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巡展至天津美术馆
()4月27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在天津美术馆拉开了第12站巡展的帷幕。展览于2016年10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启首展,后在北京、广州、南京、济南、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展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目前,中国今年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北京举行。作为国家顶层设计,“一带一路”正逐步加深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与合作。在这一背景下,杨晓阳将其坚守了30年的丝绸之路题材创作汇集为展览,并在全国巡展,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前瞻性和带动性是不言而喻的,体现着杨晓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贾广健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马峰辉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姜陆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致辞
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张蒲生致辞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致辞
艺术家杨晓阳致辞
杨晓阳向天津美术馆捐赠作品《酒逢知己千杯少》
众嘉宾为展览揭幕
展览开幕式由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商移山主持。开幕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王书平,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贾广健,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马峰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姜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张蒲生,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以及艺术家杨晓阳先生先后致辞。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天津美术馆、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外人文交流委员会联合承办,天津画院、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共同协办。天津市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等天津领导在开幕后参观了展览。
杨晓阳为嘉宾导览展览
从1985年起,杨晓阳沿丝路古道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写生创作,他几乎走遍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沿途做了大量的考察、写生和记录工作,亲身感受到了丝路沿线城市的自然风光、历史风俗和民族风情。从展出作品的四个部分就可以看出,有他继承中国传统的“生活写生”“主题探索”,有从“丹青意蕴”中逐步开始中西结合的创新,直至“水墨精神”的写意升华。完整呈现了杨晓阳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力,以及写意水墨的突破与创新。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现场
对于生长于丝绸之路上的杨晓阳而言,对丝路的描绘是冥冥之中的召唤。27岁的他与几位友人,骑自行车从西安出发,历时4个半月,最终由哈密进入新疆鄯善、达坂城到达乌鲁木齐,并独自前往库车龟兹石窟以及高昌、交河古城等地考察,一路险象环生。青春岁月行走丝绸之路的记忆,与血脉里的文化记忆相应和,彼时的身心震撼使他从此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他多年的写生考察,始终不离丝绸之路的主线;他开阔的视野,更关注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
杨晓阳巡展天津站位于美术馆1楼和2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创作要接地气,要关注生活和人民,杨晓阳正是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在大西北,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名家赵望云、石鲁、黄胄等,他们带着泥土气息的创作,影响着“黄土画派”的刘文西以及更多的艺术创作者。他们的艺术实践不断证明,艺术的根在人民,艺术的源在生活。世居长安的杨晓阳也正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的。“艺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是杨晓阳以及他这一代人的一种信念。
杨晓阳说,走出象牙之塔,走向人民中间,与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着天然的亲近的方法,是他从传统教育和家传以及刘文西老师那儿学到的。刘文西的艺术观念就是为人民而创作,到生活当中去表现劳动人民的这一创作方式。杨晓阳并非在课堂上,而是背着背包、背着塑料布、背着脸盆和鞋子直接跟随老师到生活中去学习。他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民中去,他目之所见刘文西老师所有的绘画状态,以及如何跟老百姓打交道,怎么跟他们成为朋友,怎样去观察他们的生活。从此,杨晓阳对于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以及创作的方式,有了方向。那一年,他14岁。名师育高徒,在绘画这条路上,他说自己没有走过弯路。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暨创作文献展”展出了多件大尺幅创作
从杨晓阳清晰的四个创作阶段,可以看到他丰厚的生活积累、扎实的基本功、凝练的色彩语言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家的成长轨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学术思考的课徒画稿,重在示范如何教育掌握从写实到写意的技法和观念。
生活写生
写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家面对现实和把握现实的能力,因而成为检验和锻炼艺术家造型能力与现实敏感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写生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艺术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而且也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速写式写生成为检验一个艺术家造型能力和对生活的敏感性的试金石,在迅疾而简练的线条中展现出艺术家对解剖、透视、构图、章法的理解和把握。
“生活写生”部分现场
但是写生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思考和个性。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写生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融汇了中西两种写生的概念与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写生中,这种融汇显得更为突出。由此观察,杨晓阳的写生就是这种融汇的结果。杨晓阳继承了其老师刘文西坚实的造型和把握大场面的能力,非常重视到生活中去获取创作的灵感。他在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写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也使他获得了快速把握多人物、多场景的复杂画面的手段。他的速写写生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感受的表达,但同时又注意细节的丰富性。特别是他不仅形成善于构建画面的完整感和作品感的特征,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其朴实、生动、完整的速写风格。这为其水墨写意画奠定了基础,且已形成独立的艺术作品。
杨晓阳《甘南写生16》68cm×90cm 2015年
杨晓阳《甘南写生20》68cm×90cm 2015年
杨晓阳《印度写生4》24cm×30cm 2016年
主题探索
主题性创作是对艺术家造型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最终的综合性检验,并且通过这种创作,我们得以一窥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将坚实的造型和形体塑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对20世纪以来中西融合趋向的深刻领悟与完整把握。
第二部分“主题探索”现场
这些作品在对题材的处理上不仅强调生活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而且体现出对生活意义的提炼与阐释。同时,他又把这种生活之美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中,从而使其作品在主题阐释和风格上都具有了深度。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繁复性和深度刻画,还是近20年来日趋简洁化和写意化,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都表现出在充分发挥形式语言作用的同时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题内涵、强调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对章法布局的重视又带来其作品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所以其主体性创作的作品不仅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性。
杨晓阳《黄河艄公》纸本水墨 135cm×200cm 1983年
杨晓阳《大河之源之二》 纸本水墨 110cm×100cm 1986年
杨晓阳《丝路长安》600cm×238cm 2004年
丹青意蕴
与黑白的水墨相比,色彩往往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而且色彩语言本身不仅是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其中也蕴含了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
15米鸿篇巨制《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局部
纵观杨晓阳的重彩作品,大致有三种类型:学习传统的青绿重彩、融汇中西的现代重彩和借鉴壁画因素的写意型重彩。自上世纪80年代起,杨晓阳就开始关注色彩语言及其表现力问题,并在一系列大型作品中进行了探索。这些以中国传统青绿为主的早期作品在色彩上突出了其清雅、高古的格调,而进入90年代之后,却又几乎同时开拓出中西融合型和重彩写意型两个方向。其中西融合型作品在中国传统色彩用法基础上融入了西画的色彩原理,通过借鉴西画色彩的科学性与光感而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与视觉表现,并在中西艺术的交融、转换、对比之间,和不同时空的交错之中,构建起一种场面宏大、色彩瑰丽的艺术空间。而其写意型作品则把色彩作为一种意境的烘托,并把线描的塑造作用亦融入这种意境之中,从而使人形成苍莽、遥远的历史想象。实际上,这三个方面在时间上并无截然的分割,而是相互交错。这不仅表现出其在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广泛研究兴趣,而且也表明了其综合的修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历史意识和多种材料手段的自由运用。
水墨精神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即他对世界和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其表达必然是一致的。我们在近年杨晓阳的速写中已经看出了他的个人风格的取向,而这种风格直接反映到了他的水墨画作品之中。
“水墨精神”现场
大约从2000年开始,杨晓阳开始着重致力于写意水墨画的探索和研究。他的大量速写为其水墨画实践奠定了风格上的基础。尤其是他近些年在造型上日趋简洁、概括,甚至呈现出几何化、程式化趋向,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从复杂、绚烂走向简括、平淡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正因此,他的水墨画不仅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跨度的变形,而且在构图上具有了平面构成的意味。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现代演化,其中包含了青铜器、汉画像石和诸如西北拴马桩这样的民间艺术等方面。
杨晓阳《水墨人物7》 68cm×68cm 2015年
杨晓阳《水墨人物8》 68cm×68cm 2015年
杨晓阳《鹰笛》纸本水墨 190cm×146cm 2014年
更让我们注意的是,在依照中国传统造型法则吸收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同时,他的水墨画仍然遵循了传统中国画以书入画的原则,将书法用笔糅入线条之中,使之画面更具变化和韵味。特别是他的石鼓和魏碑笔法不仅增加了线条的厚重和力度,也与他的古拙的造型相吻合。这些都体现了他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造型意象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法化的艺术追求。杨晓阳也因此在当代水墨艺术家中独树一帜。
展前座谈会现场
同时,展览开幕前,来自北京的美术家及美术理论家杨晓阳、张晓凌、贾广健、高天民、孙津、陈云岗、项金国、陈风新、刘悦笛、陈明、王萌、张桐禹,和来自天津的美术家及美术理论家王书平、霍春阳 、姜陆、何延喆、杨惠东、张福有、喻建十、杨沛璋、刘文生、路洪明、邵亮、杨维民、孙飞等围绕展览,尤其是杨晓阳30余年的艺术探索历程,召开展览同名座谈会。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12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丝绸之路,天津美术馆,杨晓阳,水墨,中国画,,艺术家,丝绸之路,写意,中国丝绸之路 天津美术馆 杨晓阳 水墨 中国画 艺术家 丝绸之路 写意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