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论诚实(11)

编辑:秋痕 来源:国学文化
 
九.走向“诚实” 


    9.1 提倡“诚实节” 


    5月2日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诚实节”,它又称“不说谎纪念日”,是为了纪念一个年仅8岁的男孩而设立的,这个男孩因为坚持不说谎而献出了生命。(阿京《诚实节》) 


    如果不是最近查资料,我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个“诚实节”。在中国当代“诚实”普遍稀缺的语境下,我认为设立中国的“诚实节”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 


    在“诚实节”里,每个人有必要比平时更“诚实”一点,“诚实”地说话,“诚实”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诚实”地行动,“诚实”地认识自己,“诚实”地认识自己的不完全“诚实”,“诚实”地向“诚实”行进。 


    9.2 诚实地认识自己的不诚实 


  要“诚实地说出自己的不诚实”,首先要认识自己的“不诚实”。 尽量反省自己的行为,当看到自己的“不诚实”之后,不要试图掩盖自己的“不诚实”,不要试图美化自己,就让那“不诚实”出来见见阳光吧。在阳光下,一切潮湿的东西将变得干燥。 


    其次,认识到自己的“不诚实”,是为了最终走向“诚实”。所以,主体要“诚实”地对待自己对“不诚实”的认识。对待自己“不诚实”的“诚实”态度是更高一层的“诚实”自我调节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每一次的“不诚实”才可以走向“诚实”。由这每一次的“诚实化”,主体才可以一步步走向“诚实”,而不是走向“诚实”的对立面。 


  “诚实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诚实”之后,可以到教堂说出自己的“不诚实”,可以对着树洞说出自己的“不诚实”,甚至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记住自己的“不诚实”。即使相同的“不诚实”事件以后还会重犯,但至少在心里,我们要知道:“我们是不诚实的。” 


    开始追求诚实以后,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诸多不完善,甚至罪恶的地方。在道德意义上,正如古贤所说的:“知耻近乎勇”。而在更高层的宗教意义上,一个人会选择“忏悔”(如佛教与基督教的“忏悔”),如《普贤行愿品》里的“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由此“忏悔”,既“忏”且“悔”,忏其前愆,悔其后罪。(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由此“忏悔”,主体走向道德的净化,走向“诚实”。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诚实诚实
下一篇:论诚实(6)||上一篇:孔子的智慧与现代生活(5)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 论诚实守信(2)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道德

  • 论诚实守信(1)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

  • 汤一介:诚实守信 返本开新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诚信”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我

  • 韩美林是炮轰于丹还是炮轰“诚实”于丹又被炮轰了,这次负责开炮的是韩美林,开炮地点是在两会期间的一

  • 论诚实(8)7.8追求“诚实”者的“不诚实”事件――罗曼罗兰个案分析


  • 论诚实(3)四.为什么要引入“诚实”的第三个层次


    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 论诚实(1)“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摩西第九诫

  • 论诚实(13)9.4 走向“诚实”--带着“所是”走向“应是”


      “所是”(be)

  • 论诚实(12)9.3 普遍化与代入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三层次

  • 论诚实(9)7.9必要的谎言


    必要的谎言是指一些正当且必要的谎言,如医

推荐好文