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9时,艺术家靳之林教授离我们而去了。 这一噩耗,是伴随着漫过大半个中国的滚滚寒潮而来的。寒冷中,好多爱他的人眼含热泪。 靳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的损失,也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损失! 老先生的一生,热爱生活,倾心艺术。先生尤其钟情于黄土地,钟情于北方黄土地上的积淀与创造。 陕西的黄土地,永远留下他深入生活、勤奋创作的印迹。他最爱的地方是延安,是渭北。他对这方土地的爱,胜过了对他家乡的爱。 步入耄耋之年的他,曾多次去陕北,也多次来澄城。他将自己对民间艺术的情、对文化遗产的爱,一直“存放”在这片黄土地上。 在中国美术界,靳先生似乎有些“另类”。然而他这“另类”,却恰恰反映出他对艺术本质的精到认识,那就是他更加看重艺术中最核心的因素——“真”。 这“真”是什么呢?那就是艺术的本源,是蕴藏于民间最朴实的“情”,是从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为老百姓所喜爱的“审美”及其“审美视角”。 他多次来尧头窑,是因为他真心地爱“尧瓷”。在窑场,在博物馆,在庄户人家,看到一件件尧瓷产品,他眼里放光,喜从心生。他说,这是来自民间艺人的伟大创造,是承载着久远文化的珍贵遗产。 尧头窑很幸运。因靳先生的热情推荐与积极争取,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保护名录。当然他的爱也不唯尧瓷,他对来自民间的好多地方的多种艺术形式,瓷器、剪纸、刺绣……等等,都爱得痴迷。据说,在他的家里,在他租用的房子里,到处塞得是民瓷,而且多数是北方窑口的大件。也许别人看来,这些东西大、粗、笨,不上眼,而他却觉得很美、很大气,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他给尧头窑题写了八颗大字:黄河之精,华夏之灵。可能一些人认为这是大话。仔细想,这八颗大字切中肯綮。你如果理解不了这一点,说明你站得太低,视野不阔,眼光不到。 大师与常人当然不同。靳老先生,无疑是大师。他知道,时下艺术界的“病”在哪里。低俗、甜媚的东西还是太多了。对此,他心里一定很是着急。所以,他在多种场合,呼吁重视民间艺术,鼓动艺术家深入生活,到底层、到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寻找最质朴、最本真的艺术,来作为继承和创新的借鉴。 虽然他年事已高,出门不方便,但他还是挤出时间到各地去走走,甚或背着画夹,去写生、去创作。 尧头窑是他心爱的地方。这多年,他已来过好几次了。作为一位艺术家,到基层去“采风”是必不可少的。但他把到澄城来不叫“采风”,叫“采气”。因为,他来澄城,他去尧头,不只是想进一步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对这些可以说他已经了然于胸,而他要寻找和吸纳的是更深层的东西,是他所说的“气”。——如果缺少了这种“气”,艺术作品又如何能够做到“气韵浑然”呢? 孟夫子曰:“吾养吾浩然之气。”先生一向重视“采气”“养气”,说明先生取法乎上。气者,何其贵也。人“无气”不生,艺术“无气”则不久长。 “气”在哪里?应当说,主要在民间,在底层。在那些看似朴拙、看似简单,看似“不够艺术”的制作里,实在蕴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元气”,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倍加珍视。 越是“气少”,越是虚弱;越是虚弱,越难“纳气”。好在,随着我们中国方方面面的强盛,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自觉与自信,而且在多个领域里正在“聚气”“养气”。艺术界自然也一样。 先生啊先生,您可以放心地离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中国艺术一定会“聚气”而起,更加繁荣。 靳老先生,性情执着,浑身有“气”。作品如人。先生的画作气韵充盈,体现着时代特征和民族之“气”。 先生艺术常青,精神永在!(澄城县博物馆 王智博)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是他,他对,,是他 他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