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艺术追求、实践、价值观念、情感,和你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最先进思想一致起来,才能创造出扣人心弦、有价值的艺术。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值多少钱,而在于它在人们心灵中的重量。
——王盛烈
2019年7月13日15:30,“墨园耕者——王盛烈艺术创作与教学成就展”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王盛烈的作品一百余幅,其中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同时还有其本人的创作笔记和手稿,回顾和展示了王盛烈一生的艺术成就。
《王盛烈先生塑像》李象群 2019
王盛烈书法
王盛烈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和教育家,是美术界及社会公认的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他创作的《八女投江》等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座丰碑,王盛烈在鲁迅美术学院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为国家的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墨园耕者——王盛烈艺术创作与教学成就展”开幕现场
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因此举办王盛烈先生的展览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鲁迅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坚守‘鲁艺’精神的传承,‘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深扎根于鲁美艺术教育与创作之中,正是有了‘鲁艺’精神与艺术思想的文脉传承,才造就了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著名教育家王盛烈先生。作为‘鲁艺’精神最好的传承人和践行者,为了宣扬鲁艺精神,鲁迅美术学院萌生了为其举办展览的念头。”对于举办此次展览的缘由,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解释到。
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开幕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汪帅红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宣读贺信
辽宁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盖成立开幕致辞
美术评论家王镛先生开幕致辞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赵宝平开幕致辞
本次展览除了展示王盛烈的经典作品外,还增加了曾经受过王盛烈教诲的学生代表作品,呈现了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以他为核心的教学成果和深远影响,展览内容丰富而富有特色,具有时代意义。
正是因为王盛烈对鲁迅美术学院的特殊意义,展览开幕前,著名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为其塑造了一尊人物肖像。李象群选取了王盛烈最为丰富的晚年状态作为塑造对象,以其独特的造像艺术手法和独立的语言符号,将王盛烈波澜丰富的艺术人生经历进行了高度概括,同时,通过对王盛烈神情的细腻刻画,传达出其对人生、艺术的思想精神。
鲁迅美术学院学院授予王盛烈先生鲁迅美术学院终身成就奖
鲁迅美术学院学院院长李象群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了《王盛烈先生塑像》
“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学问,王盛烈为人为学都是我们的榜样,更是‘鲁艺’精神的传承者,是他高举这把大旗,让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在生活的体验当中,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有热度,有温度,有气息,这才是我们的追求。”李象群说到。
王盛烈,1923年生于辽宁沈阳,18岁到日本留学,21岁回到祖国。1949年,26岁的王盛烈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教学,直至2003年病逝,王盛烈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情感和艺术才华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墨园耕者——王盛烈艺术创作与教学成就展”开幕式上,经鲁迅美术学院学院领导班子研究授予王盛烈先生鲁迅美术学院终身成就奖。
展览嘉宾合影
王盛烈强调艺术要以生活为源泉,贴近时代和人民,追求艺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在表现形式上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方法与本民族传统笔墨技法有机的结合,从而使中国人物画创作在表现历史和现实题材方面,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磅礴的生命活力。王盛烈于1957年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以史诗般苍凉悲壮的精神力量,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素描造型创造性地融合,产生了撼动人心的视觉审美感受,实现了以水墨绘画语言描绘革命战争题材的历史性突破。
王盛烈先生(90年代)
王盛烈先生与鲁迅美术学院领导及中国画系58级毕业生合影(1962年)
王盛烈作为“关东画派”创建者和奠基人,坚持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创作理念,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他记录鞍山火热的炼钢场景,描绘悠悠长白天池水;绘黑土地的农耕,展乡娃的淳朴;记下造船码头、水库工地、村落仓舍、林海雪原等黑土地上的点点滴滴。1962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海风》展现了飒爽英姿的人物形象和万众同心的壮志豪情,人物真实、质朴,生动而鲜活,在平凡质朴中展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风骨与气韵。
展览现场
2003年,王盛烈在去世之前,将自己的大部分创作委托给了他的儿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王铁牛,并留下遗言“这批作品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回归社会。”
作为王盛烈作品的守候者,这16年间,王铁牛及其家人多次向社会展示王盛烈的作品。“2005年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王盛烈艺术成就回顾展》,全面展示了王盛烈一生的艺术成就,2006年和2009年,鲁迅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王盛烈水墨画展》,并出版了《王盛烈水墨画集》。2013年,联合中央电视台国学频道,做了一次王盛烈观评展。此次展览是第五次向观众展示。”
“展览梳理了父亲生前的遗物,他的文字,以及对艺术的看法和表述,其中《海风》和《八女投江》的手稿是近年来的新发现。我们期待父亲的宝贵遗产能够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国家。艺术要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这是父亲对我们的教导,所以他的艺术应该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国家的。作为家人,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王铁牛说到。
展览现场
评论家王镛认为此次展览对全国的美术界来说,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不仅是对一个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的纪念和缅怀,而且是对我们当代中国美术如何进一步发展,走什么道路,具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就像王盛烈所说的那样,要打动人民,唤起人民心灵的共鸣。”
“通过展览希望全国师生能够重新认识延安鲁艺精神,并对其进行继承和弘扬,创作出更多不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奉献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民,感动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民。”
作为王盛烈的学生,在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赵宝平看来:“王先生的艺术精神和教育思想,是对民族文化和人民精神的真切体悟,这种体悟是有温度的,是艺术教育与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所在。为人生而艺术是王盛烈先生毕生的境界追求与理想目标,他主张艺术教学与教学不仅传递技艺,重要的是心灵的启迪,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先生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艺术遗产,需要我们晚辈与后学者不断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也是我们面对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画《八女投江》 王盛烈 1957年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
八女投江素描稿之三
八女投江素描稿之五
王盛烈《家乡的孩子》纸本素描 1984年
中国画《家乡的孩子》 王盛烈 1984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王盛烈《军民修水库图》纸本水墨 1958年
王盛烈《军民修水库图》(局部)
王盛烈作为一位在艺术天地中的执着前行的耕者,无愧于这个时代,是人民的艺术家。他以一生的艺术实践回答了他对艺术的理解、认识和思考,那就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以及为人生、为社会、为时代而艺术的理想。
开幕式之前,鲁迅美术学院还举办了“墨园耕者——王盛烈艺术创作与教学成就展”研讨会,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中国美协副秘书长汪帅红,美术评论家王仲,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美术评论家王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岳黔山,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袁宝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鹤,中央电视台国学频道董事长李静,鲁迅美术学院老教师代表、教授栾永让,王盛烈生前挚友新加坡友人赵普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盛烈先生家属王铁牛,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赵宝平,王盛烈外孙女于晨,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及云辉,鲁迅美术学院老教师代表刘东瀛,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系主任、教授林栋,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杨波等出席了研讨会,并就王盛烈的艺术创作、教学成就,以及对中国当代美术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展览从7月12日持续到20日。
中国画《海风》王盛烈
王盛烈《海风》(局部)
王盛烈《海风》纸本水墨 1963年
《海风》手稿
《八女投江》手稿
《八女投江》手稿局部
中国画《耕者》王盛烈 1984年作
中国画《悠悠天池水》王盛烈 1992年作
中国画《听得池荷几番声》王盛烈 1992年作
中国画《高原行者》王盛烈 1999年作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关东画派,展览,李象群,水墨,王盛烈,现实主义,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画,展览,铁牛,创作关东画派 展览 李象群 水墨 王盛烈 现实主义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画 展览 铁牛 创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