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2019年4月27日下午,由北京光语美术馆主办,墨堂国际艺术馆、库艺术、桥艺术空间协办的“言辞-林墨作品展”在光语美术馆揭幕,梳理艺术家林墨近年的艺术创作,作品越发注重创作过程中留下的绘画痕迹。艺术家林墨把自己体悟到的绘画形式隐于扩散的、破碎的色彩之中,把平凡无意义的事物做出富有意味的空间;他动用了艺术的转化,解构又重构,体悟出一件作品是用生命印证的结果,创作过程留下的绘画痕迹也是生命的不可复制。
直播现场 艺术家林墨导览
【直播回放】导览“言辞”林墨作品展(艺术网&艺术头条app特邀此次展览策展人江涛先生、《库艺术》执行主编于海元先生、艺术家林墨先生导览)
展览现场
策展人江涛表示:“林墨的艺术面对材料的物理属性,通过视距外思维的介入,加之肢体行为动作的控制,由痕迹上的加减而达到乘除上的丰富多彩,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人觉知的过程。有意和无意交替达到与自然同频,如同生命的轨迹留下的情感与自然同辉。”
艺术家林墨
艺术家林墨,1962年生于中国哈尔滨,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86年生活工作与北京,从事实验水墨创作。1990年留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1996年任西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同年在欧洲创建林墨古堡艺术交流工作室。曾在中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美国等举办个展和联展。2011年任卢浮宫中国当代绘画展艺术总监。
展览现场
游览欧洲十八年的林墨在系统地了解西方之后,他发现“真正的东西在我家里,而不在西方”。2011年,他出版《去哪里寻找回来的路》,一书即是反思过去,也是寻找生命中最真诚的自己。
林墨 《母语系列》200×150cm 布面丙烯 2018
展览现场
“自84年美院毕业后,好像学了一身本事,可一下没有了方向了,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表达什么,觉得咋画都很无聊,86年到北京后才开始了我的抽象艺术探索和展览,也许我们不应该叫它是抽象艺术,起码我不认可这样的帖标签,能避免或能绕开这个命名的逻辑是我在西方生活以后的一个强烈的自我文化身分的反思,90年刚到国外凭着所学的美术史常识只能在技术上认知古典大师的原作,那是一种有安全感的兴奋,再看到当代艺术时一脸雾水,不知所以,那也算艺术,顿时懵掉了,根本不在一个语境里。
展览现场
以母语文化为坐标来匹配比较西方在艺术应用样式上的和思维行为方式上的根据,也算是我在西方得到的最直接的收获,通过他乡找到自己,也是我出版那本书的命名来处《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林墨向艺术网说到。
展览现场
从早年的实验水墨创作到如今,您始终致力于寻找根植于中国文化底蕴的绘画语言,您是怎么看待古人?
林墨认为:“每个时代以有每个时代的艺术,元代也好宋代也好,那都很辉煌艺术已经到了很巅峰,但我们还用我们古人的方式来理解当今世界吗?那是不对的,那是古人的时空,古人的时间概念,古人对世界的理解的概念,古人的空间概念。那是属于古人的。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呢,我们留给未来的是什么呢?
林墨 《母语系列》212×315cm 布面丙烯 2019
展览现场
而艺术做的是眼睛看不到的那部分,肉眼能看到的都是物质的,把现实再现出来的也是在抄袭自然,这和抄袭古人和西人没啥区别,一个好的文化方式一定是一个解开的方式而不是延续的传承方式,食古不化同等于吃啥拉啥,今天是明天的昨天,否定当下也就否定了我们的昨天,现在就是当下,当代艺术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态度也是文化上的判断力。”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展至2019年5月26日。
展出作品
林墨 《画皮系列》57×78cm 丙烯 2019年
林墨 《画皮系列》57×78cm 丙烯 2019年
林墨 《母语系列》100×100cm 布面丙烯 2019
林墨 《母语系列》300×200cm 布面丙烯 2019
注:文章图片致谢北京光语美术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林墨,北京光语美术馆,,布面,系列,母语,画皮当代艺术 林墨 北京光语美术馆 布面 系列 母语 画皮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