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草图《化工先驱》138cm✖️100cm 2019年2月
预计完成大型创作尺寸240cm✖️180cm(其中人物大致真人等身尺寸)
一、源起
这幅作品是我为天津画院“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的创作草图。从2019年2月1日正式着手动笔,经过创意勾勒,素描稿,人物各年龄段素描肖像,色彩小稿,正式草图等阶段,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基本完成。对于其中跨过的农历新年,也几乎全部在画室中度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也存在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这有待于在正式作品中再精进。在动笔之前,为了积累充分的“感性和理性材料”笔者做了大量相关的文献阅读和实地考察,这更加加强了我的创作动力和热情。原因在于,在那样特殊的历史时代,这些“化工先驱”所做的贡献,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找回了民族的尊严和地位,称他们为“化工英雄”也许更为贴切。更重要的是,在当今的时代,他们不应被遗忘,而此时此刻和他们同样无私奉献的中国化工与科学家们,也不应被时代忽略甚至忘却。
天津画院“沽水流芳—《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题会
天津画院院长贾广健教授在选题会上主持工作
著名画家于小冬教授在选题会上发言
二、情节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永利制碱公司(约1918年成立)、久大精盐公司(约1915年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1922年8月成立)(下文简称“永久黄”。)的创始人范旭东先生(1883-1945)来说,其成立“永久黄”时的年龄都在39岁以前,最先成立“久大”时甚至只有32岁,这让我非常惊讶,而且与我和很多人心中故有印象的“老学究”的标签其实很不符,甚至让我联想到绘画界的丢勒、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等年少成名的画家们,很多时候青年时期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再者,“永久黄”创始人范旭东先生、侯德榜先生及李烛尘先生等人,无一例外都有过留洋求学与研究的生活经历,属于“海归”人士,并且实施“工业救国”也透露着青年的锐气与英气,所以,如果选取他们晚年的状态及体态用以描绘,或许少了几分锋芒。最终,我决定表现他们的中青年时代,也是作为一个男人普遍的巅峰时期。并且,环境设置在了室内的实验室中,这样可以更好的表现“化工先驱”更加自然的状态,相比较室外相对固定甚至呆板的站姿,室内的人物自由度和画面可能性会更丰富一些,配以实验室的工具与器材,能够相对准确的实现其职业定位。
创作初期随手勾勒的几种构图可能性,但大体思路定位为室内和室外两种。
最终决定以“金字塔式”构图尝试推进,以表现“化工英雄”的伟岸与庄重。
《化工先驱》素描小稿
一切创作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心酸而浪漫的,但经历素描稿的推敲和经营。小色稿的预设与构建,再到正式草图的整合与校对模特,一切却又自然而然,好像作品的雏形自己破茧而出一样,亦或者,似乎作品就应该生得如此这般模样似的…这也许是所有画家都会有的体会罢…
《化工先驱》色彩小稿
20余天时间内积累了满屋子的创作草图和习作
《化工先驱》正式草图
三、“五虎上将”
这五位先生可谓是“永久黄”的奠基人和创始人。范旭东(1883-1945)、侯德榜(1890-1974)、李烛尘(1881-1968)、陈调甫(1889-1961)、孙学悟(1888-1952)。从他们的出生年代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团队是由当时年龄相仿的有志青年组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四位先生皆由范旭东先生招募或委任而来。侯德榜先生曾说:“一意死拼,以报范公之诚。”足见范旭东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团队中的核心地位,颇有刘备之风。可以这样说,留学日本的范旭东集结了当时的行业精英,毕业于麻省理工的博士侯德榜是他的科学家,而留学日本的李烛尘是他的CEO,今天看来,他们的集结,不仅使中国的化学工业得以振兴,也直接或间接的左右着民族存亡的结局。现在让我们去逐一了解他们…
范旭东(1883—1945),湖南湘阴县人,民国时期化工实业家。1910年在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毕业。1911年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不久,被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回国后,1915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创作草图《化工先驱》,作品局部(范旭东先生)
出身寒微,留学受辱后立志报国
范旭东先生出身寒微,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和兄长范源濂寄居湖南长沙,靠浆洗衣服和针线勉强糊口。17岁时范先生被兄长带往东京求学。范旭东就读于东京第六高中,后来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堂学医。有传闻说冈山的酒井校长曾对他说: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范旭东因此内心深受刺痛,决心改学更有强国之用的学科,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毕业后留校担任专科助教。
青少年时代的范旭东
范旭东先生和妻儿在一起。(历史资料)
侯德榜先生曾说“范先生一生全部精神集中于其事业,其艰苦卓绝,稍知范先生为人者,胥能道之.....范先生死后,有某机关人以为范先生创立诺大事业,必留有许多遗产,来相询问。殊不知先生生前两女公子赴美留学之学费已苦无法筹措,家族之生计、侄辈之教育,俱发生困难。”“论范先生之伟大,大家均知范先生创立了极伟大事业,吾人应分析其伟大之因素有五:一为其创造能力,二为其笃信科学,三为其远大眼光,四为其艰苦精神,五为其私人道德。”
范先生与妻子在一起。
观看相关纪录片的片段。
李烛尘先生所写范旭东先生纪念碑文:“中国办工业已近百年,欲求一具备科学才能,有计划有决心为解决中国基本化学工业问题与广大人民需要,而建设生产事业之人,实不易得。范旭东先生一代哲人,凭智慧信念与毅力,招募股本,设立久大、永利、永裕等工业公司,及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改良食盐,创制世界秘而不宣之纯碱,并化学工程最精密艰深之硫酸铔。而研究专题尤多,现均刊行问世,盖为民生,为国防,为学术研究,已建立辉煌成绩,功在国家。抗战期间,鉴于工业建设之艰难,两度出国,筹得外资。曾有十大化学工厂之计划,不意竟为当时环境所阻挠。致齐志以殁,中外悼惜,惟范先生虽死,其在中国化学工业上建设之功,自当永垂不朽。先生神明天纵,抱负宏远,平生尽瘁实业,实欲以繁荣经济,改善政治,争取民族之独立。晚岁究心哲理,亦将以统摄科学,使不滞于偏曲,其旨趣所存,固有非世俗所能知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缅怀遗范,永切追依!”
历史资料,后排居中者为范先生。
相关文献阅读
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里说的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就有创办久大精盐、永利制碱和硫酸铵等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范旭东。可见毛主席对范旭东的评价之高。
范旭东先生铜像,矗立于南京市旭东广场。
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三位先生的塑像屹立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红三角广场。
“永久黄”沿海建立于天津塘沽。范先生当年在天津塘沽海边,看到了海滩上白茫茫一片全是盐。而渔民并不知道能从大海中提取盐,他们只能到风高浪大里去打渔,只能抱怨海浪,还不认识海浪就是资源。直到1915年范旭东开办久大精盐公司,中国才做出了95%以上纯度的精盐。
相关阅读,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大商人》,有单独介绍范旭东的篇章
相关阅读,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范旭东传》
相关阅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范旭东-中国民族化工业奠基人》
相关影视作品《煮海》,由王志飞老师饰演范旭东。 故事梗概:公元1911年,正是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的阶段。辛亥革命的枪响更是让无数有识之士投入到报效祖国的潮流中。中国首位爱国实业家、化工之父范旭东,毅然投身化工事业,无论多少内困外扰,经得起陷害、暗杀和打压,坚持初心,完成了众多工业产品的研制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到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煮海》剧照,王志飞老师饰演的范旭东正在尝试提取精盐
影片《煮海》中,由斯琴高娃老师饰演范旭东的母亲。曾告诫范旭东:“咱们范家不能当亡国奴!”意在鼓励儿子抗争到底。随即坠楼而下…(影片情节需要,或与真实无关)
创作素描范旭东先生(模特与姿态校对草图)
材料:康颂4k水彩纸,红黑粉笔,白粉。
想从模糊而依稀的“旧”历史图片素材中找到“新”的创作点,无论从场面构思抑或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有赖于作者的“再创造”,一言以蔽之:“像素不够,经验来凑。”
中青年范旭东先生素描肖像
材料:温莎8k素描纸、红黑粉笔、白粉。
坊间有传言称,若范旭东先生活到1949,至少是副总理,原因是他的工厂已走出两位部长,科学家侯德榜任化工部长,CEO李烛尘任轻工部长。
但是,了解范先生的人应当知道其志不在此…他留学回国时已任北洋政府官员,却弃官从商做了中国第一批实业家。“大情怀”的范旭东生前曾说:“待政治清明些,把工厂交给国家”。
有此等情怀的不是英雄又是什么?
或许范先生没有享受到新中国成立后生活上的安逸与祥和。但其实业救国、工业救国的英雄伟绩,却真心不该被磨灭。
中老年范旭东先生素描肖像
材料:温莎8k素描纸、红黑粉笔、白粉。
侯德榜(1890-1974),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中国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创作草图《化工先驱》,作品局部(侯德榜先生)
侯德榜先生可谓是“学霸”级别的人物。青年时期的侯德榜一路狂奔,追赶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1911年,他以10门科目1000分满分考进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3年赴美,拿到MIT化工学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载誉归来,出任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历时5年,破解“索氏制碱法”;1926年,中国第一家制碱厂终于投产,也是远东和亚洲的第一家索氏法制碱厂。
这位正在范旭东、侯德榜两位先生塑像下抄录学习的学生,有可能成为新的“学霸”。
1927年侯德榜先生在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任总工程师兼塘沽碱厂厂长。在总结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侯德榜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1933年在纽约出版,1934年,永利公司决定建设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的南京铔厂,范旭东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筹建,于1937年1月落成,奠定了中国基本化学工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1937年2月5日,在侯德榜努力下,硫酸铵生产出来,硝酸也顺利投产。“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曾先后3次以“工厂安全”相要挟,提出“合作”管理南京铔厂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们拒绝“合作”,同时,积极响应抗战,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前线。真正把化工“救国”发挥到了极致。
中青年侯德榜先生素描肖像
材料:温莎8k素描纸、红黑粉笔、白粉。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侵占了当时已经是亚洲最大碱厂的永利。永利制碱公司被迫迁入内陆,在川西建立永利川厂。
永利碱厂(历史资料)
1938年,永利公司在川西五通桥筹建永利川西化工厂,范旭东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总工程师。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侯德榜带领职工,生产自助,维持公司员工生计;同时,着手筹办四川碱厂。由于四川的条件不适于沿用氨碱法,侯德榜特于1939年率队赴德国考察,准备购买察安法专利。在对方提出辱国的条件下,侯德榜中止谈判,发愤自行研究新的制碱方法。1940年,范旭东将之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从此这一横贯东西的响亮称谓开始流传于世。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不久,范旭东逝世,侯德榜继任总经理,全面领导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工作。他立即组织恢复永利塘沽碱厂与南京铔厂的生产。铔厂的硝酸设备在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运往日本,经侯德榜和李烛尘等人一再向有关方面严正交涉,他亲赴东京找盟军总司令部等有关方面据理力争,才于1948年全部归还,恢复硝酸生产,至今仍在运行。
居中为侯德榜先生(历史资料)
晚年侯德榜先生
老年侯德榜先生素描肖像
材料:温莎8k素描纸、红黑粉笔、白粉
侯德榜先生与妻子在一起
侯德榜与范旭东先生在一起
相关影视作品《少年侯德榜》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侯先生升任化工部副部长,1957年其主持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同年入党,1964年侯氏制碱法通过鉴定。
侯德榜为世界化学工业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
作为科学家,侯先生无疑是杰出的。他打破了索尔维集团70多年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发明了世界制碱领域最先进的技术。
侯德榜先生及“侯氏制碱法”登上邮票
李烛尘(1881-1968),原名华晋,1882年9月生于永顺县毛坝乡,清未秀才。曾留学日本攻理科,辛亥革命后回国,奔走实业救国。先后与范旭东创办久大精盐厂,与候德榜创办永利碱厂。
创作草图《化工先驱》,作品局部(李烛尘先生)
李先生1918年学成归国,受范旭东之聘,加入“久大”,任技师。李先生忠于职守,安装了久大第一台发电机组,从而揭开了该厂用电制盐的历史。1920年,其担任厂长,积极筹划以盐制碱。1921年,李烛尘兼任永利碱业公司经管部部长,他亲率一批技术人员赴内蒙伊克昭盟考察天然碱资源,发现藏量极丰的天然碱。回津后,他向范旭东建议,创办了专门化工研究机构,以探索盐碱奥秘,范先生赞成他的主张,成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聘请美国哈弗大学毕业的化学博士孙颖川为社长。从此,久大、永利、黄海三位一体,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界著名的“永久黄”团体。
中青年李烛尘先生素描肖像
材料:温莎8k素描纸、红黑粉笔、白粉
1925年,永利日产纯碱200吨。1926年,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参加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金奖,打破了英国财团“卜内门”公司纯碱在中国的垄断地位,永利碱厂取得世界工会会员资格。1934年,永利制碱公司改组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李先生任副总经理,协助经理范旭东在南京卸甲甸建立硫酸厂,1937年2月投入生产。
“七七”事变后,范旭东、李烛尘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被迫内迁,李被推选为内迁总负责人,于1938年3月全部撤至四川。入川后李烛尘即向四川盐务局申请在自贡建立久大制盐厂,经过技术改革,产量大增,使抗战大后方在断绝海盐供应之后,保证了军需民用及化工用盐。
中老年李烛尘先生素描肖像
材料:温莎8k素描纸、红黑粉笔、白粉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中共主席毛泽东亲临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李先生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欢迎文章;9月17日毛主席在重庆桂园举行茶话会招待产业界人士,盛赞范旭东、李烛尘办化学工业对国家的贡献,李先生倍受鼓舞。 1945年12月,在“民主建国会”成立会上,李先生当选为常务理事。
1948年平津战役期间,李先生率华北工商界请愿代表团赴南京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停止内战。1949年4月,刘少奇视察天津,与李烛尘进行了三次长谈,赞扬他在工商界的积极作用。6月,受毛主席邀请,李烛尘作为产业界代表,在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9月,在新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李烛尘先生陪同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红色箭头标示为李先生)
解放后李先生曾任全国工商联、民建中央副主委,华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人大常委,食品工业部长,轻工业部长,中国贸易促进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烛尘先生和毛主席在一起
相关阅读,李烛尘先生的诗集
下面的两位先生未出现在这幅创作草图中,关于他们的完整创作草图将于日后呈现,此文中暂且不详细介绍,点到为止。但他们同样是中国的“化工先驱”。
陈调甫(1889-1961),1920年前后与范旭东、侯德榜等创建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碱厂。后又独自创建了永明漆厂,研制生产了著名的“永明牌”酚醛清漆、“三宝牌”醇酸树脂漆,是中国纯碱工业和涂料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化工部华北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化工学院副院长,天津市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中国政协委员。
中青年陈调甫先生素描肖像
材料:温莎8k素描纸、红黑粉笔、白粉
在1929年,在天津小王庄志诚道新开河畔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里,永明漆厂诞生了,它的创始人就是我国涂料行业的泰斗,化学工业的奠基人陈调甫先生。1948年醇酸树脂“三宝漆”的诞生成为我国涂料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陈调甫先生还为“三宝漆”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灯塔。
陈调甫先生在永明漆厂(历史资料)
孙学悟(1888-1952),化工专家,中国化工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他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开创了中国无机应用化学、有机应用化学及细菌化学的研究,促进了久大盐业公司和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生产建设及西南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并且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青年孙学悟先生素描肖像
材料:温莎8k素描纸、红粉笔、白粉
在学业方面,1910年,孙学悟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1911年赴美,人哈佛大学攻读化学。191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助教。1919年,孙学悟应张伯苓邀请,满怀振兴中华之志离美回国,为南开大学筹建理学系。
孙学悟先生作为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参加合影
1922年,范旭东出资创办了“黄海社”,把自己的酬金用作科研经费,孙学悟经侯德榜介绍,毅然来到荒凉的塘沽盐滩就任久大盐业公司化学室主任,负责筹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范旭东曾对他说:“中国如果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埋头苦干,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孙学悟极表赞同,并欣然受命担任了中国第一个化工科研机构的社长。
1952年,中国科学院接管了“黄海社”,将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四、延展
我的这幅创作草图所承载的历史人物及故事暂时告一段落。下面是笔者想要借助作品传达的一些体会和个人感受。
我们往往都在改革的浪潮中回顾历史和故人,想要发扬和传承本就不该湮灭的民族精神,这固然没有错,但殊不知,民族精神的荣光体现从未离我们而去,有无数的当代人仍然保有着无比生动的灵魂,他们对祖国甚至世界的“大爱”,和范旭东先生、侯德榜先生、李烛尘先生等人本无差别,与其只等着补救和荣耀已然丢失的,不如更加重视现有的更加振奋人心的精神,这也许才是文化建设的长久之计,为后世子孙建立更加良性的文化传统。因为今天的故事也会成为明天的历史!
屠呦呦女士
举一个例子,就在今年的1月8日,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S)”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选出对人类当前生活影响最大的杰出人物。
在14日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居里夫人(Maria Cu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共同进入候选人名单。
非常鼓舞人心的是,我国的屠呦呦是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在我看来,屠呦呦女士与范旭东先生无异,都是具备十足责任感的化工与科学家。这种精神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四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他们从逆境中走来,英雄不问出处,他们保有大爱,度人如度己。这让我想到著作《乔布斯》中的一段话:你可以出身卑微,但必须卓尔不群,纵使你将众叛亲离,也注定要从头再来。最迷人的剧情不是后来居上,而是王者归来;最伟大的战局不是尖峰对决,而是独孤求败;最完美的谢幕不是激流勇退,而是戛然而止!
正如乔布斯这位不是科学家的“科学家”所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少女时代的屠呦呦女士
工作中的屠呦呦
屠呦呦教授为“大家”而舍“小家”
2015年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演讲,呼吁全世界关注中医药学,“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
她说,“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教授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教授的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的一篇文章,古书籍记载,公元400年,青蒿曾被用于治疗间歇性发热(疟疾的一个标志)。在这种草药中,屠呦呦发现了一种能够有效治疗疟疾感染的化合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青蒿素。她自愿成为第一试药人。
bbc视频片段。
屠呦呦教授的以身“试药”,甚至让我直接联想到一个人。
没错,她就是实至名归的“中国队长”。她与“美队”都是用人性的光芒照亮世界的人!
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巨大影响绝不能被低估。正如诺贝尔奖中所总结的,她的工作“让数百万人的生存和健康状况得以改善”。
有报道称:如果以救人性命的多少为评判标准的话,屠呦呦教授可以成为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最伟大的!
但让人略感遗憾的是,我们的某些主流媒体又是怎么样的呢?难道注定流量明星胜过文化英雄?小鲜肉和谐星胜过化工和科学家吗?
屠呦呦教授入围名单当天,我在微博热搜上的截图。此时可以无语…
这个小伙子看似有些哗众取宠,但至少抱有着一个成年公民应有的良知,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当然往往逃不过屏幕那一边键盘侠的讥笑与侮辱…但是,这个年轻人用极端的行为回应极端的社会现象,本意是“正能量”的,我想,或许也不太为过罢…
木心先生曾说:科学家,以身殉道,是真正的绝望。文学家的绝望,是假绝望。有人讽刺过叔本华,说他写悲观哲学,自己活得很好。世界本来是庸人制造的世界…
五、结语
最后,我想引用“夜魔侠”马特·默多克父亲的话来作结:“衡量一个人,不是看他如何被击倒,而是如何重新站起来。”中华民族精神,甚至拓展到世界精神,也无疑是两个字:坚持。绘画也是如此!
谨以此画与此文致敬所有化工与科学家们!以及所有忠于初心,坚持奋斗的屏幕前的你!
以下的两幅历史图片希望大家永远铭记。
包含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等知名科学家的集体合照。
包含范旭东先生、侯德榜先生和李烛尘先生等人的“永久黄”全家福。
感谢您阅读全文!
赵大千
于小冬工作室成员、弟子班讲师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
天津画院青年美术创作中心画家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师
关于第三届于小冬工作室高级研修班
于小冬工作室第三届油画研修班七月起航
关于第三届于小冬工作室暑期高研班报名咨询问题的解答
工作室经过多次沟通,
暑期邀请到知名模特Evgeniya来高研班,
期待于老师和广大学员频出佳作!
Evgeniya
加入我们,一起进行现实主义绘画探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化学工业,化工,草图,油画,中国先驱,于小冬,化学工业 化工 草图 油画 中国先驱 于小冬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