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的2019年新年首展《川流不息: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精选展》在其博物馆三楼低调开幕了。在年初举办馆藏展,已成为该馆的标准动作之一。与以往不一样的是,此次展览增加了国外艺术家部分。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了中国艺术家陈箴、方力钧、刘炜、王广义、王音、叶永青、周春芽、张晓刚的作品,也加入了博物馆近年逐渐拓展的国际收藏,包括汉斯·欧普·德·贝克、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安东尼·葛姆雷、乔瓦尼·欧祖拉、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和塞尔斯的作品。
展览现场
光是这些艺术家的名字,展览就值得期待了。展览的布局分为国内和国际两大分区,其中,国际收藏部分作品均为首次展出。
展览现场
弗朗切斯科 ·克莱门特
《益》 2015 缎面颜料 74.3 x 1037.59 厘米
《升》2015 缎面颜料 74.3 x 1037.59 厘米
此次展览专为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的八幅作品安排了独立展厅。克莱门特是20世纪80年意大利“超前卫”绘画的代表和纽约“新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2015年参展艺术长沙,本次展出作品均为克莱门特在中国长沙和印度所创作。走进展厅,左右两边墙上各有一幅长达两米的巨作,均以长江古地图为主要构图,一黑一红。与右边明显的十二生肖因素的画面相比,左边的画面元素要显得更艰涩、深沉些,莲花、张着嘴的大鱼、单腿站立的卫兵以及驴头女身满铺在河流两岸。这两幅长卷分别命名为《益》和《升》(2015年),这是艺术家在游历了长沙和敦煌后所进行的创作。艺术家本人还为其撰写古典诗歌,以补充作品的视觉叙述。
这条河是根据一副长江的古地图所画。
河流的走向随着时间流逝已经改变。
河流是一裸树。
树上挂着十二生肖。
树顶上画着太阳,月亮和一只正在织网的蜘蛛所代表的时钟。
河流是一条路。
一旦你踏进这条河,你要么游向大海,要么游向源头。
河流之路穿越动物世界,矿物世界,穿越星辰和人类的世界。
世界千干万但河流只有一条。
这条河也是根据一幅长江古地图所画。
画卷I的河流是黑色的,画卷II勺河流是红色的。
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血液就像火一样,象征着牺牲。
‘想要发光必须燃烧’
沿河两岸正在上演着巨大牺牲。
莲花开自淤泥。
玫瑰的刺伤人手臂。
排成长排的人心中满藏秘密。
无数双脚拍成列队相互支撑。
贝壳孕育着珍珠。
一个男人正被大鱼吞噬却向蝴蝶祈祷。
长着一颗驴头的妇女快乐地躺着。
在源头如果河流是位魔法师,带着大礼帽,用钢笔轻轻地描绘河流的走向,
轻得就像蝴蝶一样,手肘的力量撑在脑袋上。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的土豪金系列作品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的土豪金系列作品,该作品为艺术家的自画像
克莱门特曾将写作誉为他“生命中原始地冲动”,然后把写作用影像呈现出来。在作品中,他将诗性的西方语言与用印度视角传达的东方语言共同呈现了其流动和瞬态的艺术实践。在艺术长沙期间,克莱门特还创作了土豪金系列作品,在金箔扇面上进行水墨创作,此次展出了其中的四幅作品。
安东尼·葛姆雷 《无题》2017 纸本水墨 18 x 27 厘米
安东尼·葛姆雷因其雕塑、装置和探讨人体与空间两者关系的公共艺术作品而广受赞誉,2017年参展艺术长沙。此次展出的是他的两幅水墨创作。绘画一直是他创作的核心部分,展出的两幅绘画作品展示了身体的不同形态,而这些形态源自于材料与直觉的互动。在葛姆雷看来,绘画是不断地去感受到我们这个雕塑本身的一种邀约,雕塑也会不断地保证绘画本身的持续。
《衡山》乔瓦尼·欧祖拉 2013年 棉纸喷墨
《北京之冬》 乔瓦尼·欧祖拉 32x24cm 2013年 棉纸喷墨
与与安东尼·葛姆雷作品同在一展厅的有跨媒介艺术家乔瓦尼·欧祖拉,他的作品《北京冬夭))和《衡山》均于2013年在中国创作,加入了中国的在地经验,《北京冬夭))半实半虚的视觉叙 事激发了观者的想象。《衡山》是欧祖拉“圣山系列”的一件作品。圣山在宗教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赋予了人类在探索心路历程上的神圣意义。
汉斯·欧普·德·贝克 《手势(书写)》 2014
合成石膏,木材,纸张,油漆,钢 45 x 75 x 48 厘米
来自汉斯·欧普·德·贝克的作品《姿势(书写)》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件雕塑作品。这件真人大小的雕塑塑造了一个日常的书写动作,艺术家隐去了动作本身的主体身份,凸显了这种普通日常生 活的诗意性。汉斯·欧普·德·贝克的作品形式多样,他的理念来源于后现代时期里,人们的超脱和自我的迷失,这些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里都有所体现。
与国外艺术家大都是新作相比,国内艺术家部分基本上以代表作为主,王广义的《凝固的北方极地》、张晓刚的《血缘系列-男孩》以及方力钧的《2009年春》等,也有陈箴的创作草图和叶永青的早年探索。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陈箴《有钱能使鬼推磨》草稿
陈箴(1955-2000)是中国最早的装置艺术家之一,此次展出的这四幅草图就是陈箴早期为了创作装置作品《经轮》所做的研究,是谭国斌的收藏之一。1997年,陈箴用算盘和计算器组成巨大的藏传佛教中的转经轮,取名《经轮——有钱能使鬼推磨》,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追寻者》 叶永青 54.5x39cm 1989年 纸本综合材料
《西双版纳》 叶永青 1991年
此次展出的两幅作品均为叶永青早年的创作。展览作品《追寻者》创作于1989年,当时艺术家正处在一个从外部社会环境到艺术家个人内心都动荡不安的时期,图像中央的人物处在匆忙仓皇的奔途之中。 而创作于1991年的《西双版纳》,描绘了艺术家内心向往的纯净空灵之地。在叶永青看来,西双版纳就是他的塔希提。在重庆呆不下去的时候,他就逃离到云南,去西双版纳和圭山。
王广义作品《凝固的北方极地》
王广义作品《列宁与小孩》
展览中的《凝固的北方极地》是王广义早期代表性作品。对于这系列作品,艺术家曾说 "(这)是我青春时期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困惑,一种探求不可知事物的想法。” 另一件作品《列宁与小孩》用传统油画技法将相关摄影的图像处理成了“底片”的效果,在底片式的黑底上用白色勾勒出了列宁与公众在一起的形象。
《草稿七》 周春芽 29.7x40.7cm 2013年 纸上彩铅
周春芽笔下的绿狗和红人深入人心,此次展出的作品取材于上海豫园系列。豫园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观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成了周春芽的兴趣点。艺术家大量运用紫色,以夸张的色 彩,饱满、奔放的笔触,把具象的园林景观分解在一个个独立的画幅中,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在创作自述中,周春芽写道:“当我离开体验生活的草地以后,很多具体的事情很快就淡忘了留下来的只有草地上强烈、 浓厚的色彩,藏民纯朴而粗犷的形象,以及贯穿这些色彩和形象的线条。”
《花儿2》 刘炜 28x22.5cm 2007年 纸本综合材料
《花儿》系列 刘炜 28x22.5cm 2007年 纸本综合材料
刘炜的创作一直凭心而来,作品风格几乎一年一变,但是花的符号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这两张同时创作于2007年的《花儿》,粉色的腐烂肉感与绿色的清新空灵形成 强烈对比,有着一种几乎病态美的诱惑力,这源于艺术家对“肉”的敏感表达,亦包含了他关注的社会风景所指向的生存 本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画框也是刘炜为了配合作品,特意涂黑。
《血缘系列—男孩》 张晓刚 80x60cm 2008-2016年 布面油画
展出的《血缘系列一男孩》来自张晓刚经典作品“血缘系列”。该系列是张晓刚从中国 家庭中常见的老照片中获取灵感,并将集体记忆和私人回忆重组和并置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和此系列中的其他人物一样,这个男孩中性、疏离的表情是集体主义意识下“千人一面”的呈现,但其特别描绘的眼神却又直指内在不可言说的情结。
在展览作品《2009春》中,方力钧依旧用他标志性的泼皮及无聊的光头人物,以看起来含糊却又暖昧的动作在非现实的 荒诞空间感里营造了一种荒谬的气氛。随时可能被点燃的柴火堆,暗示着锅中人物终极命运的悲剧性,也体现了方力钧 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
王音《女人体》
王音作品 芒果也是王音作品中一个重要符号
与以上这些85新潮中的代表艺术家相比,王音显得比较特殊。王音早年学习“苏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技法,当大多数人都振臂高呼迎接西方艺术思潮时,他却转身走进了历史细细凝视早期的油画艺术家们。相较于同时代的艺术家,王音的作品显现了一种看似保守和藏锋敛态之感。 展出的《女人体》中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王音的作品中,一幅巨大的人体占据了展厅的一面墙。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整个展厅布置以紫色背景为主,主办方为每一位艺术家及参展作品准备了详细的介绍。由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展览规模不大,共展出作品不到40幅,从小小的作品原稿到长达两米的巨作,每一幅作品均为谭国斌亲自挑选。展览主题“川流不息”源于馆长谭国斌的收藏理念。在中国古董收藏界深耕20余年的谭国斌,从2003年起涉足当代艺术收藏,无论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他始终秉持开放且包容的收藏理念,逐渐累积的收藏理念。逐渐累积的收藏如博物馆旁奔流的湘江一般,具有“川流不息”的动态能量。本次展览是向艺术家不断打破艺术边界的勇气致敬,亦希望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能予以观众启发。
此次展览的展出周期非常长,一直延续到今年9月。10月将迎来2019年艺术长沙。
关键字: 内容标签:馆藏展,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展览,展出,创作,系列馆藏展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当代艺术 展览 展出 创作 系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