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在伦敦获奖_VR-双年展-记忆-双年展-设计

编辑:刘龙 来源:FT中文网
 
  由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近日获得伦敦设计双年展评审会临时增设的&ldq

  由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近日获得伦敦设计双年展评审会临时增设的“特别荣誉奖”,伦敦设计双年展2018年是第二届。

  在未进入室内场馆之前,萨默塞特宫的露天中庭上,来自希腊馆相当抢眼球的装置《不服从》先吸引了大批观众排队与这一象牙色骨架形的装置进行互动。当人们走入“骨架墙”之间,所到之处的空间最宽敞,前后则是收紧的状态。这时在墙外的旁观者则见到骨架外观随着人行速度而变化。设计者要传递的是:穿行者在一个局限内实行“打破规则的不服从者“,各种正负面情绪都可能会被放大。

  

  先体验过了这个来自希腊的装置,进入主场馆内,就很容易理解本届设计双年展的主题:“情绪状态“,并且观众是展览的核心参与者。这个特质在香港馆里十分突出。一进入场馆,丰富而浓烈的气味立即吸引了观众,大家就会按照策展指引,在各面墙上划破一点蜡面,分别去体验蛋挞、烧鹅、罂粟与佛庙这些代表了香港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气味。在场的每个个体也会通过这种嗅觉体验而触发私人记忆。

  本届双年展有40个国家、城市与地区参展,在包括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虚拟现实、大型雕塑、沉浸式数字装置的参展作品中,紧贴当今人类社会生存现状的关键词高频出现:可持续发展、移民问题、都市化、社会平等、污染和能源等等。双年展四个大奖的颁布,也多少与当下时局有所关联,如“最重要贡献奖”颁给了埃及的《现代主义的愤慨》;“最佳主题诠释奖”颁给了美国的《脸孔价值》装置;“最佳设计奖” 由拉脱维亚获得;“最受公众欢迎奖”则颁给了危地马拉的《圣•卡塔里那•帕洛坡》。

  

  其中,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参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显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正如双年展的策展总监、V&A建筑与城市部主任克里斯托弗.特纳所评价,该装置突出呈现的是“博物馆展览的品质”。

  建成于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今年正值建成50周年纪念。它既是新中国技术成就的符号,也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丰富的集体与个人记忆。从落成之日起到1993年,大桥被用来展示和证明中国发展道路的先进性,接待了多国家和地区的元首和600多个外国代表团。

  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不仅是“旅游景点”,其形象与图案还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通过呈现策展人搜集而来的大量小角度的“个人化叙述”物件,中国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发生的社会变迁缩影也尽在眼前。

  展览的主体部分嵌在附有三个龛的筒拱廊道中,由一条长约17米的红色半透明时光长廊串联起三个白色的情感房间,分别从声音、空间、视角三个角度展示大桥的历史碎片。空间采取的是半透明设计。鲁安东介绍,这样的设计,既是回应展览场地萨默塞特宫的特殊建筑形式,又“营造了与记忆相关的朦胧的场所感”。

  “时光长廊”分为内外两侧,外侧以时间为线索,从主线到分支,介绍与大桥有关的历史与记忆计划。在内侧的“物之家”,公众可以通过VR观摩18样老物件。在“声音的混响”展厅中,参观者会被与大桥有关的声音包围,包括5首为南京长江大桥创作的歌曲和采集自大桥周边环境的真实声音。鲁安东特别提到了其中一首《我为祖国守大桥》的歌曲:“七八十年代京沪线上的火车经过大桥时,这首歌是必播曲目。而且歌曲的长度和穿过大桥的时间几乎一样,等歌曲播放完毕,车也逐渐驶离大桥。”对很多人来说,在大桥上过长江的体验与这首歌的记忆估计分不开。

  在第二个房间“图像的层叠”中,展示了许多人们与大桥合影的老照片。其中包括了很多无法亲身到访大桥的人,会在自己家乡的照相馆里,在绘图大桥背景前留影。第三个房间“时代的纪念性”展厅内,有大桥实体模型、邮票上的大桥,以及被印刷在了装饰镜、首饰盒、日历和杯子这些日常用品上的大桥图案。在宣布《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获伦敦设计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时,双年展主席、也是评审团成员之一的约翰.索瑞尔评价《记忆计划》“情感充沛,同时又见思想深度”。

  曾在剑桥大学任教四年的鲁安东,从4年前开始与多位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一起发起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大桥不仅是一个物理的桥,它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成为情感的连接、跨文化的连接。”鲁安东说,到了今天,附加于大桥之上的宏大政治叙事已逐渐消解,大桥也回归了平凡。


关键字: 内容标签:记忆,双年展,设计,博物馆,VR,双年展,记忆 双年展 设计 博物馆 VR 双年展
下一篇:在故宫修钟表是怎样的体验?这群年轻人这样说_文物-文物修复-古钟表-文物-发条-受访者||上一篇:反其道的收藏_冷坑作品更需鉴赏能力_文物-艺术品收藏-名气-名作-北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