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旁”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8年11月17日,炼塘艺术计划第二回“田字旁”在上海可·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可·美术馆开馆展“平行上海”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后,美术馆的第二次大型艺术展览。策展人为林书传,艺术总监是李小山。
可·美术馆外景
练塘艺术计划第二回 —“田字旁”展览项目邀请了22位/组艺术家参与。他们是:苏新平、刘伟冬、周长江、庄弘醒、江衡、汤国、杨明、赵勤、孟煌、李子然、马赛、普耘、沈阳超、刘利斌、吴芸芸、杨方伟、杨然、张晋、张权、冯且、黄颖、罗振鸿、孙珂、毛君、郎炯欣。
本次展览通过两个角度来阐释可美术馆被田野包裹的特殊属性,第一个角度通过邀请9位艺术家的作品从江南的地域出发,通过作品对美丽乡村进行美学性表达。
第二个角度则通过邀请13位/组艺术家通过在可美术馆的短期驻留与在地创作对练塘当代的人文、历史、地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与表达。
艺术家通过自身实际经验与对乡村生活的了解,将乡村和艺术的链接植入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22位艺术家和艺术家组合的作品在“田字旁”展览中会出现在田野间、屋顶上、马路边甚至是水沟中。并希望通过对展览空间的拓宽让更多的观众与当地的居民走进这次无墙的美术馆展示,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第一次迈入美术馆的氛围与场域。
展览外景
步入展览现场后,观众马上会被不同风格、材质、尺寸的艺术品所吸引。艺术家赵勤的作品“问答题”通过利用报纸、煤尘、建筑灰尘和工业色精所拼出的巨大宣语向观众发问“谁是昨日的制造者,谁是今朝的弄潮儿,谁是未来的主人翁”。作品似乎在向观众透露着乡村美术馆独特的粗犷而不挠的艺术气质。
赵勤 “问答题” 2018 综合材料:报纸、煤尘、建筑灰尘和工业色精 可·美术馆现场展览图
遥相呼应的则是看似为一个拆毁房屋中遗留下的走廊的装置作品。观众可以将自己的涂鸦设计画在白色的墙壁上。乡村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似乎就如此装置一样:残垣断壁等待着人们再一次的发现和利用。
展览现场图
艺术家黄颖的“考古”同样使用历史与现代的话题,邀请观众去探讨传统文化为今天的人们所遗留的财产。
黄颖 “考古” 2018 绘画装置 可·美术馆现场展览图
其他一系列作品在主题上涉及了家庭关系、环境保护、乡村建设与发展等和当地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正如英国卡尔曼画廊主对艺术网所说:“城市中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或许会满足城市人的精神需要。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比城市中的现代艺术要多得多。” 在今天的展览开幕式上,很多当地的居民带着家里的老人孩子一起来欣赏和探究艺术。这或许也是乡村美术馆的重要性之一。
江衡 “物语” 2014 竹子、选墨水纸、白石子
杨明 “恶之话” 2017 综合材料 可·美术馆展览现场图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借助汉字的偏旁部首,谈田旁边的事情,也就是探讨被田围裹的现代乡村美术馆发展的可能性与创造性。当一个美术馆不是坐落在城市中心,而是在城市边缘时,当代艺术的形式、内涵和精神可以如何有机的与美术馆和中国乡村相结合。“田字旁”是乡村美术馆的特殊性,是对中国的美术馆城市集中建设与聚集的另一种回应。在超级城市不断扩张的当下环境中,上海都市边陲的乡村美术该如何发展,该如何行使一个美术馆完整的职能,该如何与观众进行互动,并回归到美术馆的教育职能这是可美术馆希望通过不断的展览实践去思考的问题。
艺术总监李小山
在开幕式上,艺术总监李小山谈道乡村美术馆尝试的原因:“10月和11月份上海的艺术圈是沸腾了。不同的展览有几十个,可所有沸腾的现象都发生在了中心城区这个锅里。可在这个锅以外,却感觉不到这个锅的温度。在中心城区以外,艺术的辐射力和共享性还是有一个问号的。”
策展人林书传
策展人林书传表示:“田无论作为偏旁部首,他都可以形成一个联想和可能性。我作为策展人,想将这个问题抛给艺术家和村民,请他们来到这个优美的乡村美术馆中制造一些可能性。”
艺术家渠岩
艺术家渠岩谈道美术馆对乡村文化的积极影响:“乡村通过美术馆的活动,对振兴地方文化建设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艺术家周长江
艺术家周长江谈道:“今天美术馆可以来到莲塘镇开展,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局限于城市当中,我们近郊的农村也具有不一样的条件。”
通过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先生与可·美术馆理事长杨明辉先生的共同邀请,可·美术馆将于2018年11月18日举办“乡村美术馆的历史、现状、未来”国际研讨会,届时将邀请英国、日本、中国12位美术馆专家、批评家、策展人对乡村美术馆的建设与未来模式进行全天的研讨并将出版成册。
据悉,本次展览项目将持续至2019年3月1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田字旁,炼塘艺术计划,乡村农村,可·美术馆,,艺术家,艺术,观众,邀请田字旁 炼塘艺术计划 乡村农村 可·美术馆 艺术家 艺术 观众 邀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