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浅谈当代工笔画_艺术-材料-追求

编辑:杨晓萌 来源:《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回顾与展望中国的工笔画有伟大的传统,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不平衡,唐宋是个高峰,元代以降,文人写意成为

回顾与展望

中国的工笔画有伟大的传统,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不平衡,唐宋是个高峰,元代以降,文人写意成为主流,工笔就不那么繁盛了,但也出现了像赵孟烦、吕纪、仇英、陈老莲这些擅长工笔创作的大家。进入20世纪,金城、康有为等相当一批画家和文化人,提出学习宋代、以工笔院体为“正轨”以写意为“别派”的主张,并涌现了刘奎龄、于非罔、陈之佛、徐燕孙、张大千、陈少梅、谢稚柳、刘凌沧、张其翼、田世光等一大批长于或兼善工笔的画家。新中国时期,工笔特别是工笔人物画向年画、连环画靠拢,在转向通俗大众化的同时,也拓展了题材与表现手段。新时期30年来,潘絮滋等打出“复兴工笔画”的口号,建立了全国与地方性的工笔画会,工笔画家和工笔作品空前增多。画家们广泛借鉴日本画和各种现代绘画的观念、材料和手法,工笔画的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正在经历着空前的变化。

工笔画的前景如何?我想用“不可限量”四个字来形容。首先,工笔画有大发展的可能。从美术史的角度说,工笔画只有短暂的辉煌,元代以后就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它有很大的生长余地与可能。第二,中国历史上没有高度发展的写实性绘画和色彩性绘画,只有工笔才可能成为高度发展的中国写实性与色彩性绘画。第三,处在“全球化”时代的工笔画,可以自由借鉴现代艺术的种种经验,即它不仅是装饰的、写实的、写意的,也可以是表现的、观念的、超现实的、魔幻的等等,即它的可开发性、可变异性还很大。所以,展望工笔画的未来,它应该有一个更加灿烂的前景。

不过,这个前景不会自动到来。目前的情况是,我们拥有的众多的工笔画家,但工笔画的形式风格还不够多样化,作品的质量还不够高,还没有工笔画的风格流派,没有工笔画的大画家,还缺乏对工笔画传统和现状的深入研究……

关于名称、名分

工笔画、重彩画、岩彩画、工笔重彩画,这些名称,都被用来概括工笔画,但它们其实是有区别的。从字义解释,“工笔”指的是画法,“重彩”指的是材料性质,“岩彩”指的是材料出处;“工笔重彩”指的是用重彩、工笔画法创作的作品,但“工笔”也可以是“工笔淡彩”,所以并不等同于“工笔”。“岩彩”可以用工笔方法画,也可以用写意方法画,所以也不等同于“工笔”。“重彩”与“岩彩”最为接近,但“重彩”也可以用非矿物性材料(如丙烯),“岩彩”就应该只用矿物性材料,二者也不同一。

作这些生硬的区分是想说明,对一个艺术现象的语言表述只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准确”性,所以在名称问题上不必太“较真”。一方面,要尽量尊重那些在历史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所以“工笔画”这个简单而通用的名称,应当坚持,否则自己就把自己弄乱了;另一方面,对已经形成并被应用的新概念,如“岩彩”等,也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它毕竟有自己相对独特的限定,如果能形成一种新的派别,何乐而不为?这也就是说,名称的争论并不重要,“正宗”与否的名分也没实际意义,重要的是坚持某种认知的各方,能否形成真正的艺术派别,但派别不是争论出来的,而是通过作品的创造自然形成的。当下的工笔画所缺少的,不是统一的风格画法,也不是独持己见的看法,而是独立的、彼此真正不同的艺术派别,风格与个性。

材料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画家借鉴吸收日本画讲究材料的特点,在开发、研制、利用工笔画材料(包括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以及用新的观念看待艺术材料方面,作了很多引进与探索的工作,形成了相当的影响。材料属于媒介、工具,但也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在现代艺术中,材料和观念结合,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当代工笔画家用材料更加讲究,并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新风格新面貌的作品,丰富了工笔画的样式和表现力,开拓了工笔画的新的可能性。

不过,对于工笔画创作而言,材料的功能是有限的。如果缺乏出色的造型能力、敏锐的色彩感觉、不同一般的想像力以及结构画面的能力,再好的材料也无济于事。个别艺术家可以专门研究材料,进行新材料的实验,为材料而材料,但对于多数画家来说,用材料创造出有情境、有思想、有技巧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玩材料”没有多大意义,譬如,云母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材料,但决不是什么作品都可以用云母,都可以出好效果。对于工笔画来说,讲究材料但不“玩材料”,才是恰当的态度。

写实性与表现性

和水墨画相比,工笔画更长于描绘,亦即更近于写实。特别是人物画,工笔的写实描绘能力远胜于水墨写意。新中国时期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作品有了“革命”却总是丢了“现实”。靠近了年画的工笔人物画也是如此。新时期以来,画家思想解放,可以大胆描绘现实了,但市场、娱乐的要求又使它去亲近唯美、甜俗,所以中国的工笔画始终缺乏真正的写实主义作品,缺乏能够直面血肉人生、揭示深层人性、有强悍精神力度的作品。在这方面,工笔画还有极大的潜力和极大的可能性。突破的难点和关键主要不在技术技巧方面,而在画家的观念、思想力、情感指向方面。真正的画家必须能够独立观察与认识世界,有自己对世界的独到观察、理解、感受和批判力,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形式语言和风格创造,达到直面血肉人生的写实主义艺术的高度。

“表现”决非水墨画的专利,工笔画也能使作品具有非常感性、浪漫和表现的品质。问题主要不在工笔形式本身,而在画家有没有表现的气质、才能与追求,以及这种表现有没有触及有意义的人性和人生问题。高度的描绘性与想像、表现、超现实性并不矛盾,是被艺术史反复证明的事实,当代画家如江苏徐累的作品,就把精致的工笔画法,写实的描绘与超现实的奇异表现特质融为一体,就是一种突出的例子。当代工笔画家大多停留在为市场和特定展览作画的层面,很少关心现实人生的问题,也很少开掘自己的内心生活,作品既缺乏深刻的写实性,也缺乏真诚而深刻的表现性。

俗媚与逐丑

工笔画尤其工笔人物画,画美女、女人体、单纯地表达和迎合人的生物性欲求,堪称最时髦,无论是画展、画册还是刊物,可谓俯拾皆是。我并不反对画美女、裸女,而是批评在美女画、裸女画以及其他题材作品中的俗媚趣味。当这种媚俗趣味成为持久的倾向,被伤害的不只是艺术消费者群,也包括画家自己。媚俗在影视、摄影和文学创作中也严重存在,但这并不能证明它们是健康有益、应该效法提倡的东西。新时期以来,现代大众艺术以及它们所追逐的娱乐性、低俗特质就以最快的速度渗入媒体、文化艺术界和艺术市场,大大改变了中国艺术的格局和精神趋向。刚刚从意识形态的制约中解放出来的工笔画,又套上了另一种制约,所不同的,前一种制约是硬性的、不情愿也得情愿,后一种制约是软性的、自觉自愿的。我没有一概否定工笔画的意思,只是希望工笔画家警惕地反思这种现象,和俗媚保持距离,自觉追求高雅的格趣。

“逐丑”是“媚俗”的另一端,是近年来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现象。所谓“逐丑”在这里是指对“丑”的人物形象的一种嗜好和追逐。美与丑是相对的,对于“丑”,人们大抵有一种共识,但每个人对于“丑”的判断和接受并不完全相同。在艺术创作中,“丑”可能近于“假”、“恶”,也可能近于“真”、“善”。现代艺术普遍存在的“审丑”现象,与现代艺术对现代社会异化的反抗相关,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与心理现象,但优秀的现代“审丑”作品,都具有“丑”与“真”的一致性。传统和现代工笔画一向以美为主要对象,它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而吸纳“审丑”,是很自然的现象,但如何吸纳,如何处理与传统观念与习惯的关系,值得重视和研究。我这里说的“逐丑”,是指一种为丑而丑、把丑与真分裂开来的现象。就是说,一些作品把形象(特别是当代农民)丑化,不是因为追求真实性,而是喜欢这种趣味,把这趣味当做一种风格与个性。上面说的媚俗远离真实,这种“逐丑”同样远离真实。变形是需要的,脱离真实的为丑而丑、为形式而丑的“逐丑”不可取。工笔画应当把真实性追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无表情现象

工笔人物画有一个相当流行的现象,是淡化表情,甚至无表情——人物都无怨无怒、不悲不喜,眼神发呆,没有感情表达。这在现代美女画中尤其严重。这是为了“酷”,还是为了别的,我不知道。出于特定的表现需要,淡化表情或无表情是完全可以的,但不管什么身份,什么情境中的人物都无表情,形成一种人人可用、可仿的无表情公式,就大成问题了。“文革”时期,画表情曾经成为一种公式——都咧着嘴笑,都眼放光芒,都一脸庄严,都义愤填膺等等。那是一体化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当下的无表情公式则是一种时尚,一种流行性“共象”。有无表情两种极端,都是公式化的。

有表情或无表情,严格说都是一种表情。有无表情都可能是好的人物画,也都可能是不好的人物画。成功的作品不在有无表情,而在那表情(包括无表情)是否合乎情理,是否与特定情境中的人物身份、性格、心理相契合,是否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观念和意义追求,是否能与整个作品的风格、情调、形式手段融为一体,成为其艺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物表情不是外加的,而是由内而外、自然生成的——或者出自形象自身的逻辑(这是写实型人物画的主要特征),或者出自画家思想和情感的逻辑(这是浪漫型人物画的主要特征),“无表情现象”违背了这一逻辑。把无表情作为一种时尚来追求,放弃了对人物内在精神与个性的刻画,也就把工笔画完全等同于大众流行艺术,阉割和放弃了工笔画的精英性即精神性和创造性追求。

讲求格调

“格调”曾经是衡量中国画的最高标准。格调是什么?在我看来,它是透过形式风格、语言和技巧运用折射出来的人格价值——寓于美中的真与善的程度,业已形式化、物质化的精神品位。人类和人类的艺术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前者是自然性的体现,后者是道德性的体现。“格调”所强调的,是人品与艺品的一致,即艺术也要体现一种道德性价值,这是人和艺术的本质决定的。格调所强调的人品,是指人的气质、道德修养、精神追求综合塑造的品格。人品的高下与笔墨、色彩方法及其熟练程度并无必然联系,但与笔墨、色彩特别是笔墨、色彩品质、气息一定相关。平庸的人格难免笔墨的平庸、色彩的平庸,飞扬跋扈的人品必有某种外张的笔态和色彩表现。这种必然的连带关系,决定了高格调的追求必然伴随着对完美人格与超越精神的追求,对庸俗、低劣、市侩、无灵魂和丑陋灵魂的拒斥;对世俗物欲(地位、金钱等)的超越,对真纯高尚精神理想的追求。人性完美永远是一种理想,但不媚俗、不势利、不张狂、不萎靡、不虚伪、不贪婪、不猥琐等等,总是体现着一种崇高而切实的人格追求。传统绘画对笔墨格调及其与人品一致性的强调,正体现着中国艺术对真与善尤其是美的极大关怀。对艺术格调的追求,是上述追求的特殊形式。

当代中国画的主要问题,是迎合市场,弱化乃至放弃精神和艺术品位追求。一些有天分和成就的画家,往往以风格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重复、复制已经定型的东西,不再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许多年轻画家则以他们为榜样,把精力用在打造风格上,一旦打造成名,也开始重复和复制。当下引导潮流的是市场和资本,媒体和美术出版物大都在跟着市场打转,大家所追求的,大多是利益而不是艺术。画家离不开市场,但必须追求高格调,否则就会成为市场的奴隶,毁了自己的艺术。

工笔画受大众的喜爱,技术性比较强,画家们容易接受市俗的影响,容易重技巧风格而轻格调趣味。因此,提高格调,是当下工笔画创作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获得高格调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20世纪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家的鉴赏力普遍降低了。对此,我们还缺乏清醒的认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和艺术鉴赏力,是改变工笔画现状,提高工笔画品格的迫切课题。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材料,追求,工笔画,艺术 材料 追求 工笔画
下一篇:艺术是一门“人学”——如何看待艺术的功用_人学-让人-艺术家-生活||上一篇: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水陆生活,延展智慧_艺术中心-蓬皮杜-艺术中心-展览-都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