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等16项主要任务。文物专家认为,此次出台《意见》涉及文物建筑、考古、博物馆等各个方面,亮点颇多。有着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的上海,应该为“传播中国价值、讲述中国故事”发挥特有的作用,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引导全民思考文化遗产作用意义
此次出台的《意见》是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全方位制度性供给,体现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文博系教授杜晓帆认为,《意见》的最大亮点是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及其发挥作用的重视。“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强调保护,而对文化遗产到底能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国家、对全人类起到什么作用思考不足。《意见》有助于引起全民以及相关行业领域,更多地去思考文化遗产对社会的意义,在解决‘怎样让文化遗产真正被利用起来,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问题上产生好的影响。”
《意见》首次提出 “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杜晓帆提出,过去我们只关注专业行为,在教育方面,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的普及工作非常少,纳入到干部教育体系也是缺乏的。《意见》还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上与实施过程中要考虑不可移动文物管理需求”。杜晓帆认为,在国土空间的管理下,能够考虑文物保护的领域,将“多规合一”、文物保护和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也是一大进步。
第三季度本市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人数为583.74万人次,去年同期参观人数为585.59万人次,基本持平。今年第二季度参观人数为550.15万人次,同比上升6 %。
《意见》“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其所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有博物馆实施全额拨款,过去对于文创产品的销售收入要统一上交管理。明确这部分收入可以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将大大提高国有博物馆员工参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积极性。
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认为,《意见》对于“文物资源资产”的提法很新,也颇为大胆。“以前只讲文物资源,对于能否称文物为资产一直有争论,因为资产带有经济属性。”明确认同文物的经济属性,将有利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物的保护利用。
《意见》指出,“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地方政府在土地储备时,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入库”,这一提法也带有一定的颠覆性。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过去都是开发商在拿到土地后,再做考古勘探。《文物保护法》指出,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既增加了时间成本,也增加了企业经济成本。将考古勘探前置,由政府出资,这对于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文物保护等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
此外,《意见》中“适时扩大享受文物进口免税政策的文物收藏单位名单,促进海外文物回流”也对博物馆增加海外藏品征集,丰富馆藏陈列带来利好消息。
如何利用历史风貌区有待更多探索
对标《意见》要求,上海文博行业在有些方面已经先行先试。比如《意见》首次提出,“规范文物鉴定机构发展,多层次开展文物鉴定服务”。早在2017年3月,上海市文物局就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公益性民间文物鉴定试点工作,同时制订了《上海市民间文物鉴定咨询工作规程》,对鉴定程序和鉴定人员的遴选进行了严格把关。工作开展一年以来,有效引导和规范了民间文物收藏行为。据市文物局统计,截止2018年3月底,首批三家试点单位上海文物商店、朵云轩集团和上海市收藏协会累计接待求鉴藏家一万余人次,累计鉴定藏品总数超三万件。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市文物局新增了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为第四家服务点,目前四家单位均已进入常态化服务。
按照行政区划分,黄浦区、浦东新区内的博物馆(纪念馆)不管在博物馆数量上或参观人次上都名列前位,两个区的总参观人次占全市博物馆总参观人次的58%。
《意见》强调,要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这也为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市文广影视局博物馆处获悉,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市共有127家博物馆(纪念馆),其中正常开放117家,参观人数为583.74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参观人数为371.63万人次,占本市参观总人次的64%。由于第三季度正值暑假期间,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人数明显上升,多为父母带着孩子的亲子参观。暑假期间,各博物馆为学生策划的教育互动活动相当丰富,主要为亲子体验、教育教学、主题夏令营,互动教育剧等。如上海博物馆携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平台,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创设计训练营,并结合馆藏文物设计出了多组精彩纷呈的文创产品。上海震旦博物馆设计的“古玉文创设计研习营”以玉器为例,介绍中国古玉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同时结合今日的设计思维方式,为文创的发展提供新的灵感来源。未来对标《意见》要求,上海将举办更多针对中小学生的博物馆教育活动。
全市博物馆第三季度共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4,784场,参与总人数27.5万人次。二季度共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5,835场,参与总人数18.9万人次,参与人数环比增长46%。其中举办各类讲座354场,参与人数7.8万人次,展览配套的讲座188场,参与人数5.7万人次。教育互动活动4,430场,参与人数19.7万人次,展览配套教育活动1,791场,参与人数5.8万人次。
《意见》提出的要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包括建设革命文物数据库等也引人思考。今年,本市文物管理部门和党史部门合作,编制了一张上海红色文化地图。据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文物部门正在做革命文物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上海也有建设革命文物数据库的计划。此外,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各博物馆也将举办系列主题展览,比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将推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开放”、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将推出“视觉档案 逐梦海洋——涉海高校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展等。这些展览也将为上海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丰富实践。
本市博物馆举办的专题展览中,文物历史类的展览最多,一共34场,吸引观众138.82万人次;人物纪念类展览24场,吸引观众42.37万人次;艺术类展览19场,吸引观众47.46万人次;科普类展览13场,吸引观众82.64万人次。其中上海科技馆“时间故事”展最受观众喜爱,参观人次达30万。
《意见》也对赋予博物馆更大办馆自主权、落实非国有博物馆支持政策等提出要求。据市文广局博物馆处介绍,今年10月,上海市博物馆协会将成立。作为全市博物馆行业组织,市博物馆协会将建立博物馆相关行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渠道,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同时全面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规则、标准和服务规范。
“上海也需要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出自己的努力。尤其是作为快速发展的大都市,文化遗产消亡得更快,如何保护它们并发挥作用,应该提炼出一些特点,给其他的发展中城市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杜晓帆认为,上海在文化遗产利用方面,一些博物馆比如上海博物馆从展览策划、馆际合作、特别是社会教育活动组织上都很有示范性,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意义。上海也是强调革命文物和共产党早期历史发源的一个城市,特别是一大会议旧址在人们对革命文物、对党史的认知上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教育作用,但其他几处会议旧址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目前上海有44处历史风貌区,上海在对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上做出了重要探索,但在如何理解历史风貌区对于城市的意义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多思考。
关键字: 内容标签:意见,参观,文物保护,,意见 参观 文物保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