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施灵燕:晚清民国出现的工艺美术新称呼_-金水-彩瓷-翡翠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中和收藏文化发展史中,晚清民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变革的时期,其中既有文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史中和收藏文化发展史中,晚清民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是变革的时期,其中既有文化形态的变革,也有工艺工具的变革,还有市场形态的变革。与这个变革同期进行的,还有语言、语汇的变革,新的词语尤其是新的名词大量出现。新名词、新称呼与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

从1840年到1949年,工艺美术行业出现的新名词、新称呼,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新出现的事物给予命名,比如道光二十年(1840年)从德国传来的“洋金水”金彩瓷器,比如清末被琉璃厂的古董商发现和命名的“唐三彩”;二是过去已经存在的工艺美术品种,因为某些原因,新的称呼流行起来,不再使用旧有的称呼,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粉彩”、“珐琅彩”、“翡翠”;三是尽管在过去存在但极少有人使用的称呼成为主要称呼,比如“红木”一词尽管在清乾隆初年就已经出现,但一直到晚清也少有人知道,真正流行起来是在二十年代。

洋金水

我国瓷器的烧造中,金的运用是比较早的,但长期以来,瓷器中的金彩都是直接使用黄金。在北宋,金彩的工艺是把金碾碎筛出细末,用大蒜汁、山药汁等作为粘合剂,直接绘制在烧造好的瓷器上,然后低温固化。北宋定窑就烧造过这种金彩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北宋定窑金彩瓷器,有牡丹纹花卉碗、瓶等,但金彩多半脱落,勉强能够辨认出花卉的形态。清乾隆年间,金彩的烧造使用金箔,也是低温固化,二次烧造而成。1830年,德国人居恩发明了化学法的金水,1840年,这种金水就传入到中国,被用在了瓷器的烧造上,1890年,德国迪高沙在这种金水中加入了有机树脂铑,解决了化学金的龟裂问题,瓷器中使用金水更为广泛。

清末,从国外传来的釉彩新品种被统称为“洋彩”,这种化学金被成为“洋金水”,在工艺美术中就成为了金彩新品种的名称。

acdWn2FzEJhyFCCJXWvjI5xXfmHpseEfybqp0QZq.png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同治红地描金囍字碗

唐三彩

元以前的瓷器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草木灰釉高温瓷器,一个是低温铅釉釉陶。高温釉根据釉料中含铁量的不同,呈现为从白釉到青釉到酱釉到黑釉再到铁结晶釉的一个釉色序列,而黄釉、红釉、绿釉、蓝釉,通常是低温状态下烧成的铅釉。这种低温铅釉通常被用在陶器上,被称为釉陶,从汉至唐大量烧造,到金代仍有部分烧造。

这个陶瓷品种长期湮没在历史之中,1905年,陇海铁路修建到洛阳北邙山一带,一批唐代墓葬被发现,出土了大量颜色鲜艳的带釉的陶器,既有器物,也有俑像。但是在当时,这种釉陶是没有人认识的,当地人认为墓葬中的东西“带有晦气”,就大量损毁。数年之后,有一部分被古董商人送到北京琉璃厂,古董商人们发现了它的价值,并把它称为“唐三彩”。首先接受唐三彩的是外国的藏家,“唐三彩”一词也在二十年代迅速流行,成为全社会都知道的一个新词。

GmemIaTzVttHppBOns1jSTu9GxsJc48mS6j0WwhJ.png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三彩盖罐

粉彩

康熙晚期,受国外的影响,景德镇在彩瓷的烧造中使用了“玻璃白”,这是一种乳化剂,当时景德镇把这个瓷器新品种称为“洋彩”、“新彩”,它的烧造方法是首先烧造出施有底釉的瓷胎,然后以玻璃白打底,然后再进行彩绘和二次烧造。

1935年12月至1936年3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英国伦敦举办了“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出铜器、瓷器、书画、缂丝、玉器、珐琅器、剔红、折扇、家具、文具等文物共735件,是故宫文物第一次大规模出国展览。这是一个引起轰动的大展,围绕它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其中,英国方面制作了一个展览目录,故宫派出的一个五人小组中,傅振伦英文较好,翻译了器物的名称,这种使用了玻璃白的瓷器新品种,被他称为“famille rose”,而在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粉彩”一词出现,然后在国内迅速流行。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粉彩”一词是《饮流斋说瓷》首创的,出现于1920年,但这本书有一点争议。但不管怎么说,约二百年历史的粉彩瓷器,在民国初年才有了粉彩的名字。

wrwiqut7gzSM78Ny9BnhhGYZD5Wy4PPXkPa2PVIt.pn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黄釉粉彩八卦如意转心套瓶

珐琅彩

清康熙年间,经过粤海关,欧洲的珐琅料传入中国,并迅速被内务府造办处使用,创造了“画珐琅”这个仅为宫廷所有的名贵工艺美术品种。康雍乾三朝,画珐琅烧造频繁,有瓷胎、铜胎、玻璃胎、金胎、银胎、宜兴胎六种,其中瓷、铜最多,金银宜兴次之,玻璃胎画珐琅因为烧造难度最大而数量极少。这些画珐琅被收藏在乾清宫东端凝殿北小库,也是长期不为世所知。北小库是一个夹层中的秘密小屋,直到溥仪出宫、民国政府接管故宫,清点文物时才被发现。

按照《器物档》、《陈设档》,它们都叫做“画珐琅”。同样是在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大展中,“画珐琅”被翻译为enamels,然后再翻译回汉语的时候,有了“珐琅彩”这一称呼。“珐琅彩”由于是长期不为人所知,旧有的名字没有在社会上使用过,新的名字开始就被广泛接受然后流行起来。

fT5wv5u8bMBCgE6eOfnPFJ9ed7XOXU5DEg7FPgmf.pn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珐琅彩黄地莲花碗

翡翠

翡翠在我国出现是在清乾隆初年,当时是地方上进贡的“土特产”,被称为“云南玉”、“滇玉”,没有受到任何的重视。整个清代,翡翠都是作为一种彩石使用的,和水晶、玛瑙、绿松石、青金石处于同一层次,故宫的翡翠只有七百余件,其中还有大量是“新”字编号的民国以后进入故宫的藏品,构不成一个品类,两岸故宫总共只有一千余件。

清末,北京、天津的古董商人炮制了“翡翠”这个新名词,并且编造了慈禧酷爱翡翠、使用翡翠西瓜陪葬的故事,到二三十年代,翡翠流行起来,被全社会普遍知道。

mjWnvUdElO7KP9L8YKbD43raaWj31TNvre3jYXfK.png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翡翠碗

红木

红木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清乾隆四十三年,但是这个称呼是没有明确的指代的,出现的次数也极少。整个清代,工艺美术行业以及社会上还是用“花梨”、“紫檀”、“酸枝”等约定俗成的具体木材品种的称呼。“红木”一词的流行有两个源头,一是清末,广东的商人用来称呼来自泰国、老挝、缅甸的大红酸枝等木材,一是二十年代,上海的报纸还是使用红木一词指代树芯是深红色、红紫色的热带地区的硬木。在上海报界的带动下,二三十年代,红木具有了现在所具有的意义,泛指各个红色树芯的珍贵硬木。

fH5yYhAo57QCEkSrzudkGTwncibtss97ULshos7O.png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中期紫檀长条桌

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工艺美术领域,这种新称呼的现象十分多见,其他文化领域也广泛存在着类似的现象。语汇的历时研究,既是语言学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历史学的研究方向。新名称的流行,背后还有着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文化心理,是文化、社会与历史、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字: 内容标签:金水,彩瓷,翡翠,工艺美术金水 彩瓷 翡翠 工艺美术
下一篇:陈履生:见证与表现——于长江作品展_深圳美术馆-于长江--深圳-过程中-发展||上一篇:易英:长沙一条街_-这条-小贩-商业街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