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考古文博的学生,毕业后都去哪儿了?_考古-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江静 来源:文博中国
 
“神秘的古墓”“精致的国宝”《探索·发现》《国宝档案》《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

“神秘的古墓”“精致的国宝”《探索·发现》《国宝档案》《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许多文物考古相关节目的流行,让公众对文物、考古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些青少年因此对古代文化、古代遗迹遗物产生好奇,从而有了一个考古文博梦。

现实生活当中,真正可能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考古文博类专业的学生们。

大家也许会很好奇,

他们在学校中都学习些什么课程呢?

考古文博类专业的毕业生们都去干什么了呢?

他们未来都会成为考古学家或文物专家吗?

真正的考古文博类专业又是怎样的呢?

hXgZTYPnJnQ0qQhnbsnBLxGGhRfISroAFuMTTZgN.jpg

▲考古文博学子的日常 | 图:李子一

考古文博学生都学什么

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文物博物馆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各地博物馆数量连续增长,各地文保机构逐步完善,全国设置考古文博类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多。

目前开设考古文博类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了50所,有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专业可供选择,一般来说都属于文科类专业,但文物保护需要一定理科基础,会招收一些理科生。

对于此类专业来说,招生规模较小,本科班级每年一般招收人数在15-40人,硕士招收人数在10-50人,博士招收人数每年不超过20人。

qQJ3SLRAHv7Kk5RNOWhLvyRtesTjSgndNUuyEFel.jpg

▲图片:李子一   图片文字:张一笛

考古文博类专业本科设置的课程多为基础性课程,目的在于引领学生了解学科概况,掌握初步技能。

考古学专业的本科课程主要有五类:

一是基础导论知识,如考古学导论、考古学史、田野考古学导论等;

二是历史阶段考古科目,如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辽金西夏考古等;

三是专门考古科目,如陶瓷考古、环境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

四是一些历史科目,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古文字学等;

五是一些技能性课程:如田野考古实习(一般在大三进行,时长不少于三个月),考古器物绘图等。根据学校地域和学科发展情况的不同,各个学校可能还会有一些特色科目。

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科目设置主要有博物馆和文物专业知识两类,博物馆相关科目有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管理、博物馆教育学;文物相关科目有文物学基础理论、文物与考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与法规、各类文物的鉴定专题课程、文物保护基础、文化人类学,另外还要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如考古学、古文字学、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的一些基础课程,各个学校设置的科目不尽相同。

文化遗产专业需要学习的科目以文化遗产为主,历史、文化、考古的相关课程也需学习。而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所学课程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偏重理论学习,有些学校偏重工艺传承。

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划分较为细致,所学方向多为本科所学科目中的一种,相关课程主要根据各方向设置。各个学校所设方向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常规方向各个学校均有,但部分特色方向只有少数学校才有,与学校所处地域和师资力量有一定关系。

各个学校的优势方向也不尽相同。到博士阶段,设置课程一般会变得比较自由,多数博士培养方式是按所学方向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

考古文博学生都去哪了

又是一年毕业季,一大批毕业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考古文博毕业生们真的都去“挖墓”“修文物”了吗?

考古文博类专业本科所学多为基础知识,考古文博类专业学子本科毕业后往往只具备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近年县级以上的考古所、博物馆门槛逐年变高,招聘新人多是硕士起步,比如博物馆要求本科毕业的岗位多与藏品研究、展览陈列、宣教等核心工作无关。本科生是较难找到一份对口工作的。

本科毕业后,一少部分毕业生进入了中小博物馆、考古所或成为大中文保单位的无编制工作人员,多数人从事了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如成为国家公务员、教育机构老师或进入一些没有硬性专业要求的公司等。

对于那些想要继续学习本专业知识并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考古文博类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保研、考研、出国读研等方式继续进行学业。

记者调查了某高校2015级考古专业本科生(2019年毕业)的毕业去向,其中选择就业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5%,已签约的多为小初高老师或国家公务员。其他人均选择继续升学,保研外校、保研本校、考研赴外校、考研留本校或出国读研均有。

考古文博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要比本科生容易许多。但对口的行业还是较少,完全对口单位为博物馆、考古所或其他文保单位,另外目前还有极少数高校会招收硕士研究生作为本校考古文博类专业的老师。这些单位或高校每年招收人数寥寥,每一机构每年招收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而平均每所高校每年毕业的考古文博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约有20人左右,可以估算出每年至少有上千人毕业,所以就业市场上还是呈现一种供过于求的局面。

从待遇方面来看,

各地博物馆、考古所的待遇基本低于同地区公务员工资,具体数额各地区有差异,基本工资在2800元~6000元之间,部分地区有财政补助,特大城市可能会高于6000元。

而考古所和博物馆的田野发掘岗因为需要长期在野外进行发掘,多数有野外工作补助,每日补助约在50到200元之间,月收入较其他岗位高,但是野外工作的环境一般较为艰苦,而且此类岗位更倾向于招收男性。

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往往会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硕士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多倾向去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由于本专业相关工作提供的工资适中,而特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所以外地学生若在特大城市从事本专业工作,可能生活会较为艰难。

并且京沪等特大城市很多文博相关单位考虑到未来可能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对于户籍多有限制。所以从竞争人数上看,强二线城市的博物馆、考古所更有吸引力,竞争最为激烈,一个岗位少则数十人多则几百人竞争。

FlsbQ3B0y5kbPRKKpYZvaslMfRnCSifxkXET0VGi.jpg

▲左图:某博物馆的招聘要求 右图:某高校考古文博院系招聘博士的待遇|图片来自“文博招聘”公众号

​另一方面来看,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县级及以下的博物馆、考古所和其他文保机构却少有毕业生问津。

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

首先这些地区偏远、经济不发达,如果不是家乡,多数毕业生出于对生活和未来发展的考量并不愿去;

另一方面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博物馆还存在太多问题,这些地区的博物馆多数还是“寂寞的博物馆”,藏品少,展览多年不变,待遇低、活力不足、观众少;还有一些大型遗址类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地处交通不便的村庄里,更是与世隔绝,门可罗雀。

这样的博物馆、遗址公园自然对毕业生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毕业生还会怀疑即便去这些地方也无施展所学本领的机会。但是近几年一些市县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会给硕士研究生不菲的安家补助或生活补助,由此也吸引了不少毕业生。

在有的岗位竞争太过激烈,有些岗位不符合预期的情况下,选择就业的考古文博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至少有三分之一会选择寻找别的就业机会。

他们首先会考虑的就是考古文博周边行业,如策展公司、博物馆游学公司、文博专业咨询类公司或文博相关的出版社、报社。

如今文博类公司逐渐兴起,这些公司虽然多数规模还不算大,却聚集了一批文史哲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这些高校学子将投身于新兴的文化产业中。

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有了新的目标和理想,选择从事新领域的工作。硕士研究生们已经与本专业携手七年(或六年),要放弃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优势就业而选择重新开始,这也是一种深思熟虑和勇敢的选择。

竞争更为激烈的国家公务员和选调生(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是硕士研究生们的另一类就业方向。

设置考古文博类专业的学校多是较好的高校,研究生可依托重点高校学历报考公务员或选调生,若可被录取,其待遇较好、未来将会成为人民公仆,在基层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另外,去小初高或者培训辅导机构当老师的也有不少,目前公立、私立小初高和培训机构都需要大量老师,且这些学校对学历的要求逐年提高,考古文博类硕士研究生在内的文科类研究生成为人民教师或辅导老师的人数越来越多。

当然还有很多致力于学术的硕士研究生早就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博士扩招也使得考古文博类专业研究生考博率逐年提高,有一些成绩优异的研究生在本科或研二时就已经通过了直博考试,可以硕博(或本硕博)连读。

记者调查了两所高校的2016级考古学学术硕士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毕业)的毕业去向。

A、高校本届硕士研究生五十多人,其中本校读博、外校读博、出国读博、暂不就业预备继续升学、直博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4%;签约本专业完全对口单位如博物馆、考古所、高校考古文博院系的约占总人数的2.8%;进入与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单位、公司(如文化类公司、出版社、报社)的约占总人数的4.2%;成为专业不相关的国家、省市属事业单位人员的约占总人数的4.2%;成为私立学校高中老师的约占总人数的2.8%;另有少数毕业生去了商业类公司或由于其他原因暂不就业,42%的毕业生多在等待下半年相关博物馆、考古所的招新计划、考试、面试等。

B、高校2019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共十余人,其中读博人数占比16.6%、本专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16.6%、文化类公司人数占比16.6%,求职中人数占比50%。

花费十多年在考古文博领域内深耕的博士们,多是该专业的佼佼者。即便如此,他们在博士学习研究期间,也要承受着“难毕业”“掉头发”的高压,勤勤恳恳地完成博士论文。

很多博士甚至过年都不回家,还在自习室码论文。即使如此,3年能毕业的博士还是少之又少。在他们3-7年的“艰苦卓绝”的博士研究生涯完成后,他们几乎百分之百从事本专业工作。

他们毕业后多数倾向于去各大高校的考古文博类专业所在院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为在高校他们可以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以实现科研目标,还有望做出成果推动学科发展。

另外高校基础待遇较好,多数会给新老师补贴20万左右的安家费,若日后有新成果或可以参与国家项目,不仅可以实现科研理想还能获得应得的收益。

进入高校往往还有硬性的发文指标,一些没达到论文指标的博士还需进入所应聘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等待论文指标达标后才能出站成为新老师。同时进入高校后承受的考核和科研压力也是不小。

另外,由于如今考古所、博物馆和文化研究机构等也有很多文物资料需要专业人才来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这些单位也会招聘少量博士。这些单位往往会给博士优厚的待遇(较高的基础工资和安家补助10~20万),所以也吸引了部分考古文博类专业的博士们。

考古文博毕业生如是说

某高校考古系本科毕业的小倪,毕业后回到了南方城市深圳,由于较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她转行投身电子商务工作。对她来说,靠近家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过着平淡的日子也很满足。

去年毕业的文博硕士小赵,一直渴望去南方定居,梦想中的江南水乡吸引着她。同时她笃定要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所以在求职时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南方各大博物馆,最终被某市级博物馆录取,得偿所愿。小赵在那里工作得很舒心,虽然工资不够高但也足以有个稳定舒服的生活,她打算在合适的时候将父母也接去同住,方便照顾父母。这个北方姑娘在南方小城实现了发挥所学的愿望。

今年毕业的硕士小韩,从2015年秋招时便开始找工作了,线上线下投简历,四处奔波考试、面试。小韩心里很矛盾,她有些想去大城市打拼,所以她投了上海、北京的部分岗位。但她男朋友在太原一所高校任职,所以她也投了太原的岗位。最终她被山西一所高校录取,现在太原工作。小韩在这里工作稳定,生活成本适中,而且有伴、有爱,未来可期。

同样也是今年硕士毕业的小李,她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形形色色的展览、也喜欢上海,所以即将毕业的她只投了上海的岗位,经过一次次、一轮轮的面试,终于如愿以偿进了一家展览公司。如今她已经租好了小房子,计划好了如何开展新生活,即将入职。

考古文博真的大热了吗

近几年的媒体平台上,考古、遗产相关内容的大热,让人觉得考古文博行业有种蓬勃发展的态势。

但是从专业选择来看,考古文博类专业还是“冷门绝学”,如同其他文史哲类人文科学专业一样在准大学生们选择专业时常年“遇冷”,甚至被一些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师当成冷门专业的“典范”。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考古”“博物馆”“哲学”“历史”等专业都属于“家里没矿,千万别学!”的劝退专业。

从毕业生就业来看,这些人文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确实较窄,相比同等学历其他专业待遇较低,改行的渠道较少且不容易受到认可。

专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各个专业其实都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一扇窗。但是包括考古文博类专业在内的冷门“文史哲”类人文科学专业的常年“遇冷”,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文科学并没有重新繁荣起来?

媒体平台上的文化热并没有传播、深入、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人生选择中?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该向学生们发问?

该向高校发问?

还是向社会发问?


关键字: 内容标签: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文物,考古,高校 专业 硕士研究生 文物 考古
下一篇:潇湘画派是希冀还是可能_展览-逸画廊-山水-画派-八景||上一篇: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华瑞兽?传统神奇动物园主题文化展帮帮你_动物园-朵云轩艺术中心-凤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