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当代油画家屠宏涛:感受世界的多维_屠宏涛-多维-多维

编辑:蔡春伟 来源:澎湃新闻
 
从北京飞到上海,再搭乘从机场到西岸龙美术馆的出租车,穿过热闹的布尔乔亚大蜘蛛,来到艺术家屠洪涛的展览

从北京飞到上海,再搭乘从机场到西岸龙美术馆的出租车,穿过热闹的布尔乔亚大蜘蛛,来到艺术家屠洪涛的展览“时间的旅行”,时空的变化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面前再正常不过。

20余副作品,屠宏涛的目标是对绘画中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方式进行重新诠释和对空间关系重新配置,这些抽象的油画成为一个个悬而未解、亟待阐释的起点,就像展厅里层层叠叠的柱子一样,周围布满了由这个起点生发的众多不可预知的线路。

作品《红松石1》是最早能遇到的,屠宏涛特别喜欢它的红色,觉得高雅又刺激。这种颜色会让屠宏涛产生融入感,融化感。结构从融化后产生。屠宏涛说自己虽然表面上愈发的抽象,但在他内心中,这些画反而非常具象,这让人想到“内观”。

展厅里浓郁幽沉、斑驳影绰的绿色,是屠宏涛绘制的《洛神2016》,这是一个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在洛水遇见神女的故事,当时曹植正逢政治空气特别紧张,兄弟为王权斗争之时,却写了很美的一篇遇美女游记。女神是偶然出现,也突然消失。

讳莫如深的绿色是神秘的幽谭,反照的是艺术家自己。这种虚实难分的故事,其中的灵感往往只能感受,原本浑然的陈述加以延伸、拆解和分析,反而越说越说不清。就像没有人能完全诠释一个抽象体验者的经验,更无法通过聆听解说的文字,和画家的灵魂契合。

在画面的局部,有没有被消灭的肖像。颇具表现主义精神的厚涂人的面孔与身体,侧用笔锋,划刻出体面的薄厚,隐匿在在空间中,仿佛是语焉不详的画面里唯一的叙事。屠宏涛拥有中国最常见的学习艺术经历,毕业之后,他在广东卖了一年的衣服,之后画了大量社会景观式的油画。但如果把隐匿在局部的肖像看作是某种城市化焦虑的延续,对屠宏涛来说未免过于“系统”化了。

当旧有叙述方式无法承担新的思想观念,需要以旧为底、发明新的语言。在全球文化资源已成为人类共有精神养分的21世纪,相较于古人,今人面临的世界更为丰富复杂,不仅要理解自身文化系统的整体特征,还要有从多元文化视角反思自身文化系统的能力。

2009年,屠宏涛开始画“风景(landscape)”,但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并不能契合地描述他的创作——landscape,总是显得寡淡,你可以说它带着对大自然无穷的热爱,但终究是人类冰冷的审美注视。 于屠宏涛而言,他认为“万物有灵”,山与水,花与草,自然共生,无需造物主般的虚妄,所以他说自己创作的是“山水”——这个词为这些作品迅速找到了文化坐标。

在2018年11月的上海,找到文化坐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间之旅”的策展人是著名的艺术评论家芭芭拉·波洛克,她在繁忙的上海艺术周带来一本讲述中国千禧一代是如何迅速成为国际艺术大明星,如何超越他们自身的文化传统的书。与这些向外的旅程不同,屠宏涛的旅行是向内的。

就像从世界各地直接飞到上海的旅程一样,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成为单向的连接,视而不见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世界。屠宏涛的多次旅行在这些土地展开。在无聊时,他会拿着地图,像扔飞镖一样寻找目的地。2009年的时候,这个目的地被定到了眉山,他到眉山去看了三苏祠,然后在那里游山玩水。眉山是苏东坡故里,在东坡的庭院里,他看到这里“灵气”殆尽,空间被居民的生活侵占,天生的文化身份令东坡的诗词回响当下,穿越时空,这种多维的现实感受,被他融进了创作中。

苏东坡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但在北宋,还没有所谓的“文人”。他喜欢这种混沌的身份说法,就像竹林七贤一样——自由不受束缚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满溢而随心所欲的阶段,如董其昌一般,熟稔所有中国画的传统和结构,但却有自己的表达语言。这些经验最终聚合,具体到绘画而言,就是消灭一切具象,形象,对思考的困扰,同时还时刻警惕过去图像的侵袭,特别是拉开和成名大师佳作间的距离,传递内心对于纯粹绘画的理解。

这是一个大的命题和挑战,屠宏涛说自己还没有那么的懂“东”与“西”,所以他不会为西方的框架所束缚,也不会为传统所累。

YT采访屠宏涛

艺术家 屠宏涛

YT:你的很多创作是在旅程结束之后画的,个人经验的转译其实早就在你自身这里完成了。

屠宏涛:基本上是一种片段式、一种灵感式的。可以说被记忆浪漫化或者什么的,我也很难形容。但是有我觉得慢慢感受到比较真的一些东西,让我感觉这个比之前有一股时间性在。虽然很碎片化,但会让你觉得好像在闪回的某一个东西,感觉就是时间性。

YT:你画的是山水。

屠宏涛:对,它有一个中国的这个概念。讨论“风景”,它的基础是在整个西方上,说山水,因为你和他是一体的,也就说山和水之间这个本质是这样。

YT:landscape有翻译为地景的。最大的区别在哪?

屠宏涛: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是没有宗教明确,宗教化。中国是一个相信万物有灵的,灵性崇拜的文化。山和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就像“我和你”,是共生在世界的一种关系。所以那么我画的很多,比如说《梦见董其昌》,那就是我门口的草,或者说就是路过的一个风,我偶尔也会加建筑在里边。这种东西会体现出你个体的一种温度,体现出你自我塑造的一种温度。今天的绘画很多都是策略性,已经不愿意跟对象和这个真正有灵性的东西去感知了。

屠宏涛,苍穹,布面油画,210×320厘米,2017-2018年

YT:在我们今天来讲特别有意思:现在人面对网络,好像每天都很忙,不联络好像这个人就不存在,社会性被空前放大。但是说到游“山水”,会说你避世,但是你面对的其实就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一个虚假的世界。真实的体验变成一个虚假的体验,然后虚假体验变成一个日常的体验。

屠宏涛:所以现在很多都是工具化的。我对那种自由的人,会在内心特别崇拜。所有的创作都会有个题材,题材跟时代和个人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我也知道,种族、女性,它是这个时代的题材,因为我们实实在在的遇到了这些问题,但对于个人来说,我还是觉得说不一定这就是现实。

YT:今天的现实是怎样的?

屠宏涛:现实结构性在复杂化,以前的现实是单线的,因为网络的出现,就像数学家讲的“超多维”。我会去关心更多维的感受是怎么实现的。但是你更注重感受,并不是要把它具象,也不要把它真的扔进媒体,才能避免沦为单一的美学表象。结构和美感产生于距离,你只有在具体当中去感受不同的现实才可以。

屠宏涛,万物一马,布面油画,2014-2018,210×320cm

我不想在一个维度工作。这次的展览里,你可以感受到,包括动机上,我在调整它的纬度线,西方的、东方的,这种概括性和这种抽象的理解是核心,而不是某种被禁锢的叙事和图像。尤其是现在世界这么丰富的前提下,我不认为现在的艺术被电子化后有多复杂,媒介是新的,但是向度却是单一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多维,油画,屠宏涛,多维,多维 油画 屠宏涛 多维
下一篇:辽宁朝阳:董明德《中国画线描写生作品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_董明德-金华园大厦-作品集-画院-作品||上一篇:余春明2018年油画作品展巡展·南昌站开幕_南昌-余春明-写实-绘画-江西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