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嘉宾合影
2020年6月16日下午2点半,“绘事后素”吴晓航个展在一马画廊(成都高新区益州大道333号东方希望中心负一楼)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师芍担任策展人,展示了艺术家吴晓航从2016年至今的架上绘画创作。
展览现场
进入展厅,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画的展厅一隅,太湖石,绿植,浪花以及窗外的风景。据吴晓航介绍,这些创作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或是旅行途中看到的风景。“我喜欢旅行,喜欢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外界的刺激之下会对创作产生影响。有的作品是我在美术馆看作品时,突然打动我的一个视角,有的是我坐在咖啡馆里发呆时有所感触的点,也有校园草地上的石头,自己家的窗外风景。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只要是打动我的,给我感触的,我都有想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的冲动。”
艺术家吴晓航
吴晓航的作品产量并不高,每一张作品在画之前更多的是在脑袋里对画面内容进行思考和构图,哪里暗、哪里亮,哪里是什么样的笔触,运用什么样的色彩,一旦想好如何创作,那么实施的过程则非常之迅速。习惯用松节油作为媒介来调色的她,画画的时候很急,想要一气呵成的去完成它,不愿意中途被打断。“用松节油,画面可以干得快,所以我必须一天之内完成画面,不然会不够平整,达不到我想要的磨砂质感。”
思考的过程,是兴奋和愉悦的,让吴晓航有足够想要表达的冲动,并以个人化的语言对所见所感进行转换。这是她的工作方法,也是她的生活状态。“有的人会觉得画面颜色很素,这也是我的个人偏好。或许事物本来不是这样,更多的是个人喜好和审美的表达。画画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体现出自己在各个阶段对生活的感触,我觉得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真诚就好。”
展出作品
作为吴晓航的丈夫,同样作为艺术家的邱岸雄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也是其各个阶段艺术创作的陪伴者和见证人。邱岸雄以《论语》中唯一涉及到绘画的对话“绘事后素”展开对吴晓航创作的评论。在他看来,相对于“想”,绘画终究是“看”的艺术。“是观看之道,看的是分寸感,控制力,偶然与必然之间的机锋定夺,无论是素还是绘。”
“吴晓航的绘画是关于看见的事物,一块石头,一堵墙壁,一扇窗户,一滩水,一个咖啡馆的角落……一幅画为什么要画这个而非那个东西,为什么要这样画,与其说是来自于她的‘想’法,不如说是来自于她的‘想’法,虽然今天这两个词汇的意思好像没有太大差别,但就其原初的意义,看与想是完全不一样的,她的画面来自于看,而非想,看到那一瞬间的和谐时,惊鸿一瞥,便想要描绘下来,她的方法是古典式的,先描后绘,也就是‘绘事后素’,素以为先,绘以继之。
如果有人问吴晓航,她的画表达了什么,她多半也会语塞,因为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来说,我们经常会讨论绘画的问题,当然不是观念的空谈,总是对于看到喜爱的一幅画的具体感受。吴晓航喜欢的画大多是宁静甚至是凝固的,她自己的画也是如此,她所画的东西都是她惊异于其美而欣然描绘的对象,今天的日常生活早已没有古人所见的自然之美,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隔绝于自然之外,被消费景观的审美塑造,这些标准化的审美笼罩着我们的视觉环境,她所作的画面就要来打破这些标准化的‘看’,咖啡馆不经意的一个角落,一堵墙,一扇窗皆可画出诗意,她画海不是要画那滂渤巨浪,而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中蕴含的力量。
太湖石虽已是许多艺术家画过的捻熟甚至可以说俗套的题材,吴晓航画太湖石却是另一种看的角度,取一角,截一面,如马远夏圭一般取势边角,只呈现石头本来面目,嵯峨嶙峋,崆峒错杂,鬼斧刀削之形,神工雕琢之态,以厚薄不同,苍润相续的笔触绘出石头的质感色彩来。
吴晓航的色彩自出天真,不假思索,即有此简淡清雅之美,我常常羡慕而不能得。绘画之分寸拿捏虽有技巧计算,但如全然如此,又索然无味,还需天真自然,如出赤子,这是绘事后素的又一层意思。所画即所见,所见即所是,这就是吴晓航的画,透明一如清水,了无杂念。看她的画也简单如是。”
正如吴晓航画面中最初对于笔触的隐藏,到现在任由笔触的出现一样,我们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艺术家最真实的模样。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6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成都一马画廊,绘画,,笔触,太湖石,作品,创作展览 成都一马画廊 绘画 笔触 太湖石 作品 创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