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聚焦艺术文创,2018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学术论坛沪上举办_瓷器-以慈化瓷-为题-陶艺-两岸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9月21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统战部主导、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共识

  9月21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统战部主导、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共识部、会员部、自由职业职业者联盟承办的“2018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论坛”在上海南郊宾馆举办。

  作为2018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板块,本次论坛设“从生活到艺术,陶瓷创作的感悟”、“从艺术到生活,文化创意的眼光”两大分论坛,汇集来自两岸、20个省市的200余位艺术家、专家、学者,就艺术创作、文创产业等话题展开头脑风暴。

  “从生活到艺术,陶瓷创作的感悟”

  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一艺术瑰宝在海峡两岸代代相传。然而由于地域差别,两岸艺术家在专业技术、艺术风格、文化理念上有所不同,正是这些不同,为当代中华艺术的丰富发展做出了互补性的贡献。

活动策划人陈海波首先为论坛致辞

本次论坛由东华大学环境艺术系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赵强担任学术主持

  台北科技大学讲师、成功高中教师黄玉英以《台湾陶艺的慈情瓷语》为题,详细介绍了本届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展台湾方面的艺术家及作品。

  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张亚林以《心境》为题介绍其瓷上荷花系列的创作,她指出,陶瓷品的设计是为他人服务的,而艺术创作主要是为自己,需要尽情的表达自我,表达自己对艺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以及看法。这样表达的同时,正是在创造一种心境。

  台湾陶艺家程逸仁的漆陶创作经验丰富,他以《浅谈漆陶工艺》为题,介绍漆陶甚为复杂的制作工艺与流程,“漆陶是漆艺与陶艺的完美结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先发现漆和使用漆的民族。在浙江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了几个木胎珠漆碗,这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漆器。”

  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邹晓松刚刚组织完国家艺术基金粉彩瓷绘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有幸在这里将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和感受带到这个大会来。”他以《华妆异彩——粉彩瓷绘艺术概览》为题 ,梳理介绍了粉彩发展经历的三个重要的时期,粉彩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多件作品予以分析。

  台湾陶艺家许明香以《生命中隽永的感动》为题,讲述自己的深深泥土和感怀情结,“我从台湾的一些建筑里面吸取最重要的屋瓦元素来创作作品,这些元素虽然不断消失,但却永远存在在我的心里的。”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涂金水是珐华彩家族第三代传人,“珐华彩可能大家听得比较少,其实珐华彩在我们陶瓷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没有珐华彩,就没有后面的古彩、粉彩、新彩。”他以《珐华彩艺术与佛教》为题,介绍珐华彩发展始源及面临的困境,并呼吁“珐华彩创作主题需不断创新,要‘抢救’景德镇的珐华彩”。

  台湾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亚太创意技术学院创设系系主任吕嘉靖自80年代起就往返台湾大陆开展陶艺交流,其陶壶系列作品不仅造型别致,更深具哲学含义。在其《借形显心,以器练性》为题的发言中,阐释了艺术的根源来自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的这样一个境界。他表示,“传统的元素能够相互之间激荡,互相的支撑,还要花很多时间通过这些探讨去找寻它的可能性。”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黄胜从事青瓷艺术研究二十多年,尤其在青瓷艺术和当代生活的关系、青瓷如何表达艺术家的追求和精神的探索等方面做了很多艺术实践。他以《青瓷在现代生活中的人文价值》为题并提出,“青瓷艺术在沉寂了几百年以后又开始复苏,并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一直在思考,青瓷是否能够让我们重温我们过去的经典,重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人文精神的价值。”

  浙江大学教师吴高岚以的发言围绕《气韵生动》展开,“我认为每个艺术作品是一个生命体,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时间和所有的精神体验,赋予作品灵性。而艺术品一旦脱离母体之后就产生了自己的生命,它的命运轨迹就已经不由母体控制,特别是它进入市场以后。这种在时空当中游走的艺术作品,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一个好的气韵生动的作品,一定是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可以在时空当中游走很久,甚至是永恒相传。”

  青年陶艺家张洪亮目前仍是在读研究生,作为本次论坛的新星代表,他以《陶瓷新探》为题介绍在陶瓷学习、创作时的感悟,“陶瓷史贯穿古今,穷尽一生也无法触其一二。当双手触碰泥巴的那一刻起,我意识到我属于这个用泥土呈现的艺术形式。”

  阜山窑创始人雕塑艺术家李亮东以《东方佛造像艺术与古代官窑烧制创作浅谈》为题,“我们的造像艺术不能脱离传统,我们要在传统中创新。但是我们也要遵循美的历程,就是个人的审美要清楚的了解。每一个重新的塑造,我们要赋予它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思想。”

  在第一节分论坛“从生活到艺术,陶瓷创作的感悟”中,两岸11位艺术家代表先后分享个人艺术创作理念,探讨当代陶艺艺术性发展趋势,为两岸文化艺术的互学互鉴提供更多交流角度。

  “从艺术到生活,文化创意的眼光”

  论坛第二节围绕“从艺术到生活,文化创意的眼光”主题开展,这也是以慈化瓷论坛首次涉及文创板块,尤为受到关注。上海市文创办副主任强荧、台湾工艺之家协会创会理事长、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第三代传人林国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汉光陶瓷创始人李遊宇、大同大学设计科学研究所设计组博士、台湾工艺之家、台湾陶艺学会荣誉理事长叶志诚先后展开精彩介绍。

  上海市文创办副主任强荧以《用激情创造生命奇迹,用激情打造文创盛宴》为题的生动演讲博得掌声阵阵。“有多少想象就有多少的文创高度。八个字——只要有心,就可创造。心是一座桥梁,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文创靠什么?两个,一个是政策一个是人。我们现在做文创唯恐不大,不要把自己搞小,一开始就要长成参天大树,否则争不到阳光和雨露。所以我们的政策很好,但是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不能把文创五十条仅仅处于好看的地步。”他同时介绍上海文创发展情况:“上海有16个区都有文创办,有五百多个园区,有128个市级文创园区,还有很多的文创楼宇和文创的空间。文创占上海的GDP已经12.3%,2017年的创造值是3370多亿。这是上海经济发展三驾马车,实体经济、文创经济和开放经济。这是我们现在的支柱产业。去年年底我们推出了文创五十条,包括国家政策九十九条,包含上海突破性地方政策三十六条。比如经过我们认可的文创企业可以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待遇,可以减免税收50%,这对企业家来说是很大的便利,欢迎两岸相关业者的加入进来。”

  台湾工艺之家协会创会理事长、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第三代传人林国隆以《创新思维——台湾水里蛇窑之道》为题, 以台湾水里蛇窑为例,分享在追求高附加值的手工艺时代如何从传统模式变更到现在的工业模式,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在传统工艺之上,使得在现代化商品经济竞争中,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在文化复兴与经济结构调整中迎来新生。“人是短暂的,文化是长久的,所以即使未来我离开这个地方,这个文化是继续传下去的,这是品牌价值。所以品牌是经营一个地区不是经营一个人。我必须把这个品牌落实好。”他说道。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会长、汉光陶瓷创始人李遊宇在以《文化产业将推动中国陶瓷文化的全面复兴》为题的发言中指出,无论是陶还是瓷,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陶瓷文化发展都需要与实用结合,如果陶瓷的发展离开了实用,则将失去发展的意义。他呼吁:“中国的陶瓷应该重新影响世界,我们陶艺界要走在前面。今天的论坛会非常的有意义,我们两岸本身就是一家人,要携手相融。”

  最后,大同大学设计科学研究所设计组博士、台湾工艺之家、台湾陶艺学会荣誉理事长叶志诚以《田中窑经营策略—工艺与创意从声音意向转化之茶具设计创作》为题分享田中窑五大经营策略带来的成效,“第一,从教育开始,第二从社区开始,第三从公部门开始,第四从园区开始,第五就是以艺术家本人创作方向为开始。田中窑是培养种子的地方,它的社会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不光关涉创作,需要从细节处生根,才能永续经营。”他介绍到。

  本次论坛共持续3个多小时,两岸与会艺术家、专家学者用热忱与经验融入谈话,以决心同使命共论中华陶瓷艺术文化的复兴和崛起,对于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寻求建议,为两岸间的文化艺术互动增添正能量与新思想。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为题,陶艺,两岸,文创,瓷器,以慈化瓷,为题 陶艺 两岸 文创 瓷器 以慈化瓷
下一篇:第五届成都创意设计周11月9-12日在蓉举行_设计-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熊猫-美术馆-意大利||上一篇:2018“记忆与更新”_ 西安城市文化主题论坛于西安大都会localand开_西安城市文化主题论坛-展览-西安-社区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