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九大博鱼见博物馆公益互动活动结果揭晓_鱼形-粉丝-媒体

编辑:刘爽 来源: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
 
11月15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四

11月15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以下简称九大博)共同发起,国家宝藏、微博文博和文博头条联合推广的“鱼见博物馆”微博公益互动活动抽奖结果已揭晓。

  截至发稿,据新浪微博文博和文博头条两个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本次活动阅读量828.5万,讨论7000条,主题视频播放量10万,刷新了新媒体文物宣传领域的活跃度数据。文化遗产在全民共享的同时,也有全民保护的责任,本次活动微博文博和国家宝藏不但拿出了自己的文创奖品,还是活动的媒体支持方,通过活动发布、活动细节解读、视频解读、新媒体图文介绍等形式进行了宣传,继而引发了百余家纸媒、网媒、电台、新媒体等全媒体的广泛关注,系博物馆与融媒体跨界合作创新宣传的典范。在本次活动开展期间,陆续吸引了国内百余家市级以上博物馆的接力参与,不断有粉丝持续围观后积极加入了寻找博物馆之鱼的行列,这也是对“互联网+文化遗产”的落实。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逐水而居”,鱼是远古人民最早的食物之一。而“鱼”字,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就已出现单体鱼纹、双体鱼纹、变体鱼纹,例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盆、姜寨仰韶彩陶上的单体鱼纹、山西芮城仰韶文化彩陶双体鱼纹等。“鱼”与“余”同音,“鲤”寓意“利”,民间有鲤鱼跳龙门而化为龙的传说。到了唐朝,因唐主姓“李”,与“鲤”同音,由此鲤鱼预示着唐朝的兴盛,鱼也就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唐朝推行鱼袋,五品以上官员可佩鱼袋,用以辨别等级尊卑,而且还被作为进宫的凭证,鱼袋就被做成了鲤鱼的形状。鱼在传统文化中,还表示爱情或美人,如“关关雎鸠”中的“雎鸠”,就是鱼鹰,象征“君子”追求“淑女”,来表达美好的爱情。鱼也经常被文人借用在古诗、文章中来表达感情,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使“斜风细雨”诗人也不着急回家。还由于“鱼”与“余”同音,所以人们常用“鱼”代替“余”表示美好的寓意。鱼在中国代表富足、美满、自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才能久立于中国文化长河中,通过文物我们看到了它们靓丽的身影。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发动粉丝到博物馆寻找跟“鱼”有关的文物,通过观察文物所饰鱼形,启发对文化遗产深度内涵的思考。本次活动自11月6日启动至13日微博平台抽奖系统关闭,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九大博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答疑解惑,有些粉丝咨询鱼形文物的鉴定、藏品征集、博物馆票务问题、参观交流等等,还有诸多粉丝回复的鱼形文物可能并非来自九大博物馆的藏品,有国内艺术品界、收藏界、美术界现代作品,还有来自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有关“鱼形物”的咨询。这是九大博物馆以黄河、长江流域文明中心的周秦汉唐晋蜀楚之“鱼”,吸引来了全球文化遗产爱好者的围观。文化不分国界,鱼见博物馆活动为其提供了一个艺术讨论和交流的平台。本次活动,营造出了“发现美、研究美、传播美”的氛围,通过九家博物馆用自己研发的文创奖品,为粉丝发福利的形式,实践和引领了“让文物活起来”的潮流,发掘出了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也为跨地域馆间合作、联动解决粉丝提问、跨文明解读文物,取得了良好的工作经验。


关键字: 内容标签:鱼形,粉丝,媒体,,鱼形 粉丝 媒体
下一篇: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双年展:走向民族生态未来主义_水系-未来主义-都市||上一篇:碑林石刻文物库房柜架设备二期项目通过竣工验收_博物馆-工作-架设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