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大美为真——大美术_大美院_大写意_是一种-都是-美院

编辑:杨晓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1995年,我提出了中国的美术学院存在的四大问题:一、中国的美术学院都是西画学院,除国画系外全部是西

1995年,我提出了中国的美术学院存在的四大问题:一、中国的美术学院都是西画学院,除国画系外全部是西洋专业,国画系也是先入为主地以西画基础为基础。二、全国八大美院都是一个模式,系科设置基本相同,各院教学方法、大纲、资料、教师结构、知识也基本雷同,规模、办学方向千篇一律,而且还在继续缩小差别,继续相互学习不自觉朝一个模式走。三、所有的美院都存在学科失调、人员比例失调的问题,行政后勤和专家比例严重不合理。四、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美术教育单元制的教学方法让教师有意无意地互相否定、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是反艺术科学的一种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的目标。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将“中国特色”总结成了“大美术”、“大美院”、“大写意”三个方面。“大美术”是“中国特色”的内容,“大美院”是“中国特色”的形式,“大写意”是“中国特色”的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美术教育的中国内容、中国形式、中国精神。

一、大美术

“美术”这个概念的内涵来自法国,在当时画家和工匠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个别宫廷画家成为御用画家稍有不同)。后来经过画家们1648年1月20日的争取,将“美之艺”、“美之术”与文化人等同看待的要求被政府接受,成立“皇家绘画雕刻学院”,从此就有了“美之艺术”,“美术”的概念从此产生。而在中国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就有“羊大为美”的概念记载,和希腊罗马人一样,绘画雕刻是一种地位荣耀高贵的工作。实际“美术”的内含是很开阔的。宫廷画家可以“御前行走”,在宋代正式设立画院,有“待诏”职称,清代圆明园“如意馆”皇家画院有包括郎世宁在内的专业画师。现在人们一提起“美术”,就是指绘画、雕塑以及一些纯艺术类专业。这是对“美术”的内涵、范畴和意义的严重局限。我认为:历史地看,中华民族是个热爱美术的民族,从古至今,从上到下,都有热爱美术的传统,唐宋皇家对书画美术的热爱重视可见一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美术的概念应大大地扩展:

1.眼目所及无非艺术。一切有形有色的事物都是美术。大到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的面貌,小到居室、餐具、食品、日用品等任何能够“看”到的小物件都不例外。“美术”就是创造“美”的视觉形式的“术”—这个“术”有艺术的成分,也有技术的成分。它可以包括创造纯粹供“审美”的、非实用的形式,也可以包括创造实用的使用的物品,还包括将现有的东西按照美的法则来排列、置放。在此基础上理解“美术”的范畴,就可以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美术、环境美术、设计美术、装置美术、服装美术,以及一切民间美术和随着新生活需要而诞生的全部新的物类美术—诸如我们现在能了解的剪纸、陶艺、画花、布饰、摄影、插花等等,还有我们还不能了解的未来的更多的品类,以及所有的造型色彩和它们的置放方式。

2.美术在人的生活中是一件大事。它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人的举手投足、衣食住行、生存环境、所见所遇,无一不与美术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

3.美是人类的目的。美不仅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人类的目的。人类社会的全部生产、建设行为都是为了实现“美的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最终目标就是“美”—美的世界、美的自然和谐、美的社会关系、美的生活。发展是实现美的途径,和平是维护美的条件。

4.美是改造社会的动力。人类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形象、塑造生活、塑造环境、塑造世界。求美的本能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内在动力。

5.美的意识和美的世界互为因果。人类用美的意识改造世界,但外部世界的“美”的程度会影响一定时期的“美”的意识。这是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辩证法的一个侧面。

6.人类对“美”的要求和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同步的。它要求实现与某一个经济时代相对等的美的生活。中国这个空前飞跃的经济时代,对“美”提出了新的要求。

7.美术发达的程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没有美术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不重视美术的国家是盲目、幼稚、不成熟的国家。

8.美术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没有美术的建设是短视的建设,也是短命的建设;美术可以促进、带动和补充经济发展。

9.美术是人类最敏感的神经之一。人类对美的敏感是人类潜意识中进步发展的源泉。

10.美术可以兴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上的成熟,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美的意识的进程里,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地面上和生活中,成为后人永远无法替代的历史成熟的标志,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象征。

11.美术是全人类、全社会的事业,它不仅仅属于美术家。

12.大中国需要大美术,需要“美术的生活”、“美术的中国”。

二、大美院

1.“小美院”

“小美院”是计划经济时代盲目崇洋的做法。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美术学院直到90年代初中期都还很小—全国八大美院的占地面积都在百亩左右、教师人数在一百上下、在校学生约一二百人。究其原因,除当初设计的办学规模、社会需求预测以及办学能力等因素外,完全是受到西方美术学院的影响,因为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模式完全引进自西方,由一批留法、留日、留苏的美术先驱开创,而西方的美术学院都较小,至今依然。我们一百年来不自觉地把西方作为了一个模仿或赶超的样板,似乎西方的美院“小”,中国的美院也就应该小,但西方的美院模式有它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原因,有它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原因,而这些原因都与中国的国情不符。一味模仿欧洲的小规模美院是计划经济时代盲目崇洋的做法。

2.中国需要“大美院”

在一个民族摆脱了外辱内困、温饱之忧以后,对美的追求和尊重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正如墨子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对于一个个体的“人”,他的全部生活的“美”的程度,就是他生命质量的重要衡值标准。当然,生活的“美”的程度,受到人类整体发展状态、整体意识、自然环境以及个体物质、意识和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而其中的某些因素—诸如社会整体及个体对“美”的意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美术教育来完成。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众,仅从提高全民族的美术修养的角度出发,中国都需要“大美院”。

3.美术学院的功能

美术学院应该承担着所有关于视觉“美”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六个层次:

(1)培养审美

对审美功能的培养和潜质的发掘是首要的任务。

(2)继承技术

继承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全部美术技艺。

(3)研究传统

研究、总结有史以来包括当代世界的全部美术意识、形态和方法。

(4)创作作品

创造反映当代生活的美术新作品。

(5)创新观念

预示未来美术意识、美术形态。

(6)普及交流

美术学院有义务将现有意识、方法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在这个意义上讲,美术学院应将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纳入自己的服务对象,不应局限于“考试—招生—就学—毕业—文凭—就业”这一传统教育因果模式,而是“开门办学”、“为人民服务”,遵循不附加任何功利目的的“欢迎来学—提高素质—美化生活”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

4.“大美院”的涵义

(1)规模大

由于中国社会需要的大,美术学院应该扩大规模,包括扩大招生数量、师资力量和相应的硬件。

(2)学科全

美术学院应该设置社会需要的全部美术学科:一是艺术、文化建设需要的学科;二是社会建设需要的学科;三是社会个体为提高美术素质需要的技能学科,哪怕是插花、剪纸、烧陶、摄影、布艺、面艺等等。

(3)层次多

一是学历层次,可以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二是非学历层次,可以包括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影响和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在内的终身教育一条龙体系,让全民族的每一分子,都有权利在一生中他认为适当的时候一次或多次走进美术学院,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或学习美化生活的手段。

(4)形式活

对非学历层次,可以视学生不同需要设置专业和学习时间。

对学历层次,实行宽进严出的学分制,打破学年制,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可以缩短或延长学时,也允许暂时中断学习。

(5)用人制度活

实行全员聘任制,打破国内外、校内外、离退休和在职的界限,全社会办美院,向全社会聘请专家、名家任教,为各种优秀人才提供施展能力的大舞台。

(6)教学方式多

实行名家挂牌的工作室制,同类专业和同样名称的课程设多个工作室供学生选择,分必修和选修课,允许各工作室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打破目前的系科和单元制教学方式,挣够学分即可申请学位毕业。

(7)资金来源宽

吸引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办学。发展学院产业,及时转换艺术成果为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任务,为教学、科研的发扬光大提供经济保障。

(8)内部结构紧

扩大教学队伍,压缩行政机构、人员,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

(9)具备美术综合功能

“大美院”应该国际化,创造吸引国内外艺术家长期栖居、交流、切磋、活动所需的一切条件;集中各种艺术品陈列收藏,同时成为向当地公众开放的艺术公园。

5.开放与保守:有容乃“大”

学术是学院的风骨。在比“规模”更高的层次上,“大”体现为美院的学术宽容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美院”在学术层次上,应该将“开放”与“保守”、“古今”与“中西”兼收并蓄,允许二者同时存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已经看到了整个西方社会,开拓了眼界,现在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保守与封闭,开放与保守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开放”是培植事物的广度,不开放没有通风、透光,生命就要窒息;“保守”是培植事物的高度,不保守就不能升华、提纯、造出精品,比如茅台百年酒,比如松柏千年。

多变与不变的好坏是相对的:过短的时间只能长出小树、小花、小草;松柏之所以成为树木之王,就是因为它要经过千年时间的“不变”,没有足够的时间,它长不成高大、长不出年轮、长不了坚实的品质。频繁地变品种、搞嫁接,那只能将松柏嫁接成小花、小草。

所以诸如“新媒体会取代架上绘画”之类的说法,本身就是杞人忧天—就像火箭、飞机、汽车、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各行其道,不会因为创造了火箭,其他工具就要消亡,也不会因为有了汽车,人类的下肢就要消亡,赛车、游泳、竞走同样都有世界冠军。

三、大写意

写意是一切艺术最高的要求和最终的目的。

1.传统的“写意”说

“写意”、“大写意”,作为中国画的画法由来已久。“写意”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解释为“公开地表达心意”。它是超越时空的创造,使中国画保存并不断加强和显示着她“超以象外”的东方气质。从先秦至隋唐,从隋唐至宋元,从宋元至明清,“写意”一脉传承,不断超越:岩画、彩陶清新本真的描画;玉器、青铜神妙狞厉的远古气息;顾恺之飘逸若神的精彩绢绘;王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论调;白居易《画竹歌》“不从根生从意生”的言词;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顾恺之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欧阳修“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苏东坡论吴道子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之说。此后,赵孟頫的“存古意”理论、梁楷的大写意人物画、徐渭的大写意花卉、陈洪绶的古意人物,以及元四家、明四家、四僧、八怪、海上画派等无不以写“意”为正宗。

2.写意是一种精神

写“意”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更是文人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工笔画、宫廷画、民间画工画和雕塑、装饰画,它们都是以表情达“意”为主旨的。在“形似”和“神似”之间,都是更强调“神似”,并且以“神似”为目标,而所谓的“神”,是作者自己感悟而倾注了作者主观“意”的成分,“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人的意就在其中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学艺术提出的“写意”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中最透彻地揭示人类艺术目标的贡献,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西方从远古崖画、彩陶,一直到现当代艺术也是如此,但它绝不局限在一个画种、一种材料、一种形式和表象。它是从技法上升深入到艺术本质的一种精神。

所谓“意在笔先”,作画之前,画家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也就是他的整体的美学观,早已凝聚胸中,是几十年对世界的整体认知的积淀。触景生情,南朝刘勰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言说,其实是随时随地对世界总体看法受到外界触动从而引发新的看法,所以是生生不息的。不能局限于一个故事、情节道具、民族服饰上,不能被这些表象吸引得眼花缭乱。要挖掘人与天地自然深层的关系,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和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和灵魂沟通一体的大的一种“意”。落实到一笔一画,都是生动的有生命的。写意的最高要求,一笔一画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生命的一次轮回。因此,以写意为精神的中国造型艺术大境界就是省略细节,关注生命的要害,直追形象之外的元神。

“大”是一种包含天地社会内容的纵横观照,“大”不是一个单向的,是与其他思维方式和其他艺术形式并列的。它是纵横的、统观全局的、天地社会一体的。“大写意”与“小写意”不一样,“小写意”是一种技法。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大写意”是一种纵横观照、是一种全面的、古今一体的宇宙观。它既是精神的,必然与物质相对应,但并不是虚无缥缈。“大写意”不是物质,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精神存在。如果把“大写意”说成一个画种、一种物质、一种实在,那它就成为一种形而下的画法,是器层面的一个画种、材料和方式而已。

3.写意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不仅造型艺术,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写意的:音乐、戏曲、诗词莫不如是。一定的曲牌、词牌、表演动作都有一定的格式,都代表一定的形式。比如京剧的表演:鞭子一挥就是几千里,两手一合一插就表示“关门”。中国人把一定的内容、形式概括为“程式”,也成为“程序”,即不以描摹具体的对象为目的,而是借助这个约定的程序来写“意”。所以可以说,“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传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和灵魂。孔子早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的说法;《庄子?外物篇》也有“得意而忘言”之说;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也说过:“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晋王右军自论书》)。中国的艺术观从来都是轻“实”重“意”,留下了许多诸如“意境”、“意象”、“意态”、“意趣”、“意绪”等精辟的语汇。还有“意在笔先”、“意在言外”,都是表达中国人对“意”的追求付诸语言和思维的结晶。

4.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

中国是写意的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写意的民族。写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就是“意”的思维。它讲究“悟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是一个从社会学经验出发的民族,没有纯科学概念,在更大的范畴内不屑于经过严密的科学或逻辑论证。这个民族特有的穿越表象透视本质的品质使得能够“不以目视而以神遇”,神会于客体的功能优秀于其他民族。因此,中国人通过经验或直觉得出的结论,西方人可能要在实验室或书斋里经过漫长的推理、检验才能得出,比如中医。中国人思考的东西“大”而模糊,西方人思考的东西“细”而清晰。中国艺术以社会学为基础,西方艺术以科学为基础。细有细的好处,大而化之趋于化境,混混沌沌,无极无际,更接近艺术的本质。西方没有“无”的概念,更无“无极”的认识,一切企图经过论证达到所谓的“科学”,其实这种科学本质上讲是最不科学的这在中国的文化、哲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也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哲学中找到依据。中国哲学的核心就是“阴阳”,二元对立,宇宙、世界、人生,概莫能外;天地、日月、盈亏、物我、生死、分合、敌我、男女、君臣、父子、夫妻、喜怒、冷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这是中国的辩证法、矛盾论,它不是产生于逻辑学上的思想,而是来自直觉和经验的,在中国人看来,世界不只是物质的,是物质和精神并存的。因此,除了“无极”之外,一切都只是相对的,但只有“无极”,艺术才能不断更新。

这是中国人的思维特征,艺术的核心是表情达意。核心还是“意”: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判断,并将自己的直觉外化、表达出来,即“写意”。写意无错对,写意无极限。

5.大写意是一种观念

中国人对“意”是非常重视的。“意”就是一种情意、一种意思、一种思想、一种想法。在绘画中的“写意”是通过“象”来表达的。所谓“立象以尽意”。

“象”与西洋人讲的“形”不一样,他们讲“形”,中国人讲“象”,但在中国“象”、“形”都有。“大象无形”,“象”指的是“大象”。大象是无形的。中国人的“象”是超越西洋人的“形”的。“形”是可看的,“象”是超越这个可看的自然,而最后造出来的“形”。

不是自然的“形”,不是看到的“形”,而是感觉感受形成“象”,而外化成的经过加工后的“形”。这种“形”已经上升为一种“象”,叫“大象无形”。无形并非没有形,无形非常形、无形无常形、无形无自然形。不是自然形、不是常形、不是经常看见的,但是是有形的,这种“形”是表达“象”的形,它是中国特色的艺术造型观。“大象无形”是中国特点,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一种哲学层次,是形而上的一种看法。“大写意”是一种“观念”,是经过思维、思想过程和沉淀的,在中国艺术大的范畴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象”和“形”观念是不同的,它是一种表现性的客观,一种表现“意”、传达“意”的客观,所以这种表达意的对象不是原形,是一种人工造出的形即为“象”,通过立象表达人的一种观念。

6.大写意是一种方法

“大写意”同时是一种方法。这种作为一种“方法”的国画范畴的“大写意”,最能用来说明大概念中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这个方法是个具体的历史形成的小方法,但它却是一个具体的典型的例证。我们暂且以中国画的“写意画”作一个侧面和局部来加以剖析,以便于研究问题和进一步再涉及其他所有画种的普遍性。

中国画首先是观察方法,即“十观法”。1.以大观小法。所谓以大观小,比如我们现在离所画对象很近,可以想象,站在很高的空中,来看原来的地方,可以把周围的环境一览无余,其中有我们。2.以小观大法。它与以大观小法相反。3.远观近取法。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因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按近观所得描绘出来。4.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远观的大场面。5.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6.由表及里。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掌握人的心理、思想、性格和内在东西。7.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要在其周围观察,四处观看。8.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逝,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无穷的变化。9.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反复观察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10.以情动物。在观察、描绘一个人物时,不能仅像照相,而是要对这个人有许多思考,对这个人要理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赋予对象以人的感情色彩。

其次,表现方法,可分为五大技法:1.勾勒法。用线条、用单线勾勒出一个物象的方法,如白描等。2.勾皴法。如山水画一边勾一边皴,勾的是轮廓,皴擦的是里面的结构。3.泼墨法。大笔挥洒,像泼墨、泼水一样。4.破墨法。已经画出的泼墨,当它还未干时,再用水代墨继续加,加的时候,它要渗化,这叫破墨法。5.积墨法。待这些画面彻底干透了以后,还不够,再加墨,叫积墨法。

第三,造型方法,即造型四步。第一步:写实。对实体写生,画人物或风景尽可能画得逼近对象真实。第二步:取舍。自然物象是丰富多彩的,但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构思取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突出重点,尽量概括。比如一棵树,有一百多个树枝,但画面上可能只画十来个树枝,只要画出它一个丰富的感觉就可以了。把背景去掉,突出这棵树,通过取舍完成。第三步:变形。作者目识心记,写生多了就记住所要画的内容。在绘画时,对着物象画出的不是物而是一种对物的感觉,是想象制造出来的,画的是概念,是作者对物象的理解,可能画得与自然结构不同,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人特色,所以叫变形。第四步:忘形。不知道自然是什么样子,作者对自然形象的把握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作者已经忘记它原来的结构是什么比例,作者随心所欲而不愈矩,而该造型是长期创作的必然结果,所以叫忘形。

第四,用笔方法。用笔和用墨都有四种境界,其中用笔四境:1.执著。比如写字的人开始对字的结构不熟悉,描红,很认真,一丝不苟,很执著。2.从容。天天描红,接下来的时候不照着写就很从容,甚至背过了,就更从容了,很轻松地把字写下来,这要经过很长时间习惯成自然。3.放纵。达到完全心里有数,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手底,随心所欲,一任放纵。4.忘情。物我两忘。经过终生的锤炼,自然和自我融为一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身一致,达于化境。所画作品往往偶然而不可预见,超过作者的想象、感觉和经验,每当作画时才思奔涌,笔墨若神,不知道是非,连自己都无法想象,即为忘情。

第五,用墨方法,即用墨四境:1.淡墨明丽。如月光明丽,轻若蝉翼。2.中墨苍茫。如黑不黑、白不白的混沌状态,苍苍茫茫。3.重墨浑厚。像月光照在山上的背光很重、很浑厚。4.焦墨沉绝。把墨研得最重又隔了一天的墨,要比浓墨还重,浓如焦漆,很少有人用,这种墨一般不要透明,定要死黑,所以叫焦墨沉绝一沉到顶。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是一种,都是,美院,大美为真,是一种 都是 美院 大美为真
下一篇:人物_|_绘画是慢快门,而摄影是快绘画_OCAT西安馆-德莱顿-肖像画-创作-他们的||上一篇:守望文明六市文物建筑认养推荐会召开_利用-建筑-浑源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