。”
参观完展览后的嘉宾移步至咖啡厅进行活跃的学术讨论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本次展览持续到10月27号结束,欢迎大家来馆免费参观。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开幕,地理,郊区,星汇当代美术馆,李勇,郊区的文学——地理空间的三重想象,开幕 地理 郊区 星汇当代美术馆 李勇 郊区的文学——地理空间的三重想象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