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下午三点,“方天园作品展——常识识无常”于三尚当代艺术馆正式开幕
常识识无常 方天园作品展策展人 curator | 张健 | 吴红霞学术主持 Academic Support | 张健展期 Duration | 2018.05.19 – 06.18地点 Locale | 三尚当代艺术馆(杭州市上城区延安南路52-2号)
2018年5月26日下午三点,“方天园作品展——常识识无常”于三尚当代艺术馆正式开幕。开幕式上,策展人张健在讲到为什么要做本次展览时说:“一个是现在很多艺术家面对的一个真正方向性问题,就是说你的画是从哪里出发的?”他表示:“现在的立场非常明确,应该从东方出发,从自我出发。”这一点正是方天园从始至终的坚持。“方天园的画恰好给出了你得以看见的无数可能性。他通过夺目的色彩营造出绚丽的维度,以沉静的线条将观者导入一个超现实图景。缤纷的秩序感,有一种让视觉顿时苏醒的穿透力,所透射的光感令人目不暇接。”策展人吴红霞如是说。
方天园将漫漫人生路比作一场地球百年游,在瑰丽的色彩王国且画且行,逍遥自在。让我们听听他的创作背后到底有什么玄妙之处吧。
艺术网:本次展览的名字很值得玩味,有很多种断句方式和解读方式。您写道:“由常识想到了‘识无常’,要认识到事与物的无常。”能否谈谈您对“无常”的理解?
方天园: 这个你说到无常,从本质上展开其实说的是,打个比方,就像眼前手机的屏幕里面播放的电影,可能是恐怖片或喜剧片,剧情会不断变化,这个屏幕上显示的各种像素是无常的。但屏幕本身是“常”。又比如,佛经里讲到的“水”,海浪是不断波动的,形状千变万化,但水的本质,如它的湿度,一点都没变化,无论什么形状,这就是水的“常”。对于人来讲,最无常的就是“事与物”。这是一个常识。连地球都有可能消失。但是这背后有个“不变”,其实人活着或者宗教所要找的就是那个不变的东西。因为变的抓不住呀。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找着了“常”以后,就可以在“无常”里面玩得很开心。当他知道无常背后的东西,他就自由了。
“方天园作品展——常识识无常”展厅内景
艺术网:可以理解为“找到一个自己的处世方式,以平常之心来应对世事的变化无常”吗?
方天园:对,平常心即是道。这个很重要!平常心,以我的理解其实是“觉知”,经典里说“觉心不动”差不多就是指平常心了。好比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或者说“自己今天很郁闷”,但我们能感觉到痛苦或郁闷的“觉知”是不会变的,这觉知就很平常。所以说 “平常心即是道”。但是好多人觉得这个太简单了,不是道,可谓“下士闻道哈哈大笑”。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有错误,仅代表我自己。
艺术网:谈到您最新的作品《自由》,您认为自由是很宝贵,那么您怎么理解自由,如创作的自由?
方天园:创作的自由,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其实最简单的就是抛开我们原有的,所受到的教育的各种制约、成见, “哪些是艺术品,哪些不是”之类的标准。杜尚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打破了制约,而非小便池本身有多伟大。在他之前,大家都觉得只有架上绘画、雕塑才是艺术品,是杜尚拓展了艺术的自由。从艺术创作深入,其实宗教最根本的追求就是自由。我在上次的访谈里也讲过,儒家讲“随心所欲不逾矩”,道家讲逍遥游,佛家讲大自在,其实他们都是在追求自由和快乐,不是苦哈哈的,而是离苦得乐,这个从根本上讲就是自由。然后我的作品《自由》,其实“自由”二字上面还有个透明化的“在”字,是“自在”的“在”,从哲学上讲,“在”是更根本的。而 “自由”, 以我的理解来说,可能是人“存在”的一个宿命,但有些人在逃避这个宿命,有的拼命要找一个固定的工作之类的执念,这是很可怕。因为自由其实要承担很多东西,比如恐惧。
艺术网:本次展出的装置作品《在世间》系列灵感来自于哪里?
方天园:《在世间》系列,可能最早开始创作的是《假币》,从02年开始就有这个构思了。《尘世》是05年在北京开始做的。最初的灵感来自于这个城市,我不知道你在北京待过吗?在北京,随便放一个什么东西在桌上,过一两天可能就有个灰尘的印子,尤其在黑色的底子上。我一开始觉得好玩嘛。在西方没有“尘世”这个词,其实这会限制他们对这件作品的联想,而中文有“尘世”这个词,我就想可以直接贴尘世这两个字在白色画板上,一个月喷一次胶,一年后揭开“尘世”二字。这个作品其实是灰尘在做,不是我在做,这很好玩。有朋友来了我把他们带过去,说“你看这个作品现在还在做,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它还在做着”,把他们吓一跳。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积灰。做完了以后我觉得可以在全世界十个城市同时积一平米灰尘,比如纽约啊孟买啊,或是东京,东京太干净灰尘太少,不过空气中有花粉或者柳絮之类。然后十个城市的灰尘放在一起,同时做同时被看到,这个太好玩了。还有就是“在世间”这个题目的来源是苏菲教(伊斯兰神秘主义派别的总称)的一句谚语——“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很多宗教都是相通的,佛教也讲过类似的问题。“在世间”这个词就是从这里取出来,就好像是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相当于一次旅行或者打一场电子游戏。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不会觉得游戏里的人物是我们自己,你知道我们不属于这个游戏。而真正所谓大彻大悟的人,他也会很清楚自己身体是一个游戏工具,但我们的本体不属于这个世间,我们的本体是不变的,所以是常。波浪在变,而水的本性不变。我们身体在变,活在世间,我们得很认真地活,但是又得知道本体或者灵性不属于世间。这样就会减少一些执着,执着少了痛苦自然也少了。
“方天园作品展——常识识无常”展厅内景
艺术网:那为什么您选择“尘世”、“地球村”、“假币”作为《在世间》这个系列的三个关键词?
方天园:嗯,这个也可以展开讲。这三个其实是平等的,一样重要。“尘世”有些出世的意思。它是无为的,不管有没有人类存在,或者说地球在有人类之前,已经是个“尘世”,有这么多灰尘。而假币呢,它其实是入世的。有句话很重要,就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纸币是非常人性化的,因为只有人才会关心挣不挣钱,只有人才会造假币,动物没有这个概念。所以这个是特别入世的一个行为。而且这件作品也是在做一件公益的事情,就是希望世界上少些假的行为。 “地球村”更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也可以说既无为又有为。这件作品的一个结构是用摄像头同时看到全球十个地方。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局限在自己眼前的一点点事情,尤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多人,觉得自己眼前的事情才是重要的。那我希望“出世”是从自己的小范围出来看到全世界。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确实成了地球村了,对吧?连地球都这么小了,更何况其中的我们呢。我希望人也能跳出来,从“小我”进入“大我”。所以《在世间》这个作品比较中庸,既出世又入世。
艺术网:您的绘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题性的绘画,先有题目再创作,如本次展出的《坐井观天》、《摇钱树》、《浮事绘》等;另一类就是纯抽象,如一系列以日期为题的绘画。您怎样看待与选择这两类作品?二者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生发?
方天园:嗯,对。我从1999年开始,最早就分这两类创作,一类是主题性绘画,一类是纯抽象绘画。之前有人问到类似的问题我就打了个比方说主题绘画相当于一首歌,它是有曲又有词的,带有故事性。那么抽象绘画就像纯粹的曲。这其实没有谁高谁低,纯粹的曲其实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对节奏的把控。从这个角度来讲,带点主题性的作品可能对节奏和旋律的要求会弱一点,但是它的意思会好玩一点。嗯,这大概就是歌和曲的差别。这两类作品的确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生发的关系。比如做纯抽象的创作实际上不需要考虑别的元素,因此实验性比较多。这里会积累一些技法,有时会发现适合做哪个题目或主题,我就拿过来用。而主题类作品在创作时会不时发现技法上的一些偶然性突破,那我可能又拿出来试试,纯抽象化一下。这确实是互补的。
“方天园作品展——常识识无常”展厅内景
艺术网:从2007年的“道听图说”到以“透”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展,再到本次“常识识无常”, 除了道家通透澄明的思想之境,您的作品中有很多来自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对灵魂的拷问,对人性的反思,您是否将自身的艺术创作看作一种修行方式?
方天园:对。艺术创作肯定是上帝给人的一个挺好的修行方式。其实生活本身是个大修行,你去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而艺术创作会让人比较投入地做,更容易忘我。所谓“文以载道”,我很赞同古人的观念。海德格尔说“美是真理的显现”,其实是差不多道理。
艺术网:策展人在前言中写道 “作品知道的比作者多”, 这也是您的一个观点,能展开谈谈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吗?
方天园:这个可能有很多种情况。纯粹从绘画上来讲,有时候会发现刚画完一张画,我自己不觉得多么好,当时甚至有些不太满意,但是可能过几年一看,发现反而就是这个最好。因为它也许有没被发现的东西。有些作品是自然生成的,像自己长出来的一样。好多技法或者说机理我是控制不了的,它在画纸上自然就长出来了。可能一开始我还没发觉有那么多可能性。绘画的技法太丰富,它可以挖掘的,肯定比我现在知道的多多了。而且现在这个技法是我发现的,我还老跟人讲才挖掘了不到百分之五,像金矿一样,里面还有好多可探索的东西,这是一点。还有刚才讲到的《尘世》、《假币》,最开始我并没有想到可以从全世界、十个国家来做。而且呢,一件作品本身有很多视角,比如《假币》对于经济学家、哲学家或是社会学家有不同的意义。它折射出的问题也比我所知道的多多了。只不过正好有灵感通过我这里出来了。它像颗种子,以后落在社会的土壤中能长成什么样,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说“作品知道的比作者多”。
方天园在展览现场
艺术网:那么您希望通过您的作品带给观众什么感受或传递什么思考?
方天园: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直指人心。类似禅宗所讲——把观众脑中的概念打破一下。因为好多人带着各种概念生活太久,包括看画,老觉得画要像才好。还有些人老在抽象画里找一个什么东西,问我说“你的抽象画表现的是什么”?我常说“这个画没表现什么,你就用身体直接感受吧”。我希望他们放下成见,甚至松动他们在生活当中的一些成见,那对生活其实会带来帮助。如果观众能通过我的作品或者看我的文字,了解到一些宗教,这就太好了。就算只有一个人,能感受到,那这个画展我就感觉特别成功,很有意义了。
和方天园老师聊完,深感他对艺术充满敬意。他将艺术当作生活的馈赠与修行,从没有停止过对自我与大千世界的诘问与参悟,坚持从东方出发,从哲学,从禅宗,从内心出发,让作品自己生长,自己发言。《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招试画师,应试者皆循规拘礼,唯有一后到者,「解衣盘礴赢」,任性自然地投身于画作。宋元君称此人为「真画者」。所谓「真画者」,指的是突破规范束缚而进入自由率真的创作状态的画家。在艺术家过量产出的当代中国,能远离外界的纷扰而沉浸于自我世界,以赤子之心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天园是「真画者」,也是「真知者」,他用作品为读画的人带来明亮的一瞬。
部分展品
1 /3
“Dust World” in the world (plan overview)
In 10 countries, 10 cities, use one year’s time to store one square meter of dust. Set one camera, 10 screens around each square meter of dust….
作品说明:2005.11.18-2006.11.18 期间创作于北京。在60X70cm的白色画板贴上“尘世”二字,铺于地面。每月喷胶一次固定灰尘,一年后揭开“尘世”二字
备注:假币系列作品与王颉联合创作
自在自由 40×5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8年
折叠与拧巴 90×70cm 布面丙烯拼贴 2018年
浮事会1 112×14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08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三尚当代艺术馆,常识识无常,方天园三尚当代艺术馆 常识识无常 方天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