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赤诚之光_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作品展开幕_杨之光-作品-博物院-写生-中国画

编辑:江静 来源:雅昌发布
 
2020年10月23日,“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今年是杨之

2020年10月23日,“赤诚之光——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今年是杨之光先生诞辰90周年。此次展览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主办,高剑父纪念馆、杨之光美术协办,于2020年10月23日至2020年11月29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杨之光艺术馆、赵少昂艺术馆展出。

xSmzs0nwbdvE7fT0rQloyx3n6UzoFjf8U7QvHoKD.jpg

师承巨擘,绽放艺术之花

杨之光,祖籍广东揭西,1930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就读上海世界中学时,他在美术启蒙老师青年画家、篆刻家曹铭老师的指导下,临摹了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后拜上海著名书法家李健为师,学习书法达六年,期间杨之光研习了《散氏盘》、《毛公鼎》、《石门铭》、《石门颂》、《张迁碑》、《十七贴》、《圣教序》等名家碑帖,奠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技法基础。

1948年,杨之光考入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及南中美术院,随岭南画派大家高剑父学习中国画,正式成为高氏的入室弟子,临摹日本的《景年花鸟画谱》和《梅嶺画谱》、学习水彩及岭南画派技法等等。同时,他受高剑父在国画技法中探索表现现实题材,呼吁“艺术革命”的口号影响深刻。

1949年初春,杨之光赴台湾写生,并在台北市世界书局做临时工兼挂牌刻印

谋生。1950年初,结束了在台湾的颠沛流离生活回到大陆的杨之光,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分校中国画科,并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后来他带着颜文樑先生的推荐信,拿着自己刚刚出炉不久的画集《杨之光画集》,怀着一颗灼热年轻的心到达北京,准备投考由徐悲鸿老师主持的中央美术学院艺专研究生。结果徐悲鸿老师给他的建议是“从零开始,从头学起”。杨之光说“他的话对我震动很大,要我从头学起。”于是杨之光放弃报考研究生,同年9月进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学生,指导老师有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吴作人等,是由当时国内大师级的画家组成的最佳教育阵容。在这里,杨之光接受严格的西方美术造型与色彩基础训练,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

青年杨之光所拥有的中西贯通的艺术基础,更是从观念到艺术本体,预示了一位优胜的继承者、大胆的超越者所独有的锋芒与潜力。作为第一个胆敢尝试用中国画的毛笔与水墨技法,去临摹俄罗斯巡回画派大师列宾的鸿篇巨制油画《萨布罗斯人写给土耳其苏丹王写信》的年轻画家,杨之光这个举动更是宣示了他试图用传统国画建构宏大场景叙事的实验目标。

0iWdzXH3tVMc1Et4rGeK51PqL0JEL2jqOKadEpJu.jpg

杨之光《僾伲族基干民兵佐三》

EcdpoOlAOCAzZAORKQZRt9IxUrUm4GkXsUx3RNZm.jpg

杨之光 《浴日图》

qLCYw4Y7OM4SlZEFGtb7Sge308iZaNgJ3vKBxDof.jpg

杨之光《白族少女董玉琴》

展现时代印记,品味艺术人生

 “我一直关注现实题材,感情的根和艺术的触角始终扎在祖国这一片热土之上,我的作品是与时代同步的。”1954年春,杨之光的第一幅作品《一辈子第一回》打响了进入中国人物画坛的第一炮。这张画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通过作品描绘了最贫困、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变成这种最伟大的站起来的中国公民。其后,新中国每一重要阶段的历史行进,在杨之光的作品中都有直接的体现。无论是1958年的《雪夜送饭》、1971年创作的《矿山新兵》、后来《红日照征途》、《激扬文字》、《不灭的明灯》等重要作品,还是表现人民英雄感人事迹的作品,它们既是视觉艺术作品,又是一个时代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一段逝去历史的重要而丰富的信息,其功用绝非其他记录手段所能取代,数十年过后,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红色经典”。

FAKpmKozf0IEtVkwHPKuXrY6I3KPPjlzFXD0caQ7.jpg

杨之光 一辈子第一回

而杨之光在长达数十年的美术学院教学中,一直强调“四写”,即“摹写、速写、写生、默写”,因此他毕生大量的作品都是生活中的速写和写生。杨之光的写生,不止是素材的积累,也不止是包括着创作的“萌芽”,事实上,他的许多肖像性或叙述性的写生,己经具备了艺术创作的多方面的因素。而他的许多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速写的记录。

如果说杨之光在创作中去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关联,倒不如说他在进一步地探寻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杨之光的没骨人物画,就是这种探寻的结果。尤其在他远渡重洋到了异国他乡,艺术之旅更加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作为一个有着 “岭南”背景的“学院派”代表性人物画家,他深入异域生活,大量的、自觉的进行着一些实录性的写生积累与印象表达,走出了一条突破中国画笔墨表现方式与西画造型构成之间隔膜的最佳路径。

进入暮年的杨之光,艺术视野变的更加开阔,而旅居美国的经历,又让他重新思考几十年走过的中国画之路,开始思考如何在光和色交织的背景中让人物突凸的奥秘,他甚至开始尝试如何通过背景来突出人物,进而寻求自我在艺术上的“蜕变”。杨之光笔下的没骨女人体写意作品,更是以严谨的态度,追求人物体态的准确,追求形神结合,真实地表现出女人体的优美柔和,光洁温暖,肌体轻盈而骨力俱在的美感,更蕴含着作者审美意趣的健康活力和高贵优雅。

除了擅长的中国画之外,杨之光在书、印、诗等艺术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他在上海世界学校读中学时便师从上海书法名家李健习书法,临碑读帖勤奋夯基,他将《散氏盘》、《毛公鼎》、《张迁碑》、《石门颂》、《石门铭》、《十七帖》、《圣教序》……等不知苦苦地临了多少遍,废纸高达数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杨之光印也刻得很好,而且无论白文还是朱文都好。他用刀如用笔,刀法峻爽顿挫,粗细变化微妙。章法平稳而不觉呆板,既有刀味,也有石味。虽然用刀和用笔有所不同,但杨之光教授却是兼擅刀笔,是他过人之处,也是他成就辉煌之处。

他还常常用诗表达自己对画道追求的主张,“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两句诗就是其艺术创作的座右铭。用“印画书诗融一体,大师自古是通才。”来评价杨之光,一点也不为过。

大师之光,长留岭南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杨之光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他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早已融成了一股憾人的力量,其社会意义已超出了美术的范畴,而进入到文化史的创造与书写之中。

与时代同行,反映现实生活,是杨之光先生逾六十年艺术创作的主线,也是他一生恪守的原则。他的代表作曾多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杨之光先生更是把自己毕生创作的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及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一千二百多幅作品,分别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其中,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的作品就有六百三十五幅之多。广州艺术博物院为此设立了杨之光艺术馆。这一大批作品题材范围很广,是杨之光先生在1949年至1999年的各个不同时期踏足祖国大江南北与世界各地的图像记录,其中既有采风写生手稿,也有主题创作。无论作品大小,都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反映出一位新中国人物画家紧跟时代变革步伐和持续创新的精神。

这次展览分为“师承与出师”、“历史的叙述”、“讴歌建设者”、“民族大家庭”、“异域风情录”、“优美的化身”、“翰墨的印记”、“火红的岁月”八个单元,由一百余幅作品组成,原作全部来自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收藏。

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对生活,杨之光先生一颗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致敬大师,扬起艺术之光

展览开幕式现场,还有一个捐赠仪式:由广东省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向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首笔捐款30万设立“杨之光青年教师奖”基金,用以支持与奖励在广州美院致力于专业基础教学的优秀青年教师。杨之光生前非常注重培养人才需先打好基础,他书写的人生格言“先学做人,再事丹青”已经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校训,杨之光用艺术镌刻时代,用品行点亮人生,将激励着后辈一路前行。

wOoNbTiVT5NgazsaqUMckKhA3Nw9Tb0uFNVZl6TP.jpg

fiq6YkW7EHuXGQ32t2rsG8vK4EZQtlsMLQyAlMqU.jpg

​在社会各界纪念杨之光诞辰90周年活动之际,评论家、收藏家、杨之光的学生们将举行一系列杨之光作品欣赏沙龙讲座,以及杨之光美术师生家长们将组织一系列参观导览活动,在感受杨之光先生传世佳作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认真总结他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思想,对于进一步弘扬杨之光教授的艺术精神、繁荣发展广东美术与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广州艺术博物院,杨之光,,作品,博物院,写生,中国画广州艺术博物院 杨之光 作品 博物院 写生 中国画
下一篇:“拈花一笑——吴冠南从艺六十周年作品回顾展”在宜兴美术馆开幕_吴冠南-宜兴美术馆-江苏省-回顾展-一笑-临摹||上一篇:花趣意然_周中耀写意花鸟画展在纸本艺术馆开幕_花鸟画-安宁-叶脉-盛开-艺术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