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同出而异_逸居“花见”主题展览暨新书亮相2019嘉德典亚艺术周_修哲-收藏-逸居文化-艺术家-我觉得

编辑:陈小利 来源:雅昌网
 
展览现场()聚焦古董与经典艺术、设计与生活美学的第六届嘉德典亚艺术周(GuardianFineA

ENWFgN24aixGwYVhXJ6ZV7gY2UqtSRe4x4ObyydD.JPG

EMQbatlPDBPWWVsaHfs6UIsaU1R8CEkOp66iMeR6.JPG

展览现场

()聚焦古董与经典艺术、设计与生活美学的第六届嘉德典亚艺术周(Guardian Fine Art Asia 2019,简称 GFAA2019 )已于10月30日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隆重揭幕。作为GFAA2019重要参展商逸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了以新书《花见》为主题的展览,书中除收录多件古代艺术品外,还收录了十多位海内外艺术家的现代作品,旨在表达他们“注重传承”、“师古而不泥”、“老树新花”、“其命维新”的审美观念。

3qc6dvDsYRK6O4QGzx2a7QwNC7hbsQVxiGJxeuJ9.jpg

nGt7I5un72UF0eChn0i9qEO3n12hzda2p1rcEEXS.JPG

ULwXFfvIAWyyrSpRxGiAv2lEZruMJ7gi9Le4j5as.JPG

KRu200v6bRzlUBqNhRANckdUHXBlIuaIolBrk7rp.JPG

展览现场

本书将古代艺术品与当代艺术品“同出而异”的根源性进行关联,着重展现艺术家“夺造化机”的匠心慧眼,有些作品不乏取材自古之残器,经长时间的沉淀、雕琢、打磨,最终完成了“旧器新命”的洗礼与涅槃......于艺术家而言,这也是他们尝试着与古人跨越时空对话、切磋而交上的一份答卷,其间更饱含着一份敬畏之情。

GxlItaY8j2dx2095ixD4Dy0E0KzHLND0o77Ji6w6.jpg

逸居艺术空间创始人修哲

谈及新书《花见》的缘起,逸居艺术空间创始人修哲表示:“我素爱养盆景,有些盆景会由于气候和护理不当而枯萎死去,但我并不会因为它死了就遗弃,反而觉得盆景死后的状态也是一种美。 ‘残便是全’这个词曾在我冥想的时候反复出现,突然有一天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现实中本就充满各种不完美,总有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遗憾,面对生活的不完美时要学着欣赏残缺。器物亦如此,虽残损、破败,却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残器往往会带给我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如世界著名的石雕断臂维纳斯一样,给人以无限遐想。

Lm61u0nXl9jAo1u4TUVPm7UBACf8ToKkbpCR1hu3.JPG

DMZ4kOl1K1K4P82uU31mjt1bsmjt62bjf3p0IBUu.JPG

展览现场

我对残器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这其中有悲悯之心,是不忍它们因残损,而被弃之边缘,流离失所,所以每每遇到总想收入囊中。收藏的时间久了,发现积累了各种不同时代、不同类别、不同材质的古代残器,而这种古代与现代时空更迭所产生的美让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它们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所谓“器用为上”,我想让它们被使用、被珍视、被收藏,重新喷薄出生命力,它们是具有唯一性的艺术品,能如实表达出生命力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CdOKfwkxy1hn5x6eB0xyJvEQ9iYyktviVBfOdid6.jpg

《花见》

编著:修哲

出品:逸居文化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

印刷:北京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页数:260页

印量:3000册

定价::RMB 300元

出版《花见》一书是因为,近五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创作了不少作品,所以就希望能有一个完整的资料记录下它们。可以说这些作品是光阴和我共同创造出来的,它们每一个都承载着历史、每一个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都凝聚了心血、每一个都是唯一的……同时,我也想通过《花见》与更多的良师、益友一同分享、交流和探索艺术之美。”

M4rIH2VHI5mtdEuN60s87myJFEQbKDFxsrD5mqHj.JPG

VpScVkW8WI5aul0zCT9bFZjkqWikkXyFEk6vkA2c.JPG

展览现场

水墨践行者杨新收参展作品《溪隐》

在水墨践行者杨新收眼中:“‘花见’这个展览应该说是这几年嘉德典亚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展览,到场的藏家朋友都能感受到修哲的这份诚意。从展览整体的空间布局、陈设、还有他制作的一些器物,格调非常大,这是我们能够玩的这么久的原因之一。这次我带来了我非常喜欢的一件作品《溪隐》。我所画的,大家一看全是山、还有云,其实最重要的是中间留白的这条线,这里面一笔都没有画,画完其他物体后自然而然形成的一条小溪,这是我这画中最好玩的地方。 事实上,画画,有时候就是画一种关系,你画它不是画,只是画它,而是画它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张画能够体现这个想法。”

J8FpnHfKvQSNQ6KeL9iThUyDf5U2958vcQm2iKzs.JPG

独立艺术家杨东鹰参展作品

独立艺术家杨东鹰对艺术网说:“《花见》这本书收录了修哲近一两年做的一些跟香薰有关的、跟老器物结合的作品,正好我之前的一段时间都是在做跟香薰有关的作品,就是片状山形的一种博山炉,所以我俩一拍即合,联合做了一些作品。中国历来就有焚香的习惯,从文人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都有这个习惯,我也非常喜欢这种从汉代传下来的博山炉。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发展至今,人们对山都有一种向往或者崇拜,人们常说山里边住着神仙,所以香气缭绕的山,自然而然给人一种仙气的感觉,所以,我作品的出发点大概就是这样。” 

uRFgyMkMkxOjqILAATM7dMKEJbsF4o9cAid54XOE.JPG

nOJxtgztYntjPsp2NYc1QexFiUxsr1q1bw4iaEs2.JPG

展览现场

艺术网在现场遇到了北京画廊协会监事林松,他认为:“《花见》是一本非常好的画册,可以用上下五千年来形容它,书中有当代艺术家的、也有古代器物的,还有整个空间的设计展陈。整个展览在嘉德典亚博览会里边呈现,跟我们平时所见的这种展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很新颖,同时也是这本书的首发仪式。这本书的作者修哲是一位艺术家、收藏家,也是一位设计师,我觉得他是一个混合一体的、一个人物。这本书精心设计,把他整个的美学思想、从古到今,综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工程。

furnd7wzxoW75EfWjwZte3NvdPd3nD1MEXyDT9TS.JPG

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的精心布置跟整个书的设计是一脉相承的。从我角度来看,修哲站在一个当代人的角度,然后思考怎么来面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怎么来融会贯通?怎么来体现?怎么去跟这些器物、这些艺术品、跟那些当代艺术品一起去共荣、共生、共享。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把他这个展览的整个思路呈现的非常完美。另外,书里边还有一些很重要的一些文献资料,比如一个古器物,可能年久残破了,艺术家把它给重新嫁接、或再融合、或再补充,并赋予新生。我觉得从这本书和展览里边,我们都能看到很深的一种文化积淀的传承,还有一些创新,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

修哲新书《花见》抢鲜看

0K2fyUm9fdx7YnZYOxmhCUeTVlj3zkWju2VTTPhD.jpg

《寻》

你寻着那山而去

那山定是不来

你迫近

它只若是青色的烟一绾

你转身

它定是化做顽石追索你的脚步

世间可真有这山吗

许是有吧

未来的

或诀别过的

春梦

——摘选自修哲编著的新书《花见》

bkXHRNtr5giSSc1xA06isgxeE6cNmpy3mYh1LGff.jpg

《信仰》

那日

我共一幅画神秘对答

它画品谦卑

如你的笑眼轻垂

我绘过恢宏绘过幽微

唯独无法尽致你的桀骜与敛内

那满室揉皱的纸纹

不是我才尽——

凌晨

我猛然惊醒

在鹅黄的光下

急速地跳荡着画笔

旋转颜料

追索你——

不是那个具象的你

就是一张有表情的颜色而已

也不是意念的你

只是心里的线条几笔

——摘选自修哲编著的新书《花见》

2FhtZHZMgpRI7xZro8GZpp9beZ23eLqniJ2J5e5V.jpg

《不不》

不虚不实

不若不真

不行不顿

不智不昏

不取不予

不喜不嗔

世无众妙法相如此者

世有众妙法缘皆皆是

——摘选自修哲编著的新书《花见》


关键字: 内容标签:《花见》,修哲,收藏,逸居文化,,艺术家,我觉得《花见》 修哲 收藏 逸居文化 艺术家 我觉得
下一篇:刺绣中的油画:“非遗赋能_满绣新章”手工刺绣专题展在京开幕_孙艳玲-油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北京-现场-传承||上一篇:昨天有人在美术馆扔了一千个鸡蛋_那一看就是莎拉·卢卡斯在“捣蛋”_艺术家-马桶-创作-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