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2018“记忆与更新”_ 西安城市文化主题论坛于西安大都会localand开_西安城市文化主题论坛-展览-西安-社区

编辑:刘爽 来源:雅昌网
 
合影留念活动现场策展人宋群开幕式梁井宇致辞主持人  9月26日,由Local本地、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

合影留念

活动现场

策展人宋群

开幕式梁井宇致辞

主持人

  9月26日,由Local本地、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联合发起的2018“记忆与更新”城市文化论坛系列活动于西安大都荟Localand正式启动,活动由论坛、展览、社区计划三个版块共同构成。

  来到现场的来自不同城市的四十余位嘉宾,都是致力于记录城市、营造公共空间、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包括前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著名建筑师刘克成,台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张誉腾,摄影师、作家岛尾伸三,摄影师潮田登久子、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著名建筑师梁井宇,香港著名创作人欧阳应霁,著名策展人左靖,著名导演高小龙,著名出版人令狐磊,著名学者党晟,摄影家潘科,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西安美院教授武小川、王檬檬等人,围绕在地文化与艺术、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影像记录与城市、本土记忆与城市文化四个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谈和思想的碰撞,通过建筑空间、影像记录、公共活动等案例分享探讨了如何激活城市空间价值。

活动现场

  “什么是“本地”?策展人宋群这样说:“本地,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所谓本地,就是以我为圆心向外延伸,其外延既清晰又模糊,是一处所在之地。这个所在,以及所在之上的一切,山川,河流,城市,乡村,人,事,物,其整体之和,构成了本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超过最富有想象力的想象,也超过最令人担忧的担忧,即将消失的景致,即将湮没的历史,往往来不及回望,就灰飞烟灭。本地,不过是试图捕捉即将消失的当下,记录刚刚过去的过去。本地,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坐标体系,是个人的,也是民间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以鲜活的个体方式,观察及研究所在之地,从中整理出变迁的脉络,虽然难免有盲人摸象的尴尬,却不重复他人经验,更不愿转述,而是凭借自己的触摸,完成所有的认知与表达。”本次展览即是以“民间视角,关乎西安”的宗旨出发。

  亦正如武小川在论坛开幕式上所介绍的,“这个展览是从个人开始的城市空间的叙事,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从帝王的角度叙事。叙事不是唯一性的,通过一些小物件看见每个人眼里看到的历史。每个人都可以被构建成一个有价值的部分。从民族国家的概念被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小的社区,这才与个人发生了紧密关系。现在社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飞速而单向地前进着,而全球化链接的差异个体才是有价值的东西。”

论坛现场

  而策展人宋群这样介绍了这次论坛与展览的构想与意义,“集合空间的主要宗旨,Local与everything,local与everyone。通过本地走向外地,联系不同的人不同的关系。这个空间里也集合了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一起共同构建一个本地文化主题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这个艺术区还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中,所以这次我们这个论坛也做的较为小型,因此我也希望这次活动的来宾能像街区里的客人一起沟通。今天看到的六个展览是个体的、民间的、变化的、多元的,通过这次论坛我也想去探究构建和谐社区究竟从什么地方开始?有什么可能性。”

  梁井宇在开幕式上则对本次活动做出了如下的解读:“对于一个城市如何去理解,这次展览大量地做了对于本地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个过程中都有一些物证,这些物证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但是作为一个外地人这是我每一次来西安具体了解这个城市的物件和入口。可是这样一些物件在一些博物馆或者商业中心是我们难以看到和买到的,它好像变成了一个人人都能看见但是人人都忽视了的东西,我觉得这些物件特别有价值,但是在目前,商业似乎取代了一切的城市格局的环境氛围下,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入手点。希望能把城市里一些我们经常忽略的又很重要的能够寄托我们的记忆能传递给我们下一代的东西让外地人也可以更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一些点滴的东西汇聚起来,成为了解一个城市的更大的窗口。”在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关系问题上,梁认为不必要把商业与文化割裂开来,认为商业就是对文化的侵蚀或是其它很不好的东西,“这次活动的形式是,在这些商业建筑中,穿插七栋这样的独栋的房子,每一种房子也是一种商业形态,可以购买本地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参观可以阅读。既可以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能让人们与泛艺术有个接口。让它同时与商业也能有一个连贯,突破目前的纯商业逻辑。”

展览现场

  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文化”这一板块的讨论中,梁井宇提出了颇有深意的一个观点——中国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共空间,他谈到“公共空间是一个可以共享公共言论的地方,但是中国不太容易出现这种地方,而且越来越难。如果没有了这种环境,任何形式上的公共空间都是不完整的。一个学校,理论上一定是个公共空间,不管它是否允许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和一些公开的思想之碰撞,但是如果我们以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去看,不要太苛刻地从哲学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公共空间的出现就还有一定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就是,也许我们能通过某种非言语的方式或者非直接思想的交流方式来和人进行沟通。因此我的兴趣慢慢转向这一类的公共空间,但这样的形式已经很隐晦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有很多可以作为的事情。即使是有一个物理的公共空间,但是氛围却不是公共空间。其实已经变成了不真实公共空间里弥漫的传播性。比如这次展览中,我们看见一个个平凡的个体在讲述着极其私人的故事,这本身不具备公共性,但是通过提供一个场所让小人物们发声的物理空间,就有机会把它变成一个公共城市文化传播、继承、发酵的地方,这个时候我认为其实没有必要悲观的绝对的去看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而是应该在现有的空间里让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传播,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怎么激发非正式的交流,这也是我现在更感兴趣的工作。”而在讨论中,颇动人的一层展览意义是刘克成谈到的:“其实这个城市值得尊重的事情不止存在于省市博物馆中,而更多存在于这个城市的人与人的交往中感受到的温暖,让你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存在的意义。行走在这个世界时,不要惊扰到另一个灵魂,使人们在观展结束后与别人并行时有一个更谦卑的姿态。”

  在分享中,谈起20年来往返中国的经历,日本摄影家岛尾伸三回忆道:“我们20年进行了三个方向的记录,首先是用照片去记录,第二个是收藏一些生活用品,并且去使用它们,像鞋子、衣服、裤子还有一些锅碗瓢盆,第三个是通过文化人类学这个角度去学习。中国人用智慧把很多用品用到了极致,我在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

展览现场

  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则讲述了他每到一个城市必逛菜市场的心得:“我觉得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规模的菜市场,都是每一个地方能量最集中的地方,因为菜市场里面除了食物本身、除了食材,还有人的交往。”

  如同应了建筑师刘克成的话:“城市值得尊重的东西,是身边人给你透露出来的那一丝温情,让你感觉到这个城市是可居住的,是值得热爱的。”而谈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与文化时,建筑师梁井宇认为要更积极一些:“我们应该在空间里面考虑怎么鼓励和激发非正式的交流,和文化的发酵。” 欧亚学院艺术学院首席教授党晟表示赞同:“公共空间它的公共性不一定体现在它的物理层面,恐怕更多的要从行为层面来构建一个真正精神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在案例分享环节,十位嘉宾分别就各自的领域及理解,通过建筑空间、影像记录、公共活动等实例探讨了如何激活城市空间价值。如著名导演高小龙分享了自己多年来收藏及展览民国旧杂志的历程,而他的寻找,其实是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交流;西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主任董钧用自己的教学案例,讲述了与学生在城市中完成的自我与文化探索;建筑师王可尧讲述了西安大华1935旧厂改造的历程;衡山和集创意总监令狐磊分享了城市文化集合空间衡山和集的构想与发展。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城市文化才能得以不断保存和提升。

  据悉,本次论坛的举行也是Localand的首次亮相,Localand是由Local本地和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共同创建的全新的城市文化复合空间,联合国内外最前沿的文化、艺术、建筑、设计领域的先锋实践者一起,在不同空间内,以“本地文化“为主轴,呈现城市观察与研究,乡村实践,实验艺术,设计与出版,街区营造与旧建筑改造等多种实践。 此外,由Local本地发起的“Local生活社区营造计划”,将与本地社区服务中心一起,从社区及街区出发,为公众提供一处家门口的平等、友善、共享、有趣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社区文化、社区公益、社区艺术、社区教育等社区营造实验平台,鼓励多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探索在地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与论坛同时启动的六个展览:“流动的盛宴-影像记忆中的城市”、“市井生活系列展第三回——市井西仓“、”遗失:日记1951-1955“、“头盘——欧阳应霁个展”、“碧山工销社:从乡村到城市”及“枝辞——侯拙吾个展”也将对公众持续开放。本次展览时间将持续到11月28日。(文/朱瑞凝)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西安,社区,“记忆与更新”,西安城市文化主题论坛,展览 西安 社区 “记忆与更新” 西安城市文化主题论坛
下一篇:聚焦艺术文创,2018以慈化瓷两岸陶艺文化交流学术论坛沪上举办_瓷器-以慈化瓷-为题-陶艺-两岸||上一篇:2018非遗时尚盛典_|_走出大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专场发布会_非遗-服饰-大凉山-彝族-设计-凉山彝族自治州-设计-扶贫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