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变,黑白无声,2017
2019年1月12日至2月17日,艺术家展望新年个展“隐”在台湾诚品画廊推出,展出艺术家自1994年至今创作的20余件作品。原本是为了呼应最新实验成功的《隐形》系列,但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所有以往的作品都与“隐”有关。而这也应证了国际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条史生对他的评价,“其创作过程充满了偶然性”。
那么,为何在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中“隐”总会不自觉出现?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隐”?
2019年1月12日,台湾诚品画廊推出艺术家展望新年个展—「隐」。开幕当天下午3点,艺术家展望如约而至,台湾粉丝们便立即相拥走上前来了解作品理念。
9年前,展望在台湾诚品画廊首次推出的个展“反射”,让当地居民了解到大陆最具代表性的观念性雕塑艺术家及其带来的中式“假山石巨石阵”。展望也由此在台湾积累了高人气。
如果说展望于2017年在龙美术馆的展览「展望:境象」是对其创作生涯最全面系统的回顾,那么本次个展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显露出另一条串联起艺术家不同时期重要作品的线索。
在展览现场,艺术家实际上是把隐匿于作品之中的部分通过显露的作品使观众产生联想,由此整件艺术作品才得以完成。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言:“我实际上是把看不见的东西让大家看见,显出来,所以我做的是显。比如想象,想象是你看不见的,我就做出来给你看。同样,当我们看不到真相的时候,我就用假来提醒你。”
而如何显,或者说如何雕塑造型才能突破纯观念艺术所面临的瓶颈?对此,艺术家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深入探索。
以上是本次展览所呈现的艺术家自1994年至今创作的20余件作品。原本是为了呼应最新实验成功的《隐形》系列,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所有以往的作品都与“隐”有关。
从‘假山石’系列到‘隐’系列是我事先并没有计划的事情,但我确实这几年来陆陆续续、不知不觉做了几件与‘隐’有关的作品。所以从‘假山石’的‘假’到‘隐形’的‘隐’,这些创作似乎都没有逃出我自己的影子。
——艺术家 展望
展望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如是说。而这也应证了国际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条史生对他的评价,“其创作过程充满了偶然性”。那么,为何在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中“隐”总会不自觉出现?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隐”?
“隐,蔽也。”(来源:《说文》)段玉裁注云:“小则不可见,故隐之训曰蔽”,古人认为事物因微小而被遮蔽,便成了“隐”。老子言“道隐无名”,即道始终处于“隐”的状态,无可名状。而“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等哲思无不透露着中国古代文人仕途境遇的感慨。
艺术家则认为其作品本身并非是对传统的解读。因而“隐”之于展望,也不能仅仅从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寻迹。或许从展览本身出发可拨开疑雾。
在展览进门的最左边,展望于1994年创作的《中山装 躯壳1#》呈现的是一件扭曲变形且带有大量折痕的军绿色中山装。它带给人们本能的反应则是拧巴、纠结,进一步可联想到两股力量对抗。这种对抗来源何处?有人将其联想为个体与某一社会体制之间的对抗亦或作品暗喻社会与文化所处的某种困境。而就在此时此地与中山装形成对抗的是什么?是逃出躯壳的身体,还是自由的灵魂?在艺术家看来,观众借此所联想到的任何物质或精神上的产物,便被称之为“隐”,也即是这件观念性雕塑所要真正表达的部分。
按照如此逻辑,当工业革命的产物、永不生锈的不锈钢着于纯天然石头之上时,《假山石122#》所显露出的不正常的孔洞和那些扭曲变形的石头纹路,“隐”的又是什么呢?此时,每位观者的解读似乎都是对作品一次重塑。
如果说艺术家于2008年之后的创作更多的从关照社会转而走向内心,那么他的《心形》便是关键转折点。在展览现场,观众手持激光笔打向不锈钢装置并反射在正对面的大屏幕上,尽管屏住呼吸保持静止,但屏幕上的曲线好像自发地不断造出新的形态。这些律动的曲线不正是“隐”于人体内的心脏跳动所显现的形态么?
《石隐》利用透明的亚克力树脂翻制出一块石头,再将抛光的透明石头铸入相同的材质里。只有特定光照温度与折角下,才能观察到“隐遁其中”的石头。《小宇宙》系列模拟宇宙大爆炸后所产生的能量场,却将原力“隐”于其中。《拓地》带走了一平方米土地的纹路与形状,却带不走人们对土地对家的记忆和情感,这份情“隐”于心中。2018年的新作《双重曝光》展示不同国家的国旗在手机的双重曝光下相互交织渗透,但国家间主权界限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却“隐”而不可言。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观众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展望雕塑背后所表达的观念时,观念性雕塑便会陷入与纯观念艺术相同的困境:作品在什么时候产生?什么构成了这件艺术作品?
“人们认为观念艺术的诞生以去物质化为标志,他们排斥物质、排斥手工。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把绘画雕塑这种手工看成是低下的手工艺劳动。当我把观念跟手工融合起来的时候,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观念,而不愿意正视手工。而这恰恰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展望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如是说。
当人们困惑于杜尚《小便池》里的小便池,封塔那《期望》戳破画布的第一刀,甚至于肖鲁《对话》中的那一枪……究竟何为艺术时?只追求或过于追求“观念”无疑为他们套上了“枷锁”。
“我不反对纯装置和概念艺术,也做过很纯观念的实验,比如拍卖一百块钱。但当你把手工融入之后才知道人类的想像力有多大。想象力不是凭空出来的概念,手工可以帮助扩展我的想象。手工艺对我来说,不亚于思想,而且我希望在手工能体现出观念,体现出人的思想,使得人的手工与思想合为一体。”展望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如是说。
由此可见,艺术家试图用手工与思想观念的合二为一,来解决观念性雕塑在发展中的必然问题:雕塑技术本身如何转换为观念;观念如何形成物质化的过程;而观念又必须在制造新物质的过程中让人意识到(现成品也是物质,但没有创造新物质的过程,它的摆置方法是非永久的、可恢复原位的)。(来源:《“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作者:展望)
纵观其创作历程,围绕“假山石”反射的形态所铺展开,试图实现人与石、以及雕塑与观念合一的艺术实验,尤其以2008年《心形》之后的一系列内向探索更为明显。
《心形》聚焦于“假山石”的反射本身将“隐匿”于人体内的心脏跳动反射成形;《应形》则颠覆了以往写实雕塑“应物象形”的创作习惯,通过“应形象物”,实现从石头的反射最终又回
所以无论是《幻形》用超轻黏土先铸成人体后,再通过推、拉、揉、捏、拽等26种手法实现我与石的合二为一;还是用3D扫描自己的身体然后粒子化,之后置入同样粒子化的流体场中,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算法和计算机指令模拟熔岩在自然界中无数可能的变化的《象变》;亦或者继模拟人进入熔岩的状态后,加上敲击、打磨、刨光、上色、火烧、降温等工艺手段后,制造出被火烧后凤凰涅槃的色彩,让观者沉浸在雕塑所带来的极端条件下个体被烧灼变形后所呈现几近完美的色彩中,走进浴火重生的精神世界。都是在解决上文中所谈到的观念性雕塑最本质核心的问题。
观展的最后以新作《隐形》为截止,由此以“隐”为线索串联艺术家目前为止整个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的工作在这里做了短暂停留。我们或许当艺术家的创作始终围绕实现人与物、雕塑与观念的合二为一的艺术追求时,“隐”在其未来的创作中可能还会不时出现。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塑,艺术家,台湾诚品画廊,雕塑 艺术家 台湾诚品画廊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