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斗兽情形,画像石和画像砖里有形象的材料。南阳汉画馆里有一座角抵斗兽厅,它通过实物告诉游客,汉代统治者为了显示尚武之风,同时为了追求感官刺激,热衷于观赏惊心动魄的角抵戏。汉代的角抵活动,大部分在特定的环境例如宫苑中进行,表演性较强。但也有生与死的较量,充满了血腥气味。从汉画看出,角抵分三种形式,即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兽与兽斗。
其中人与人斗又可分为徒手相搏、徒手对持器械、持器械对持器械,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武术对抗表演。有一幅技击图,画的是人与人斗,画面右一人持矛跨步刺击,左一人迎矛搏击,技击者的英武之气势不可挡。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幅图,画的是人兽相斗,有一位武士只身一人,正力斗用锋利的犄角暴躁前抵的野牛。而同时,旁边还有狮、熊、虎等猛兽伺机出击。武士的处境,在极其危险之中。此情此景,很像罗马斗兽场。”展示了汉朝民风的彪悍场景。
“孝武帝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西则数十里虎圈。”汉武帝时期,建立了规模庞大的虎圈兽园。《汉书·李广传》里记载了李广孙子李禹斗虎的故事,“李禹有宠於太子,然好利,亦有勇。尝与侍中贵人饮,侵陵之,莫敢应。后诉之上,上召禹,使制虎,悬下圈中,未至地,有诏引出之,禹从洛中以剑斫绝累,欲刺虎。上壮之,遂救止焉。”公元前 87 年,武帝病逝,陵墓里竟生殉虎豹 190 只,表现了他对狩猎和斗兽生死不移的癖好。
汉成帝时,汉朝邀请匈奴和西域的君主们到长安观光,征发猎户到秦岭中捕捉熊罴、豪猪、虎、豹、狐、鹿等,送入射熊馆,请宾客们徒手捉取,以示雄健。成帝亲临射熊馆,纵观取乐。但这是一次扰民伤农之举,闹得关中农民无法秋收。为此,文学家扬雄撰写《长杨赋》予以讽谏。到了东汉,文献里已经很少有关贵族参加斗兽的记载,汉画像石上出现的斗兽者多为下层平民,均不戴冠,短衣,或者赤裸上身,贵族则在堂上作为欣赏者出现。
《盐铁论》所谓“百兽马戏斗虎”说明当时驯兽已与斗兽并列,成为民间“玩好”之一。江苏铜山洪楼汉画像石墓与搏虎、曳兽图同出乐舞百戏图,其中有虎戏、象戏等。长沙砂子塘一号西汉墓外棺漆画绘有羽翼神人骑豹图。咸阳马泉西汉晚期墓出土的残漆奁纹饰中,可以看到较早的驯兽表演情形.一奔兽背上立竿,表演者持竿横向挺身,另有一种奔兽,一人舞袖扬鞭,单足立于上。
江苏盱眙东阳汉墓(年代相当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出土的百戏杂技图中有场面,一牛一虎相抵,牛背与虎背各有一驯兽者跪立,双臂平伸。安徽定远县霸王庄画像石墓也出土驯兽图。东汉更多见表现驯兽的文物。湖北均县土桥镇东汉墓出土两件石刻,猛兽张牙嗔目,而驯兽人从容安坐在兽背上。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出土画像石有驯虎图,虎颈拴索,前有一人牵索戏虎,虎昂首翘尾,后有一人一手握虎尾,一手执虎足。驯兽、斗兽活动体现了汉代人的征服自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所向无敌的精神境界。
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出土汉画在六个方面表现了尚武精神:1、门户防卫;2、生产与生活;3、军事活动;4、建筑构件;5、英雄崇拜;6、对节义女子的颂扬;7、体育娱乐项目及其他;从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看出,比武是常见的题目。表明汉代社会两人比武是常有的事。汉代徐州、兖州和豫州三刺史部接壤地区(即现在的苏、鲁、皖三省接壤地区)的尚武习俗,已转化为引领人们生活和为国效力的传统精神,与其他地区相比,表现的尤为强烈。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墓葬和祠堂中这些汉画所反映的尚武精神,符合社会发展之需要;正如顾森先生所言:“汉代流行的以拥护皇权、‘诛乱臣贼子’为口号,儒家伦理思想如孝行、妇道、尊老、敬贤、祖先崇拜等,逐渐深入人心;建功立业是一种社会时尚。”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一直表现出炽烈的尚武风气和精神,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这方面的考古发现。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一人,出土,,一人 出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