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主席团。
主席:范迪安
副主席(共1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书平、许江、闫平(女)、李翔、李劲堃、李象群(满族)、杨晓阳、吴为山、何家英、周京新、庞茂琨、徐里、鲁晓波、曾成钢
12月23日上午,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如下: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会
理事名单
理 事(222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 乙 丁 宁 丁 设 丁 杰
丁 昆 丁寺钟 于小冬 万 捷
马锋辉 马新林(回族) 王 艺
王 永 王 赞 王力克 王书平
王向阳 王来文 王利峰 王林旭
王易霓(女) 王学辉 王绍波
王绍强 王界山 王雪峰(满族)
王联仁 王颖生 王筱丽(女)
王静芳 韦俊平(壮族) 牛克成
毛国典 乌日切夫(蒙古族)
方 土 孔 平 孔维克 左力光
石 峰 石向东 田黎明 冯令刚
边 巴(藏族) 邢庆仁 吕品田
吕品昌 吕品晶 吕峻涛 朱 凡
色音乌力吉(蒙古族) 庄明正
刘 中(回族) 刘 杰 刘 罡
刘 健 刘 赦 刘人岛 刘万鸣
刘伟冬 刘麦收 刘国旗 刘春冰
刘德才 齐 鹏(女) 汤志义
安远远(女) 祁海峰 许 江
许 奋 许向群 许鸿飞
闫 平(女) 阮江华 纪连斌
孙志卓 孙维国 孙蒋涛 苏新平
杜松儒 李 冬(满族) 李 伟
李 兵 李 明 李 翔 李乃蔚
李小军 李呈修 李劲堃 李宝泉
李桂平(女) 李振宇 李晓伟
李跃春 李象群(满族) 李耀林
杨 枫 杨 春 杨飞云 杨文森
杨冬江 杨国新 杨金星 杨剑平
杨晓阳 杨梁相 吴为山 吴洪亮
旷小津 邱志杰 何加林 何家英
佘玉奇 应金飞 汪家芳 宋 克
宋亚平(女) 宋协伟 张 宜
张 望 张 敢 张 策 张子康
张玉梅(女) 张成毕 张江洲
张志民 张建豹 张晓凌 陆 曦
陆庆龙 陈 坚 陈 琪 陈 琳
陈 辉 陈飞翔 陈中浙 陈茂叶
陈金华 陈孟昕 陈毅刚
拉巴次仁(藏族) 范云鹏 范存刚
范迪安 林 仚 林 阳 林 涛
林 蓝(女) 林永康 杭 间
卓然木·牙森(女,维吾尔族)
尚 辉 罗 江(彝族) 金 城
郐振明 周京新 庞茂琨 郑辛遥
屈 健 赵 卫(白族) 赵 奇
赵云龙 赵胜利 赵振华 胡 伟
茹 峰 柳 妍(女)
咸 艺(女,朝鲜族) 段 铁
段江华 贺成才 骆献跃 秦建新
袁 武 袁亚明 莫晓松 夏荷生
徐 里 徐青峰 徐惠泉 殷会利
高 洪 高世名 郭 巍 郭线庐
郭振山 唐 辉 唐玉玲(女)
唐承华 诸 迪 陶 勤(女)
桑火尧 黄云飞 黄华三
黄启明(壮族) 黄洪涛 梅启林
曹香滨(女) 崔景哲(满族)
梁 宇 梁永琳 梁时民 谌宏微
彭 伟 彭 锋 董从民 董希源
董竟成 蒋世国(满族) 韩振刚
焦兴涛 舒 勇 鲁晓波 曾成钢
谢宗君 雷 波 谭 平 熊 海
黎 明 潘闻丞 潘鲁生 魏 东
魏怀亮
范迪安做客《开讲啦》:千篇一律的美,不叫美!
范迪安在2014年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之前,他当了8年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还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位。
他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发表美术研究与评论上百万字,策划百余项反映时代主题和中国美术发展成果的学术展览,组织大量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各国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范迪安一直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在任职期间,大力重视推动美育建设、提高美育水平。他曾言:“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他看来,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的这个美育比较弱,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的美育,没有应有的位置,没有很好的课程,没有很好的内容,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所以这对于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那就是很不够了。
范迪安《开讲啦》的精彩演讲,牵引出每个人内心对美的渴望。
范迪安|美从何处寻
《开讲啦》文字版
在艺术界、美术界,这种美字当头的界别里,很多青年艺术家有时候都不愿意用美这个词了。
美开始离我们远去,我们有没有必要把它召唤回来呢?
关于美这个话题,讲起来是很难的,不是我一个人站在这里就可以讲清楚的,是需要我们在一起近距离交流的。
在我们生活中,美这个词比较多的只停留在表层这个范畴。
我自己的感受是,我这代人面对的是美的贫瘠,甚至美的空白。
我在插队劳动的时候带了一些美术的书籍。
我的许多农民兄弟,也是我的同龄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的图片、形象。
所以看到知青里有一个被称之为画家的人,并带来很多美术书籍的时候,他们有种好奇心,因此在劳动之余我会跟他们分享美术的知识。
在这种分享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美的图像,比一本小说、一首诗更能最快地、最直接地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园之外,还有许多想象的世界。
当然今天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今天有极为便捷的条件。
打开手机屏幕,我们就说我们进入了读图的时代。
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提高了,老百姓也经常出国了,现在也都愿意去看卢浮宫这样著名的博物馆。
不过我也听说,人们主要是寻找卢浮宫的三宝。
转一圈,把这个三宝看到了就心满意足,打道回府。
我们就处在这个尴尬的,也让人有点忧心的状态里。
一方面我们追求知识、追求艺术,另一方面我们关于美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
小学课本里面有几篇是关于美术的呢?大概有一些图画和有一些图片,有一点点动手的课也被其他的文化课所挤走了。
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现在的艺术市场突飞猛进,拍卖行、画廊里的艺术品标价十分争夺眼球,包括一些电视节目也都很受欢迎,因为它是寻宝、鉴宝。
我们看到那些艺术品的时候首先是把它当做宝,艺术品当然是宝,但是对于它的美的价值,往往可能就被忽视了,或者说认识它美的价值,也是为了了解它的经济价值。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觉得《开讲啦》来设置一个关于美的话题,应该是有意义的。
那么美究竟存在在哪里?这是我们经常会追寻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美是有艺术之美,这些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创造,艺术之美是把我们带到审美殿堂里最佳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途径。
当然还有生活之美,它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在我们无处不在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无数用钢筋水泥打造的建筑森林在崛起。
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似曾相识、千层一面、千街一景又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对这个最大的生活空间的美的打造、美的营造投以关切。
当然,在谈美的时候,我们还离不开谈自然之美。
我上个礼拜到川西的草原上去,做一点写生,那条道路就是著名的“318”国道。
有个大幅的广告说这是沿途风景最美的国道。
在沿途我看到有很多车队,摩托车的、自行车的、还有徒步的年轻人沿着川藏线往前走。
我非常高兴,我看到现在有些年轻人不仅把远足当作对自己体能体力的考验,而且去欣赏自然、投身自然。
当然这个队伍不是很大,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实际的远足,但是我们可以近观,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工作、学习之余去更多的感受自然之美。
所以林林总总说这些,无非是说到我们今天要重新唤起美的意识,通过各种机会获得对美的发现。
那么如何来解决我们需要的知识问题。
我想首先需要阅读一下艺术史、美术史。
比如说西方的艺术,它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公元前400年就形成了人的造型表达。
这种造型表达包括了人的比例,比如人身七个头长,拥有非常坚挺的前额和眉弓,它造就了一种美的法则。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油画、雕塑、建筑就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比如鲁本斯,我们看到的是他画面那种节奏、线条、一种充满动感的生命世界,打动着我们的感知。
传统的美术,可能比较多的具有鲜明的主题,甚至有情节。
但是打从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照相术,原来那种为帝王记下他们赫赫战功、能够留下王公贵族形象,以及能够记录我们日常生活的那种(艺术)语言方式的确是开始改变了。
这种变化,一种是因为时代生活发生了变化,另外一种还是它自身的(艺术)语言体系发生了变化。
就以印象派来说,大家还是很喜欢的,之所以喜欢印象派的作品,是因为他在光和色的研究上,又达到了一种新的水平。
那同样东方是另外一个体系,以中国为例。
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间断,所以古往今来的中国艺术又构成了另外一个体系。
通常说西方重明暗,中国重线条。比如说我们在用线条的形式反映世界的时候,早在公元三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很成熟了。
有类似于顾恺之的主题性创作,更有古代的书法。
书法和绘画的共同之处都是线条的艺术,所以当书法和绘画一起成熟的时候,我们说中国的美术有了一个体系性的架构。
中国的艺术不仅是早熟的,而且是一路蓬勃成长起来的。
美术的历史发展、美的经典能够把我们带入到审美的境界之中。
但是有的朋友会说,我又不是搞美术史的,我缺乏美术史的书籍。
我想好吧,没有条件来读艺术史书籍的时候,那就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
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里都有固定的陈列,那都是经过艺术史研究者梳理出来的艺术史视觉存在,或者说看得见的美术史。
在那里你面对作品,去感知,去感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
当这种感受力累积起来之后,可能对很多艺术作品的鉴赏就自然而然有了所谓的经验。
与其看一些杂七杂八的图像,不如把自己,关于艺术、关于美术史的知识有所建构起来。
在自己的心中培育起一颗美的树苗,让它慢慢成长,终会有枝繁叶茂之时,充实于自己的心灵。
我想讲,其实审美的活动说到根本的价值,它就是对创造力、想象力,对创新这种能力的一种唤起。
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很有觉悟,对艺术感知力感受力所能带来的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个价值是特别肯定的。
500年前的达芬奇,他既是一个大画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发明家。
他的许多奇思妙想,似乎印证了后面,我们要去做一个飞行器,做一个探测仪,做一个能动车的科学进展。
那么在我们许多的大科学家那里,比如说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他们都特别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都特别注重通过培养审美感受力,来增加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能力。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我们的古代先人在美的问题上已经讨论了很多。
其实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个人之间都是不同的。
我做美术馆馆长的时候,你知道什么时候是我最感到快乐的或者最觉得欣慰的?那就是看到观众们,在一幅画面前各自谈自己的观感。
每个人的角度不太一样,因为艺术品几乎不给予标准的答案。
正是在一副作品面前的交流,让大家敞开了心扉,美术馆这个空间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
它把不同职业、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们带在一起。
大家在这里心灵是敞开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我觉得人们对美的态度,应该更多的是使自己与艺术作品,使自己与生活,使自己和他人,使自己与自然都能够做到一种无碍的交流。
越是没有功利的审美,你就越能够获得美的魅力和力量,也对美好的世界报以更多的憧憬。
问:如果给您一次穿越的机会,您最想与哪个时代的,哪一位艺术家,面对面地去批评一下他的作品?
范:这个题目我喜欢。其实在我这个专业领域里,经常是与古对话的。如果说穿越,也不用穿越太远,就穿越300年吧,与石涛进行一次对话。他提出绘画应该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样一个像生命的成长过程。他好像有点先知先觉,他预示着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看到了艺术作品的发展。如果我和石涛对话,我们一起来预测600年后,也就是再过300年以后的未来,也许这很有意思。
看待一艺术作品,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前两年我在梵高最后生活的地方住了两天,就一个人在那里走访。走的过程中我发现熟悉的梵高画中的景象就在那里。那片麦田还在那里种着,梵高当年画的那些乌鸦还在飞,这就是穿越。你感觉到在这里你看到了你和梵高同一个视觉、视点看到的同一片麦田和天空。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震撼,大概审美就给人一种享受加震撼的混合。
问:怎样看待千篇一律的美?
范:千篇一律就不叫美,现在出现的千篇一律的追求,甚至一种风靡,肯定是一种误区。随着我们社会文化宽容度的增加,随着人们在美的观念上更加个性化。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就越来越能够容忍或者说承认各种存在,彼此的欣赏是审美很重要的出发点。
问: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审美标准?
范:这个问题可能是设计专业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和客户沟通。最好的办法是你先准备一些设计的书籍杂志送给他,让他先去看一看,再坐下来跟他谈。你首先先要把他有关设计的,通常讲的品位,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果在品位上与你落差太大,那么到头来就是他很痛苦,你更痛苦。虽然听起来不现实,但是如果设计师坚持这一点,真正的客户会非常尊重你,要不然他就是个伪客户。在当今的社会中,设计非常重要,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加强设计,特别是能把设计和我们的制造结合在一起,那就真正是真正的中国创造。
问:怎样看待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作品?
范:当我们面对艺术的大千世界,困惑总是多于欣然接受,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是我们可能自身的整个艺术知识还不够完全支撑。第二个的确是有一些被称作艺术家的人,可能没有真正的从事艺术的研究。他一味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认为是功到渠成了。但实际上,艺术的创作是要经过磨练的。当然另一方面,也需要所有的观赏者去多做一些了解。
我还想说,为什么我一开始讲大家不要盯着手机屏幕看,因为手机屏幕的看画只是看个大概。艺术品一定要去看原作,看原作才能近看、远看、宏观的看、微观的看,尤其是安安静静地往里面看。这样你就能够对这个画,这个作品有更多的认识。如果是雕塑的话,你还可以围着他看,所以贴近原作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术,中国,审美,范迪安,开讲啦,美术 中国 审美 范迪安 开讲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