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公共教育_深入激活美术馆的公众属性_美术馆-活动-观众-上海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艺术家宫岛达男为开幕演出培训志愿者随着大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推动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去美术馆度过一个周

4hEEpBbfj8hXRXMuDHqQS0N5QbOuG5CCoPVK9udG.jpeg

艺术家宫岛达男为开幕演出培训志愿者

随着大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推动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去美术馆度过一个周末的下午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自主发生的审美需求,让更多人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美术馆展览陈列的不只是艺术,更为当代视角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人形成看展习惯,“打卡”各种展览之外,也时常听到不少人感慨“看不懂”,担忧“高高在上”的艺术会拒人千里。如何让美术馆观众从“看客”转化为“爱好者”?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事业是这个转化反应中的一把钥匙。从名称即可得知,公共教育部门工作重心一直聚焦在受众上。公教部门都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忙些什么事?缘何之于美术馆如此重要?本文希望通过介绍结合案例展开,帮助人们了解应如何使用这一学习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为美术馆公教从业者们发出一些声音。

fLeIjzdeayDZgIJ14jbXWwTn59rO5zmsgav22o99.jpeg

十问丁乙——约翰·莫尔绘画奖评委导览

2mJjgBBhprIi706ELn4yxNrno0iEYNwmE4HP6zn7.jpeg

与我西游——谷文达谈创作

01:美术馆公教是如何发展成为美术馆核心部门的?

美术馆的教育部门的重要性被全机构高度重视的趋势愈加明显,从人们与美术馆的常规关系路径来看,通常是:访客(Visitor)- 长期活动参与者(Return Visitor)- 会员(Member)- 志愿者(Volunteer)或实习生(Intern)- 从而形成长期甚至终生伙伴关系。美国公教部门经过近100年的演化和几代人的奋斗,从20世纪初刚出现的“解说员(Instructor)”一职,发展成为如今美术馆核心部门之一;许多大学开启艺术教育专业并和当地美术馆有着数十年的深入合作;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展馆公教部门争取到了展览策划会议桌上的一席之地,通过与策展人的深入沟通和前期准备,可以在策划之初就将公众教育考虑进去;现在公教的发展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公教通过不断加深与受众的联系,成为了帮助人们了解艺术甚至加入美术馆的重要通道,也是建立起公众与美术馆长线关系的基石。人们或许会为了一两个特展现身美术馆几次成为“回头客”,但要成为“忠实用户”,还需要更大的驱动力。

fi9Yz8AO9T60Wii8tDqx9x4XwN5yavXRfbLVdCDv.jpeg

策展人高山在为志愿者就展览“秘密花园”做导览培训

2Q9OFFKjMwiDvqhVEOsnnMxcctXfyO6P9rqFgToP.jpeg

“宫岛达男:如来”开幕现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参与行为表演

公教致力服务于人们从学习艺术知识(knowledge learning)到了解艺术叙事(story telling)的升级需求。原因显而易见——如果只是学习知识,美术馆公教如何区分于校内外的艺术课程?在课堂内的学习是阶段性的,但美术馆是终身学习的场域,没有毕业日期。公众每次进入美术馆,总能透过艺术看到听到学到悟到些什么,正是其美好所在。当下美术馆公教人的职责范围早已不单单是教育,更包括了策划与组织一系列与艺术相关的学习通道,如系列活动、展览深化、院校师生合作、艺术教师咨询、成人继续教育、本地关系拓展、志愿者实习生管理、访客研究等等。这样的工作强度之下,美术馆公教人的繁忙程度和知识结构宽度可见一斑。

hKQ9UvuFpdKPmBZKbqkiYiTDsqJTVQCwYe9WU5BZ.jpeg

展览“多重宇宙”美术馆邀请周边社区学校前来观展

cEdBYbCficy3YB6UzuvYPKNuCWIZ1es8n8MvYONJ.jpeg

寻找身体数字密码工作坊,家长与小朋友对话宫岛达男的数字世界

02:基于展览的公教在哪些方面提升了观展体验?

许多人或许认为参加了讲座(Lecture)和动手活动(Hands-on Workshop)就已经领略了美术馆公教的全部,实际上公共教育在展馆中激活了展馆建筑和展品陈列的瑰丽外壳,使得艺术展览(Art Exhibition)与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相辅相成,让公众自发深入学习艺术成为了可能,甚至是一种正在普及和流行的生活方式。除了常规看展,通过了解公共教育延展自己的体验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原因很简单:体验使得记忆更鲜活。西雅图艺术博物馆(Seattle Art Museum)的前副总监Bonnie Louise Pitman-Gelles曾引用数据“48小时之后,人们只能记得所读的10%,所听的20%,所见的30%,和所做事物的90%。”[ 引用自Melora McDermott, Extending Connections, A handbook of Touring Techniques (Oakland, California: The Oakland Museum, 1985), p. 2. ] 美术馆公共教育同仁们通过多年的努力与创新,开发了一套服务公众的展览辅助手段,包括:

●导览(Guided Tour):以导览路线呈现策展思路和展品相关的故事等;

●工作坊(Workshop):让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参与到艺术创作动手活动中;

●讲座(Lecture)、座谈会(Panel Discussion):让艺术家和艺术从业者的学术探讨在公众空间发生;

●互动体验(Interactive):如展览现场触屏装置、美术馆APP等辅助技术手段;

●演出(Performance):相对剧场更实验性质的与艺术或展览相关的演出活动;

●校外活动(School Outreach):针对在校师生的展览辅助活动,由馆校直接联系;

等多种方式,试图为艺术的发生提供更多综合信息,为展览现场增色,进而成为公众参与实践或抒发己见的平台。

MUbPLCe8IyWEnLIHGNfYEhWJ60vC5SBK0WpMpxrI.jpeg

“肢体剧场:夜氧”表演现场

xWmZuXnEvhz8gzcOqskU0yAT2GEHGdUOG1mKxKEe.jpeg

abC艺术书展

fSmmbWlw9xwywpy8uZdwGTKRpyZi1m1Ivzy7vxJo.jpeg

观众在“光与影的舞动”工作坊参与表演戏剧

cxAELQLnubQUKb08cF2mMV8WvhPCMCioXfaKWgoY.jpeg

上海夏至音乐日现场

公共教育部门的出现与介入,使得观众在美术馆的非正式学习(Inofficial Learning,自我导览、依据自我兴趣、在个人学习舒适区内,相对随机性的),向正式学习(Official Learning,有引导的,依据策展、艺术家或艺术史理念,走出学习舒适圈外,相对体系化的)过渡,致力于帮助人们拓宽视野、激发灵感。

03:今天的美术馆公教领域关注着什么?

一些发达国家美术馆一线教育者们已经达成共识:“如何解读(Interprate)艺术品”和“如何展示(Exhibit)艺术品”同等重要。美术馆有相当重要的社会地位,应注重学术准确性;同时艺术教学可以平易近人。小到展览墙标语言表达的简练精致,不宜用过多“大词”,要知道人们是来观展,而不是来做阅读测试的。当然,美术馆在墙标之外还需要提供开放接口让对更深层艺术信息感兴趣的参观者/学者或研究人员可查询到更多信息,形成多层次信息传递系统(Multi-layered Information System),包含但不仅限于:如导览(教育专员或语音)、网络开源信息、相关图书借阅、及前文所述相关活动等等。可见想要帮助公众“看懂”展览或艺术品,公教所触及的细分有许许多多。

eG97SVH2voD6cCyYpaRyTGyFCRj5Ya4atq4kurrY.jpeg

《反向折叠》开幕对谈,艺术家在作品前与观众互动

wjsRdvR0mFxyouRmVmMur38qKtZtkjAJOVh7EXka.jpeg

“Xi游记”护照计划,观众收集贰拾肆节气纪念章

为了帮助人们进入美术馆走近艺术,除了授课式的公共教育活动,美术馆还策划了许多其他的互动学习方式,人们的选择范围正在扩大。现代美术馆在人文关怀方面也正在转型和思考如何更加具有“公众意识”。如今上海已有逾八十家美术馆,在众多的展览和公教活动选择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公教活动表现依然抢眼。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基因决定了在建立之初就探索如何联动城市,并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2016年在特展“谷文达:西游记”的展览深化互动活动“xi游记 护照”鼓励观众通过盖章的行动,了解艺术品和艺术家,从而传递策展思路;护照设计了一些问题,帮助人们展开自我与艺术之间的对话。活动受到好评的同时,观众的反馈也给公教策划一个重要的启迪:有观众表示护照中的问题对儿童略有难度,对成年人又显得略为浅显,如何需要针对不同观众细分开发不同展览互动,成为了一个新课题。这样一来一往的“活动设计 - 反馈收集 - 总结改进”良性循环对公众和美术馆都有深远的意义。除此以外,展览的互动区邀请艺术家、观众在“无年限中国农历年贰拾肆节气日记本”上共同创作,甄选优秀作品在现场展览的形式,激发参与者参观者的创作欲,同时又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Cq0AGGDWca4asznpe5n1RLMvp6OcAFtbUtHNHRT8.jpeg

“葵颂——许江近作展”研讨会现场

b0xL1xDqHvGrfGbrcShVXBGqFVH5VzRB34EjiXHp.jpeg

“谷文达:西游记”展览现场学生参与“图绘贰拾肆节气”互动活动

04:公教面对具体受众时,如何开展针对性教育工作?

公共教育的多维面向:针对少儿、院校、学者、艺术爱好者、游客等群体的多线主题活动,都是建立及培养长线关系的公众触点。优秀的主题活动,不仅符合公众的审美趣味和学习需求,也实践着展馆的使命,是整个优秀团队共同策划执行的结果。深入接触美术馆的访客行为模式,恰好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负责人黄蓓蓉的感受相互印证:“许多来到深度主题系列活动的参与者会渐渐固定常来。”

kt6G1BBe0jMtjh74CNS85HQHoP7Bjw7otoiCQfsy.jpeg

【民生WE剧场】戏剧X音乐事件: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

EXSUm5SYM9XBOfXqP8MGmsw1POIZ9guxKDcZFGmX.jpeg

PfjWLPJ40tdNqPLpudrySCGiNDTz5vH3B64F1XUc.jpeg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五十三期:伊冯•勒芒诗歌朗读交流会诗人与译者树才

在这里,民生2012年就启动了《诗歌来到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将“诗歌”引入美术馆并坚持了六年,全力打造成美术馆的品牌项目,每期活动都有百余位观众参加,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人群里不乏六七岁的小朋友及七八十岁的老者。以《诗歌来到美术馆》之名,让诗像种子一样播撒于人心,诗歌作为媒介让大家在美术馆构成的“场域”中交流进而“发现自己”,无论诗人、参与者还是美术馆自身,都在这个场域中不停碰撞出新的意识和思想,收获了更好的自己。

z89I5uEjRxNu9kXrnNurnyni6R9ruCJjOy66OwCz.jpeg

诗歌来到美术馆每期活动特别制作场刊,供观众免费取阅

LH9z8PzuVB4Sqwzw8bYxGR4VZhWhfOAbdOoHBEhZ.jpeg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四十五期:高桥睦郎诗歌朗诵交流会观众朗读

XyqrriO0KAxjsr7MdzlqKosq5WnRrJkKIE2Gvkgd.jpeg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四十二期:陈黎诗歌朗读交流会

URFnDhjULx07SV7zG9Rercju1Oqf7KAbgTtcp3sv.jpeg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五十六期:马格努斯•威廉-乌尔松诗歌朗读交流会

甘智漪馆长认为,美术馆通过诗歌活动嫁接了大众与专业,而且这种“跨界”是当代艺术的自然延展。有一次法语诗歌交流活动,出乎工作人员意料的来了许多小朋友,原来是在学习法语的孩子们来感受语言的美感……每场活动都有新的面孔出现,也有很多观众自项目启动,伴随着美术馆的成长足迹一路到今天。相信在美术馆的建筑里他们会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并受益终生,未必每个参与者都会成为诗人、但会影响他周围的人、他的孩子读诗、写诗,在这里,“诗歌一定会不期而至,隐藏在文字里,潜伏在语言中”(谷川俊太郎),并继续“让每个诗人、艺术家和听众们驻留,在想象中留下无限的可能性”(北岛)。

fxAI2bDNcjSZZd4ObnMehqcnefoyFyloqCKr6dgq.jpeg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50期:阿库乌雾诗歌朗读交流会现场

提及民生上海的长线教育项目,《上海制造:那些年的美术电影》系列作为另一个该美术馆长期耕耘项目,已经为公众所熟知。邀请了诸多早期参与中国美术电影创作者和亲历者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高峰期的台前幕后的工作故事和创作细节分享给观众,还原各种美学观念碰撞的现场,传递这个门类不仅是视听觉艺术,而是可以调动起多种感官的综合艺术,符合人们感知客观世界的愿望和规律,链接这个活动出发点的是不同年龄背景的众人共有的记忆。

cKjgFbSNKGPzAygu4x1fNRadLA7IG8tEQP3qT6pK.jpeg

上海制造系列 6 严定宪和林文肖回忆《大闹天宫》的创作经历

O9xjGGPenebICyaxtSjonukCDObEhdReZ6A3JlPP.jpeg

上海制造系列 13 凌纾讲述实验动画短片的主流呈现

当年,无论是创作人员还是往来国际的文化宣传人员肩负使命感,这样的经验也感染了在场所有人,很多人是每期必到,这是珍贵的会面,也是一次在“传统与创新”、“各环节人才的培育”、“产业链的优化与打造”等方面的开放讨论,活动展开了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牵动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动画情节,。这个项目被评为文化部“2017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

B89i95jYVJ2FAxX2KsR8PjRvvVu9dYJfGAbY1Dps.jpeg

上海制造系列10  吴云初谈葫芦兄弟造型的诞生

BvMRCSAe3mFit5s5xjAGFDNKsBUOudqGv7qZotek.jpeg

上海制造系列10  嘉宾白伟民与观众现场为动画片拟音

cPvtdYGsXE3bVmTmhW6cO2SSK9VWKuqKQ990izXr.jpeg

为中国美术电影进行了半个世纪海外推广工作的纪可梅来到上海制造系列8的现场

除了公众之外,院校合作一直都是美术馆作为学术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美国大部分美术馆官网都有专为艺术师生度身定制的内容,包含展览相关教案、视频课程资源、院校参观活动安排等等。学术延展方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馆校共建”也有诸多亮点,比如在《透明的声音》展览期间,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系一次走进美术馆的课程合作,让学生们在完成课题前先进行了全球美术馆调研,展开美术馆观展体验可能性的探讨,从而提出未来观展体验的设计思路。过程中美术馆工作人员向学生进行展览及空间的讲解,与专业老师共同深化课题,团队的合作分工在推进展览深入了解后进入提案环节。美术馆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观摩并向这些来自学生畅想的数字化交互观展方案提出指导意见,从展前推广、展中体验、展后评论及数据收集均有涉猎。方案之全面令人惊讶。该活动让院校的课程实践介入美术馆,提供更多前沿信息给到教育机构,美术馆也从中收获了校园内年轻一代的启发。

8JJKB2c2jWXpzcEIQDIutni8ZdADOT8LXiqvkcHU.jpeg

馆校合作项目“从自拍到自画像和摄影散文”大师班学员作品展示前最后的修改

vILASljz4r7LmYjrTMfHLLun4YPCyy6KYptY5uJi.jpeg

馆校合作项目“未来的观展”美术馆工作人员参与方案评讲

这类非常聚焦针对性的公教活动正在逐步发展起来,相信之后也会越加成熟和多元,希望更多人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公教活动,了解到在美术馆“看懂艺术”不是唯一重要的;参与艺术创作、提升审美趣味、感受学习乐趣是更长久的。

05:动态发展,着眼将来

为了增强观展体验,美国博物馆教育中比较常见的是主题性导览(Themed Tour),也有创新者: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及基金会(The Guggenheim Museums and Foundation)近年来让艺术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或相关研究生博士生等)佩戴“问我(ASK ME)”的胸针在展厅内游走解答观众提问。偶尔还会给予艺术爱好者一些“彩蛋”知识,比如引导观众了解作品背面留言,介绍艺术创作所处年代背景,为观展体验大大加分的同时,使观众与作品建立起了一种更感性的联系,激励观众主动分享开放式的理解。而对于上海这座全球国际化大都市而言,美术馆日渐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常态的文化体验,这样的紧密连接应根植在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里。

ChCrL2E7XnlldwbidBHgMUj3QMNN4aENpB8eNJb8.jpeg

“中文活字之缘”讲座&“活字排版与印刷”工作坊

ViOowhBaqT1dz5NtqcumoU02C813v1jPA4qR5I5p.jpeg

“幻想城市:从上海到巴黎”工作坊

90eheN8Yr8dGRF7QPJtW11yrnRjTJ30dpsj2T9I9.jpeg

​2018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观众奖”投票现场

201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简称ICOM)正在公开征集对于“博物馆(Museum)”新的定义。在这个动态的年代里,词汇定义是动态的、可以被发展而改变的。正因为这精彩的不确定性,更有理由理性乐观地相信:这是主动者总会找到优质教育机会的时代;是美术馆容纳多元解读艺术的时代;是公共教育继续走向公众走向专业的时代。


关键字: 内容标签:活动,观众,上海,公共教育,美术馆,活动 观众 上海 公共教育 美术馆
下一篇:丑书一解_书法-有人-草书-精神||上一篇: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参展中外美术家赴水峪村写生_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外艺术交流-写生-文化交流-水峪村写生党支部-熊猫-美术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