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场基于中西艺术精神的多重相遇——评“物在灵府:谭勋、郑金岩双个展”_物在灵府:郑金岩、谭勋双个展-语言-精神-灵府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近日在北京悦美术馆落幕的“物在灵府:郑金岩、谭勋双个展”是由范晓楠担任策展人,朱青生、王端廷、黄笃、

近日在北京悦美术馆落幕的“物在灵府:郑金岩、谭勋双个展”是由范晓楠担任策展人,朱青生、王端廷、黄笃、何桂彦担任学术支持的一场学术性展览。在本次双个展中,当代著名画家郑金岩先生展出了三十余件油画作品,其中包括晚明文化人物的绘画作品,以及部分新近创作的当代西方艺术家的人物绘画。而作为本次展览的另一位当代艺术家、雕塑家谭勋先生一向以其先锋性的艺术探索为外界瞩目,谭勋带来了他全新创作的三件大型装置作品《崖柏》、《铁草》、《彩钢板》。

策展人范晓楠以“物在灵府”为本次展览命名,是对两位艺术家在语言形式和思想观念的总结与归纳。“物在灵府”出自唐人符载的《观张员外画松石图》:“当其有事(指作画之时),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描述画家在创作时的入神状态都是忘却自身的存在,身与物化,以至于物我两忘。纵观古今,大凡精深高妙的艺术创作均能体现出主客体泯然不可辨的超神入化的状态,而唯有在此时,作者灵机妙发,文思泉涌,已不复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此次双个展的两位艺术家尽管在创作材料和形式语言上各不相同,却因其在作品的内在气质上对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引进吸收而相遇。

谭勋先生所呈现的三组雕塑既可以自成一体,又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他在作品的物质媒材的选择上尽量去契合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天人合一,通过作品所呈现出一种“植物活化石”来塑造其形神兼备的美学价值,这是中国古代雅士和当代文人在精神情感上的一种相遇。谭勋先生通过精细的工艺将崖柏枝特有的纹理和形态重新翻制提炼成“芥子园画谱”的雕塑语言符号集合,这些符号为谭勋提供了可以自由组合的语言载体。在不断的自我建构与生成中,崖柏不屈不挠、刚正不阿的文人气质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它顽强的生长历程,具有某种与世俗和命运抗争的强大生命张力。恰是这样的强劲力量使郑金岩的晚明人物与谭勋的崖柏枝在展厅中对话与互文,进而形成两种艺术门类、两种艺术语言、两位创作主体之间的相遇。

郑金岩先生作品的价值在于他通过长期的艺术探索与创作实践所呈现出一场基于中西艺术精神的多重相遇。这种相遇既是基于晚明中国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的碰撞,也是基于当下中西艺术交流语境下的一次重构。这种“相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一)艺术家主体之相遇。郑金岩先生通过将晚明中国艺术家与西方现代艺术家置于同一场域之下,探讨二者之间在不同民族性格与社会语境下所生发出来的艺术状态,这种艺术状态涵盖着中西文化的各自立场和独特语言。尽管在历史语境和当代现实的中国和西方都未曾完全共享,但两种文化和文明之间却是可以彼此对话的。(二)艺术语言之相遇。郑金岩先生所选取的晚明中国艺术家和西方现代艺术家在各自的艺术史框架中均是具有革新意识的,这体现在其在各自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之中。尽管是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却因由郑金岩先生在语言和形式的重构之后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相遇,这无疑是当代艺术在实验性上的有益之举。(三)艺术精神之相遇。通过对中西艺术精神的比较,不难看出,郑金岩先生的创作实践在于探讨基于中西文化背景之下的中西艺术精神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既是历史性的,更是民族性的。中国文化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西方文化更多表现为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具体到中国艺术的精神上,中国艺术的那种“温柔敦厚”与西方艺术的那种“静穆的哀伤”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暗线”,而郑金岩先生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关于两种异质文化的精神性差异也正是中西艺术精神的一场相遇。

本文作者简介:

彭贵军,艺术史学者、批评家、书法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论与批评、艺术哲学与美学、书法创作与理论。先后主持《美术鉴赏》、《书法鉴赏》2项教育部高教司课题项目,主持策划全国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中国西部陶艺双年展、中外美术文献奖、全国平面设计大展等一系列展览及学术活动。现为四川民族学院专任教师,兼任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语言,精神,灵府,北京悦美术馆,物在灵府:郑金岩、谭勋双个展,语言 精神 灵府 北京悦美术馆 物在灵府:郑金岩、谭勋双个展
下一篇:中国美术人物:著名画家蔡金顺_绘画-中国画-理性-思维-作品||上一篇:“开门大吉——传臻斋收藏展”在洛阳市河洛古城展出_河洛古城-展览-文化-书画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