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72亼——青年艺术家计划”:用一场展览,重新定义景德镇_小池-青年-声音-展览

编辑:洪镁 来源:雅昌网
 
  ()2018年10月16日,“72亼——青年艺术家计划&rd

  ()2018年10月16日,“72亼——青年艺术家计划”在陶溪川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程晓媛、施思共同担任策展人,展出耿雪、苑辰、甘浩宇、张小池共同参与的驻地创作项目《天籁》,以及昌贵、陈垭楠、范婧婧、方群铭、刘书言、欧利欣、钱悦、史愿飞、腾梓、余超群等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用一场展览,在回望这座城市古老工业传统的同时,以成长在当代背景中的青年艺术家的新锐视角,带着这座城市走向更丰富与多元的未来”。

  “72亼”也是72道工序,本次展览策展团队用这一主题露出景德镇极具陶瓷文化特质的标识,同时也寓意未来的景德镇将聚集青年艺术家群体,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据主办方介绍,“‘72亼——青年艺术家计划’是一个由陶溪川美术馆、已未文化共同发起的长期性艺术家项目。本着推广和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发现具有创造力和观念突破性的青年艺术家,打造集时代性、艺术性、开放性、专业性、多元性、前卫性为一体的陶艺平台,构建一个青年艺术家持续成长发展的生态链”。

  在谈到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时,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刚好表示,这一场展览重新定义了景德镇:“在这次展览的作品里,我们回忆了景德镇大工业时期的灿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景德镇的光环也悄然褪去。这次的艺术家正是我们用外来的艺术、外来的艺术家重新定义陶瓷、定义景德镇的开始”。

  同时,主办方透露了对“72亼——青年艺术家计划”项目的长远发展规划:“这个陶瓷的跨界实验项目以陶瓷材料、陶瓷的逻辑、陶瓷背后的文化出发,探索他与其他材质对话的可能性。从文化层面、自然层面,基于陶瓷与人类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艺术家、策展人的角度和方法观察,从陶瓷材料看人类命运,阐述他们的历史观、人类观、文化观等,不断开拓艺术的新边界”。

 

耿雪、苑辰、甘浩宇、张小池《天籁》声音装置、摄影、雕塑装置 2018年

  《天籁》系列题目取自于《庄子·齐物论》,天籁与声音有关,与作品里的含义也有关。整个作品是关于人的,它借由链接起整个城市的声音,来唤起对人的个体经验和生命记忆的思索,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的关系,一代一代人在景德镇这个地方与陶瓷发生着生命关联。驻地艺术家创作团队耿雪、苑辰、甘浩宇、张小池选取了山水音、制瓷环境音、工人师傅做工的声音等,甚至不同的工种也有不同的发声、拉坯、翻模具、刮石膏、推坯挑担,试图为观众提供另一个感官的可能性去体验陶瓷艺术,而不仅是视觉和触觉。

  “我们打开听觉,发现声音有极大的叙述能力,层层叠叠向我们展开陶瓷与陶瓷人生。借由互联网直播平台为中介,我们不把直播做娱乐工具,而是借由这样的技术,在隧道窑这个大工业时代的遗迹里,呈现当下的景德镇制瓷人的声音,使得观者在作品现场体验到时空交错的感受,唤起个体经验与历史感共鸣的体验”。

  隧道窑是大工业时代的一个遗迹,那个年代,景德镇的陶瓷正值黄金时代,制瓷工人也正值青春;到了随后的商品经济浪潮,这些工人们早已从大工厂解散作为个体有手艺的人在自己的作坊做工或者游走在景德镇这座城市打零工,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参与制瓷业。当他们逐渐离开这个行业,也带走了下一代人不会再去做的传统手艺、不会再去挑的挑坯担子。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小池,青年,声音,展览小池 青年 声音 展览
下一篇:新科技媒介介入后,摄影该何为?_影像艺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媒介-图像-艺术家-摄影艺术||上一篇:2018’首届夜郎谷现场艺术周将于贵阳揭幕_夜郎谷-行为艺术-贵州-夜郎谷现场艺术周-香港-艺术节-西安-艺术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