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现场
开幕式现场
【直播】“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开幕式
【直播】策展人导览“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
2019年1月29日晚7点,“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在成都博物馆举行开展仪式,并将于1月30日正式对外展出。
本次展览由何桂彦、范犁担任策展人,李明斌担任总策划,黄晓枫作为特别协助,学术委员会包括范迪安、吕澎、舒可文、王林、吴为山、殷双喜。
参展的15位艺术家为程丛林、高小华、何多苓、 刘虹、龙全、罗中立、庞茂琨、王川、王大同、夏培耀、杨千、叶永青、张晓刚、 周春芽、朱毅勇,他们大多来自1977、1978级,既是四川当代油画的奠基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可以被看作是“改革开放的一代”。展览旨在通过展示四川地区阶段性的绘画成就,让观众深入了解西南地区艺术历程,播种对艺术的热情。同时,展览也呈现了这四十多年来四川的优秀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历史回响”、“时代肖像”、“语言世界”、“地域与身份”、“传统再造”五个单元,时间跨度40年,集结了15位艺术家的76幅(组)作品,其中包括罗中立、周春芽、何多苓等知名艺术家的代表性画作,涵盖了四川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多种艺术思潮与创作现象,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四十多年来绘画艺术发展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侧影。
展览现场
开幕式现场,参展艺术家周春芽、何多苓、叶永青、高小华、庞茂琨、王川、刘虹等出席开幕式。成都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明斌,艺术家代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叶永青,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殷双喜,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策展人何桂彦相继致辞。
成都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明斌表示,成都博物馆新馆至2016年开馆,在近两年半的时间接待了约六百三十多万人次。本次展览作为成博新馆首次举办当代油画作品展,作为2019年的开年大展,集中了这批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的人物,正如展览主题“与时代同行”,艺术家们紧扣时代脉络,通过作品体现人文思想与关怀,以艺术方式致敬为时代做出贡献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艺术家代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叶永青致辞时谈到,过去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美术馆展出,今天放在博物馆中,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四十年前的成都,1978年首次呈现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196年x月x日·雪》、王亥的《春》时,可谓万人空巷。感谢我们的时代,在改革开放之下,我们有机会把梦想与时代同行,用艺术见证历史,记录历史;感谢身边一起走过来的同学,这群一同成长的人,正如镜子一般,照见自己和他人;感谢成都博物馆及其团队,把专业的艺术展放入公众的博物馆进行展出,感谢策展人和所有为展览付出努力的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殷双喜表示,展览在成博的展出具有象征意义,在博物馆中展出当代艺术展,也是历史的延续。“本次展览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川油画具有代表性的缩影,不仅代表四川,更是中国美术史的一段。如果没有四川油画,20世纪的中国油画是不完整的,四川油画不是地域性的,而应该放在整个油画历史长河中来看。在乡土和伤痕阶段,真正起到了中国美术界的反思和启蒙,这来自于生活于底层的中国经验。历史的人,创造了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在具有历史的博物馆内相会,四川油画家的作品让人民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感性的形象。”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策展人何桂彦致辞时首先阐释了展览主题“与时代同行”,在他看来有三个背景:首先是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的美展,四川的油画在全国产生影响力与此届美展息息相关,展厅中第一单元的作品很多都是从当时走向全国并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是1982年的四川油画进京作品展,可能在1982年前只有四川的油画才有此殊荣,能在北京为四川的油画做展览;第三是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将乡土绘画的顶峰、四川绘画第一个80年代的高潮在此掀起。
在对于如何呈现美术史的经典作品时,何桂彦在策展时将作品分为五个单元:“历史回响”中讲述了四川艺术家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面对历史、现实、当下的状况;“时代肖像”强调“人”,四川油画核心的是对人性的关怀,作品中充满着人文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语言世界”中强调的是绘画语言的变化,从80年代中期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到90年代以后当代的回归,可以看到艺术家在语言走向现代、当代的努力;“地域与身份”中可以看到四川油画浓郁的地域特点,从少数民族题材到90年代中国经验再到全球化语境当中的本土、成都和西南经验;“传统再造”是对当下文化现场的回应。
经典名作时隔三十八年重回“家乡”
一直以来,美术界都有“国画在杭州,油画在成都”的说法,可见,成都当代艺术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板块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份额。作为公认的“西南油画重镇”,以川美毕业学生高小华、何多苓、罗中立、程丛林等为领军的油画家,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巨幅力作,开创了中国美术新时代。以张晓刚、周春芽等为代表的艺术家紧随潮流,更是让四川油画艺术在国际平台上产生良好的影响。本次展览也悉数呈现了艺术家的作品,让观众体味到艺术家创作中所彰显的深厚生活积淀,浓郁的人文情怀,鲜明的地域特色等。
《华工船》 程丛林
《春风已经苏醒》 何多苓
《雨过天晴》 王大同
《山村小店》朱毅勇
像程丛林的《华工船》、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王大同的《雨过天晴》、朱毅勇的《山村小店》等名作都是时隔38年重回成都。通过此次展览,观众不仅能欣赏到这些艺术作品,亦能通过艺术家们诗意的画笔触摸到成都这座城市最鲜活的心跳。
艺术见证共同的青春与命运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一直通过主观表达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发展。1977年,随着中国高考的恢复,一群知青、工人、社会青年又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抱着对艺术的一腔热爱,他们考进了四川美院。参差的年龄、各不相同的社会经历为他们的艺术创作积淀了很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他们拿起画笔重新发自内心地重新表现这个平凡的世界。艺术家以自身情感的表现为依托,彰显了艺术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展览的第一单元“历史回响”不仅能让观众领略到四川油画在1980年代的艺术追求,而且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精神与人文力量,以及它们如何构筑了四川当代油画的人文传统。
《岁月》 罗中立
1984年,罗中立作为第一批公派艺术家走出国门,深入接触西方艺术,这个求学经历并没有让他迷失在西方艺术的语境里,反而开始重新审视根植于记忆深处的农村生活体验,以及本土文化经验。布面油画《岁月》呈现了罗中立笔下的岁月静好。斜阳为倚门独坐的白发老人镀上一层金边。老人怀抱的小猫静静睡着,门槛前的一群小鸡还在叽叽喳喳觅食,典型的农家院落里,石磨安静地放置在一角,静谧、恬淡的生活令人艳羡。
《穿越时间的呐喊》 庞茂琨
《穿越时间的呐喊》是庞茂琨1999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创作灵感来源于一部关于重庆在抗战时期的纪录片。影片中的青年们为真理和正义高歌、呐喊的形象触动了庞茂琨,促使他将创作对象聚焦于那些为民族命运奋斗的青年。画面描绘的是几位有崇高理想、充满历史使命感的青年形象。庞茂琨通过历史性文献对服饰、情绪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试图还原当时革命青年的精神面貌。作为一名艺术家,庞茂琨不断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以浓郁的人文情怀关注现实,关注当下。
从对历史的反思,到对人文的关怀,乃至1980年代中期的“生命流绘画”,再到2000年以来发端于日常与微观叙事的“新现实主义”,四川诞生的这批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以独有的敏锐感,在创作中描绘了时代节奏,成为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多样活动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大家庭》张晓刚
文化、艺术与百姓生活越来越贴近,如何将“高冷”的艺术“接地气”地传递?展览利用展陈及配套活动来满足观众的需求。本次展览的四处多媒体将帮助观众全方位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观众能欣赏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及作品,还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如何迸发,艺术家如何进行创作等信息。其中,张晓刚的《大家庭》是首次运用装置与作品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本次展览展出的丝网版画《大家庭2007》,画面是一张中国过去标准化、程式化的家庭合照,人们统一地穿着黑白灰的中山装,表情内敛,姿态端庄,性别特征模糊,呈现出一种冷峻和异化的气质。装置将以多变的视觉体验和音、视频结合帮助作品完成诠释。
视频片段
此外,展览尾厅还呈现了一部二十五分钟的视频。三位批评家、九位艺术家从不同角度谈论四川油画与时代的关系。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更直观的方式,来侧面印证墙上画作中那些不能言说的充沛情感和审美理念。
《1968年某月某日·雪》 程丛林
《为什么》 高小华
龙全 《基石》
《时间之盒》 张晓刚
《离开和驻留在最后一块草地上的两个人》 叶永青
《行走 NO.17——山水与烛光》 杨千
《城市系列2》 王川
《自语》 刘虹
《大假山》 周春芽
本次展览由成都博物馆主办,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四川美术学院支持。1月30日上午9点半还将进行以“历史·记忆·西南经验”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针对普通观众、专业学生,艺术爱好者等受众,四场重磅讲座及艺术家对谈将在展览期间呈现。同时,向来广受好评的成博社教活动紧随其后,为展览量身打造了配套社教活动。儿童油画基础课程、青少年临摹活动,相信此次的社教活动定会重构青少年儿童对油画的认识。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17日结束,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油画,成都博物馆,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艺术,成都,时代,中国当代艺术 油画 成都博物馆 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 艺术 成都 时代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